摘 要:约翰·邓恩在其诗歌中面向各类群体表达了炼金术这一符号的不同内涵。本文运用符号三角理论并结合隐喻三角图形,通过分析由解释关联物的差异引起对象关联物的不同来解读炼金术的隐喻所指,其意义的转变也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文化的剧烈变动。
关键词:炼金术;约翰·邓恩;符号三角理论;隐喻所指
作者简介:游晶晶(1995.6-),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3
一、引言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和发展,人们除了相信人本身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外更加注重探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天文、航海还是炼金术等领域的发展,都是人们在超越自我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介。以炼金术为例,“在这一时期,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理论和哲学思想体系,它为人们观察物质、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宇宙本身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1]炼金术起源于阿拉伯并于12世纪前开始传入欧洲,在欧洲最初是作为一门科学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即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复兴并繁荣起来。“炼金术的任务就是配制一种药物或酏剂,使之作用于普通贱金属时,恢复这些金属固有的‘体质,将其转化为完美、高贵的金属—纯金”,因此具有点石成金的神奇功效,即“可以恢复一切生命机体活力,甚至永葆生命存续的‘万灵药”。[2]除了用于医疗药物外,炼金术还为物理学、心理学、精神和宇宙哲学的指示概念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并在文学界掀起巨大反响,深刻影响了伊丽莎白和詹姆士一世时期的作家,这也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声名显赫的威廉·莎士比亚,本·琼生,约翰·弥尔顿,约翰·邓恩等作家和诗人都纷纷以炼金术为题材,从复杂而充满神秘色彩的炼金过程中汲取营养,并“从中获取大量的象征内涵”[1],以丰富其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并不断拓宽其作品的艺术内涵。其中,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提到比赛的秘密就像“炼金术士在追寻哲人石的路上”[1],哲人石指的是“一切事物中不变的、永恒的、统一的等完美元素的化身”[1],莎士比亚相信在炼金的过程可以提炼出永垂不朽的物质。约翰·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比较了物质炼金术与精神炼金术的不同,同时提到物质炼金术是“哲学家费尽心机苦苦寻求却徒劳无功”[3]的活动;本·琼生在《炼金术士》中讽刺了炼金术士对大众的欺骗;邓恩在“用炼金术的术语以精神层面的概念来表达上帝对人类的爱”[1]的同时,还在《爱的炼金术》中对炼金术提出质疑和否定的声音。
二、皮尔斯的符号三角理论及隐喻三角图形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先驱皮尔斯在提出符号学理论之前就对符号本身做出明确的界定,他把“符号普遍地理解为代表或表现其他事物的东西,它可以被某人所理解或解释或者对某人具有一定意义。”[4]在这一定义的指导下,符号可以理解为脱离本体的物质含义,被解释者用以传达物质实体背后的精神内涵所表现的事物。作为特殊的象征符号,炼金术在文学创作中“是一种与其对象没有相似联系或因果联系的符号,所以它可以完全自由地表征对象。”[4]因此,炼金术这一意象在不同文本中所表达的意义或关系是独立于其本身,依附于解释主体的理解而存在。这一概念引发皮尔斯的符号三角理论,理论提出符号分别是由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及解释关联物三种关联要素组成。其中,媒介关联物即索绪尔所提到的声音或者音响形象的能指符号,它对应于心理形象即索绪尔认为的所指的对象关联物,但这一符号所体现的对象关联物必须由不同的解释关联物即解释主体或者解释意识所理解和接受才能产生意义。此外,解释关联物在阐释者基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态度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中映射对象关联物,但这种关系的建立是约定俗成的、任意的、无理据性的和武断的。炼金术在邓恩的不同诗歌中丧失其能指的物质实在性,其提炼过程被抽象为与之相对应的内在特质。“如果一个符号,在它出现的特殊场合是用来指使这样一个对象,这个对象不是符号真正地凭它的意谓来指示的,而却具有符号的真正的所指示所具有的某些性質,那么这个符号就是隐喻的。”[5]由此可以看出,炼金术在诗歌中是作为能指媒介来表达隐喻内涵。罗峰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他把“本体看作是能指(音响形象、语音形式),而把喻体看作是所指(概念、语义内容)。”[6]
结合炼金术在邓恩诗歌中对于不同社会主体的意义差别而言,笔者在基于皮尔斯的符号三角图形推断出,隐喻意义的产生也随解释者主体的改变而改变。在隐喻三角当中,作为能指符号的本体体现所指的喻体, 其意义的产生同样依赖于主体创造的解释关联物。此外,解释关联物也在反映并不断丰富喻体的形式和内容。将这两幅三角图形重合放置就可看出,符号作为媒介关联物即隐喻中的本体,它要表现对象关联物即喻体的意义必须依靠主体的解释关联物才能实现。因此,炼金术这一符号除了可以被看做符号之外,还可以作为隐喻中的能指本体而存在,而其所指的喻体含义随解释关联物的改变而改变,与此同时解释关联物与喻体之间关系的建立同样是约定俗成的、任意的、武断的和无理据性的。与其他作家对待炼金术的单一态度有所不同,邓恩对炼金术这个曾一度影响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领域的活动有褒奖也有贬斥,通过运用皮尔斯的符号三角图形理论以其衍变而来的隐喻三角图形,可以看出其诗歌中炼金术的能指符号随着不同解释关联物的差异而产生不尽相同的隐喻所指。
三、炼金术士的炼金术: 精神永恒的隐喻
对于将炼金视为生命的炼金术士而言,他已将自身的存在与金子的冶炼过程合二为一,炼金的过程作为能指的本体不再局限于提炼出纯金,更重要的是喻指提炼者身心的净化过程,最终实现精神永恒的目标。“炼金术的第一阶段被称为黑化或者黑色阶段,金属的灵魂(凡人)淬炼后经反复分解和凝结变为一种称之为第一物质(世间万物都源于这份本质)的神秘物质”[1]。世间一切短暂存在的事物只有经过炼金的第一阶段即黑化的腐烂或死亡等过程,才能从终有一死的物质状态中解脱出来并最终走向净化和永恒。正如炼金术的第一步“黑功”意味着“物质的死亡,是物质实现最终嬗变的先决条件”[2]一样,事物只有先经历死亡才是实现永恒的开始。邓恩在《夜祷,作于圣露西节,白昼最短的一日》写道:“他毁了我,我被再生自/空缺、黑暗、死亡;不存在的东西。”[7]此处的“他”指生命,从这几句诗行中可以看出“我”正处于炼金的第一阶段。与炼金术从腐化的物质中提取纯粹的物质类似,“我”作为炼金术士,为了提炼出永恒的精神和灵魂就必须要接受冶炼黄金般挫骨扬灰的疼痛,这就意味着“我”首先要经历短暂存世的肉体躯壳的毁灭,这同时也进一步坚定“我”实现目标的决心,而后再经历一系列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淬灭后才能实现精神永存于世的梦想。炼金术的存在和广泛流行就是基于打破生命中难逃一死的结局,为了补全这一缺口,“我”宁愿牺牲自己的躯壳,在无尽的黑暗和咄咄逼人的死亡之神的掌控之中涅槃重生,以不惜牺牲一切代价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魄力来实现一生中最终的精神永恒的向往和追求。
四、恋人之间的炼金术:完美而永恒的爱情隐喻
炼金术在诗歌作品中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本体,最后被提炼出的稀世珍宝和不怕火炼的黄金结晶对于恋人这一解释主体而言喻指完美永恒、经久不衰的爱情。炼金术的原材料石头是源自于自然界中的化合物,与其他普通石头一样富含杂质且构成成分复杂,但冶炼的过程就是从杂质中提取出纯净的物质来达到完美的状态,邓恩在《爱的成长》一诗中就提到:“但是,爱情这药剂—不仅不是纯粹的元素/而是混合一切杂质,使灵魂或感官痛苦,/……而是像其他万物一样,也是由各种元素构成.”[7]最初萌芽的爱情由于恋人之间相互了解程度不深,相处时间较短而且感情基础不牢固,在掺杂了不甚了解和关心则乱等各种因素以后,容易使恋人之间产生快乐或者悲伤的情绪,这就正如在冶炼黄金前使用掺有杂质的石头一样,“不仅不是纯粹的元素/而是混合一切杂质,使灵魂或感官痛苦”。诗人将爱情与炼金术进行类比,相爱的目的也同炼金一样为了研制出一种神奇的药剂,这种药剂会让爱情与爱人永葆青春和活力并由此进入炼金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是“白化和红化,即白色和红色阶段—这一阶段分别意味着精神重生的起点和终点”,通常象征意义下指的是“男性和女性的神秘结合。”[7]邓恩在《赠别:莫伤悲》一诗中通过运用炼金术的能指符号,巧妙地表达出自己与恋人合二为一,灵魂永存:“而我们被一种爱炼得如此精纯—/自己竟对她毫不了解—/注重彼此间心灵的证印,/不沉迷眼、唇、手的触接。/所以我们的灵魂是一体浑然,/虽然我们必须走,但灵魂却/并不分裂,而是延展,/就像黄金打成透明的薄页。”[7]诗人提到“我们的爱被炼得如此精纯”,他与恋人的爱既然能被提炼说明他们的爱并不局限于世俗的肉体之爱,而是精神上的相互陪伴和慰藉,后两行“注重彼此间心灵的印证/不沉迷眼、唇、手的触接”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自己竟对她毫不了解”是因为诗人只顾着用尽全力去爱,却从未想过他的这份爱会如炼金术士苦炼纯金一般最终炼成纯粹的物质。此外,他们的爱还被提炼得精纯则暗含对彼此的爱十分纯洁和专一,没有掺杂任何杂质。诗人也明白他与恋人必须分离,“我们的灵魂是浑然一体的/虽然我们必须走,但灵魂却/并不分裂,而是延展”,此处的走可以理解为分别,虽然诗人与其恋人不得不分开一段时间,但他们的心仍牵挂陪伴着彼此,从未分开;也可以理解为他们终有一死,即便死去也是摆脱了肉体的束缚,作为炼金的材料,将两人的灵魂熔铸在一起,经反复的锤炼打磨锻造成黄金般圣洁纯粹的爱的结晶以流传百世。
五、普通大众的炼金术: 虚假的骗局隐喻
随着炼金技术的流传和不断发展,许多心怀不轨之人看到其中有暴利可图便纷纷参与其中,邓恩亲眼目睹了这一社会现状便将其写到自己的诗歌当中,以炼金术的符号载体为媒介,通过描写冶炼活动的徒劳无功来揭露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骗局。金子的冶炼过程不仅需要提炼者做成千上万次实验且收效甚微,更为重要的是要有神的参与才能成功,而神只会出现在纯粹干净的环境下,由此可知,炼金术本身包含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些虚假的成分就逐渐开始为公众所知晓。因此,炼金术最初被视为神圣的净化仪式,后来被不怀好意的炼金术士利用以牟取暴利,成为专为普通大众设置的骗局。正如邓恩在《爱的炼金术》一诗中所言:“哦,那全是骗局:/正像还没有一个炼金术士获得过金丹,/除了给他怀胎的炉鼎增添点儿光环—/加入他顺便熬炼出/某种芳香的东西,或药物,/同样,恋人们梦想一场丰富而长久的欢乐,/却得到一个冬天般的夏夜。”[7]诗人直接以《爱的炼金术》为题,读者会在潜意识中认为这篇是为了赞美爱情的干净纯粹,忠贞不渝,但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看似是以炼金术的劳而无功来讽刺虚伪的爱情,实则是假借其名义来影射当时炼金术演变为蒙蔽劳苦大众的社会骗局。正如借炼金术士以炼金为由进行招摇撞骗一样,人们口口声声在称赞也在向往纯粹永恒的爱情,但这种爱情就像炼金术一样已经变成了一场骗局,因为“还没有一个炼金术士获得过金丹”,人们也从未获得纯粹永恒的爱情,一些人只是以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与各类人交涉,然而“恋人们梦想一场丰富而长久的欢乐,却得到一个冬天般的夏夜”,不可否认恋人间的交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暂时的满足和快感,但不可能变成坚固长久的爱情。诗人虽从恋人寫起,但视角却不仅仅局限于此,有学者揣测这首诗是源自诗人的失恋经历,然而笔者认为邓恩有更深层次的考虑,此诗开篇“哦,那全是骗局”中的“那”既可以理解为呼应题目《爱的炼金术》中的爱情来指明人人梦寐以求的永恒的爱情是谎言而不可信和不可实现,又可解读为邓恩意在揭穿隐藏在炼金术其圣洁和高贵面纱下丑陋的欺骗面目。
六、结语
皮尔斯在他的符号三角理论中指出,符号是由:媒介关联物即本体、对象关联物即喻体以及解释关联物即解释主体或解释意识三要素构成的稳定的三角关系。在媒介关联物能指本体固定不变的前提下,作为喻体所指的对象关联物在具体语境当中所体现出的不同内涵是随解释主体或其解释意识的解释关联物的改变而改变。邓恩在其诗歌创作过程中熟练运用炼金术的符号能指表征,立足于不同社会群体所产生的解释关联物传达出情况各异的隐喻所指。对于冶炼者而言是精神永恒的隐喻所指含义,恋人之间则体现完美而永恒的爱情隐喻,而在众多劳苦大众眼中则演化为虚假的骗局,贯穿其中的则是炼金术在不同阶段和时代的发展历程。此外,如果将炼金术的发展演变过程置于社会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中再次思考就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探讨,炼金术最初作为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一门科学最终沦落为江湖骗子设计的陷阱可以猜测出,本就萌芽于封建迷信的传统思想下、诞生于封闭保守的环境中,即便曾经历过发展的辉煌时期,但其非科学性在萌芽之初就早已为自身埋下了灭亡的种子。与此同时,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人们更加强调科学和理性,历史曲折前进的发展规律最终会淘汰掉自欺欺人的提炼黄金的活动,整个社会仍在继续沿着不同的领域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探索世界的本质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Abraham, Lyndy. A Dictionary of Alchemical Imager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段映虹. 《苦炼》: 炼金术士的一生[J]. 读书, 2018(2): 143-150.
[3]Moran, Bruce T. Distilling Knowledge: Alchemy, Chemistry,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4]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5]莫里斯. 罗兰,周易译. 指号、语言和行为[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6]罗峰. 符号学视域下的文学文本隐喻研究[C].南京师范大学, 2015.
[7]傅浩. 约翰·邓恩: 艳情诗与神学诗[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