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叶城县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现状分析

2020-09-06 13:30汪雅妮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疆

内容摘要: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在推普脱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下,国家通用语言在推动民族团结、精准扶贫、促进就业等方面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就愈发凸显。文章以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为例,从国语教育角度出发,分析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和当地国语培训现状,发现不足并提出建议,旨在为少数民族国语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疆 少数民族 国家通用语言 国语教育

一.引言

2018年发布的《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贫困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下简称国语)推广普及工作,到2020年,实现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人口全部具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交流和应用能力,现有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当地普通话普及率明显提升,初步具备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的目标。

“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是教育脱贫攻坚四个专项之一,2020年是国语推广普及的关键阶段,所以亟需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国语培训和学习的现状并查漏补缺,以发挥国语的作用。

二.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的重要性

1.提升思想觉悟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推广国语可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学习并熟练运用国语,有利于促使当地居民改变观念,主动与其他民族交流,走出乡村,主动就业创业,实现脱贫致富。

语言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基本依据,与国家认同关系密切。学习国语,能帮助当地居民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三个离不开”,推动各民族开放包容的共同发展,有利于提升自身的政治文化素养,逐步增强少数民族对“五个认同”的理解,尤其是对国家、中华民族的认同。

通过国语获取时政新闻、科学知识、中华优秀文化等内容,能够推动各少数民族受到正确的大众的科学文化知识熏陶,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加强民族团结和交流交融

语言是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国语教育的普及、推广能够促使新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更加通畅,从而促进新疆各民族的团结和睦、融合交流,共同发展,让新疆各民族的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落到实处。国语的掌握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便于各民族人民打破空間限制,了解时政、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推动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3.“民汉兼通”的人才培养和促进就业的社会建设

国语素养是少数民族群众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认识到学习国语是提高本民族综合素养和面向科技时代的需要。工作岗位对于少数民族MHK的考核也愈发严格,这些客观因素都激励着少数民族学习国语。所以推进国语教育有利于适应新时期新疆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促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民汉兼通人才的培养。要发挥国语在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学习国语有利于缩小和内地学生的差距,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在增强国家认同感的基础上,获得更大发展,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青年。

三.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的社会情况

新疆喀什地区属于2012年我国划定的2011-2020年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三区三州”之一,以农业、畜牧业为主,青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致贫原因主要有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居民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国语水平差,正常交流沟通受限;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

新疆的语言文化教育就语言目标而言有三种对应模型,喀什地区属于“汉语加强型”。当地维吾尔族居民占总人口比例95%以上,以维语为第一语言,拥有强大的语言环境和社会氛围。在民族母语过于强势,缺乏国语交流环境的情况下,国语作为第二语言并成为弱势语言,呈现不平衡状态。

2016年11月新疆组织部、自治区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通知,在全疆行政村开办“农牧民夜校”。各社区以“居民夜校”为重要阵地,对当地成年少数民族居民进行国语培训,实行快慢班制度,每周开展两次教学。

四.叶城县国语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叶城县国语掌握现状

第一,叶城县位置偏远,教育环境和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多为维吾尔族,长期以少数民族母语为教学和交流的语言,影响深远。且此前缺少高质量的国语培训和良好的国语学习、应用环境,少数民族母语与国语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呈现不平衡、单语化状态。

第二,当地维吾尔族居民文化水平多为中小学,文化程度较低。中青年群体,尤其是外出务工者,国语水平相对较好,老年群体国语水平普遍低下。发音不标准、识写汉字困难、语言组织能力弱、表达不流畅、词语理解水平较差为普遍问题。

第三,个人缺乏学习和使用国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从主观能动性上严重抑制着国语学习、运用的效果。对于学习国语缺少自己的认识,重视度不够。家长缺乏国语教育意识,对下一代学习国语的态度不明确,存在持无所谓态度者。

(二)叶城县国语培训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区夜校国语培训仍停留在基础识字、矫正发音阶段,课堂难用国语通畅交流。每月笔试测试,内容简单,显示出语序混乱、词性错用、词意理解错误的现象,文字书写错误率极高。汉字识记存在很大困难,汉字掌握量较低。

第二,当地师资力量单薄,各社区参与培训的成员达三百余人,稳定教师数量不足10人。合格的精通国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与结构性短缺问题并存。夜校教师语言能力、专业素养层次不齐,缺少专业的高质量培训,因此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和教学设计的学习,致使国语培训成效慢,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活力。

第三,社区夜校国语培训班经费有限,教学设施简陋传统。一周两次培训,课时量较少,教学进度慢。且缺少丰富的学习资源,缺少合适的书本、刊物等读物。

第四,缺乏适合少数民族国语教学的教材。现使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教材,适合国语水平中上、会拼音者使用。不适应当地的教学环境和语言特点;课本以文字为主,对识记汉字困难的少数民族居民来讲,教材反而加大了学习困难。课本里对于当地居民未接触过的名词无注释或图片,如“地铁”等词汇。课本附录的生词本虽标明了词性,但培训者对于词性难以理解,使用时错误频出。

第五,缺乏语言环境,居民学习国语依赖课堂,离开课堂就极少使用国语,与家人也极少用国语交流。这就易造成国语的学习和运用脱节,学习国语只依赖于课堂,而课堂无法保证高质量,这对少数民族居民学习国语造成了困难。

五.加强叶城县国语培训和学习的措施

(一)循序渐进,优化方法

由于维语和国语属于不同文字体系,少数民族居民识记汉字困难,易丧失学习国语的自信和兴趣,在头脑中形成“国语难学且无用”的结论。因此,在国语培训和教学中,要让课堂讲解深度与培训者的理解水平相适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让听说读写的能力,逐步递进。

教师应着力于提升专业技能、重视教案设计、创设浓厚的国语学习环境,形成互动性良好的课堂;运用教育心理学、教材分析与教法等理论,不断优化国语培训工作的开展形式和方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居民对国语教学的认可和肯定。要适当加大课时量并制定合理的教学进度安排,科学分配内容和教学难度。丰富课余活动,让课堂与生活无缝衔接,摆脱学习国语对于课堂的依赖;并适当开设与思想教育、科学文化有关的活动,加大国语的宣传力度,组织认字、朗诵比赛等活动,培养并提高他们对国语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教学资源

当地基础设施的落后和配套教材的不适应会影响国语学习的形式多样性和进度。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确保教学设备的齐全,补充科学文化类的书籍和刊物,开设图书室或读书角等;加大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app等形式,提供多样化的国语学习服务,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培训项目。

在改善基础设施后,当地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培训和教学,在网上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可与新疆其他地区教师交流经验,形成适合本地区国语学习的教学方法。教材难度也需要循序渐进,对于新名词要进行注解和举例,增添配图加强理解。增添趣味性互动内容,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编写或选择适合当地居民的教材。

(三)培养专业师资,利用高校资源

文化贫困和教育贫困紧密相关。对于长期稳定的师资力量应定期培训并考核,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交流经验,提升现有师资力量的能力和专业性。对支教教师给予补贴等福利支持,防止师资力量的过度流失。可适当培养民汉兼通的汉族或少数民族国语教师,并进行MHK考核,保证教师的国语水平达到相应高度。同时要重点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中高校对口贫困县,开展的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示范培训任务。通过对口帮扶,培训结对等方式,使少数民族教师的普通话达标,具有使用国语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利用高校的资源,结合新疆和内地各高校,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招募校内外志愿者利用假期支教,补充当地师资力量的短缺。

(四)全面创设国语学习环境,营造社会文化氛围

家庭是培养孩子的重要课堂。参加国语培训班的家长要减少学习国语在课堂上的依赖,在生活中也要运用国语交流。还要通过自身言行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民族团结并学习国语和其他知识。要逐渐改变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定位偏差,家庭、学校、社区相互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国语学习环境。从而让少数民族青少年逐步培养学习国语的积极性,并主动运用国语与其他民族进行沟通与交流。

开展“三下乡”活动,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丰富多样。广播、电视要增加央视频道,将国语融入日常生活。尊重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创造性地发展当地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鼓励为主,转变观念

必须牢固树立掌握国语是提高富余劳动力、促进就业技能的理念,认识到学习国语的重要性。一方面以倡导鼓励为主,提升学习国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学好国语、改变家乡,带来新机遇”的观念,鼓励多开口说国语,多与他人交流经验、鼓励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对于不同年龄段,年轻人可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老年人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学习。不同年龄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學习效率。树立通过文化来提升思想觉悟的理念,多读书看报,逐步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发挥“扶智”的重要作用。

六.结语

总之,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和推广是文化扶贫的关键。新疆少数民族国语培训中仍存在不足,需查漏补缺,针对性解决问题。全面推进国语的普及和推广,让少数民族居民学会应用并真正掌握国语。要集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提升国语培训的质量,推动当地实现贫困家庭人口全部具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沟通交流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关于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汉语与翻译,2018(3).

[2]房风文,郭艳芹.新疆喀什与和田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人培训调查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9:38(3).

[3]张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双语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社,2016.

[4]方晓华.少数民族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双语教育研究[J],2017,4(4).

[5]孙冬惠.语言扶贫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母语传承与汉语学习研究[J].文教资料:2019(34).

基金: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现状调查研究”(201912048040Y)

(作者介绍:汪雅妮,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新疆
走进新疆
新疆反恐,暗流与真相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