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翁笔下丝路上的秦州风采

2020-09-06 13:30刘园园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8期

内容摘要:秦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西域与中原的重要连接点,其独特的异域风情无一不在展示唐朝丝路的无限风采。唐代大诗人杜甫以其“诗史互证”的笔法,在其移居秦州期间,通过对秦州民族风情的揭示、军事色彩的渲染、乐舞文化的描绘,将独特的丝路风情融入到秦州诗歌的创作里,进而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多彩的秦州。

关键词:杜甫秦州诗 丝路上的枢纽 秦州风采

秦州作为由关中西越陇山之后丝绸之路上的第一大州,是西域与中原的重要连接点,物阜民丰,交通便利,气候宜人,且独具异域风情,商旅往来,自由贸易,极为繁盛,自古以来就是达官名流远游寄居的好地方。安史之乱爆发后,整个国家烽烟四起,战乱频繁,唯有西边的秦州暂时相安无事,于是大诗人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携家眷前往秦州,《新唐书》里也曾记载到“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树自给。流落剑南。”[1]在淹留秦州期间,诗人融入当地的市井生活,观异域风俗,赏异域之景,游历山野奇川,踏访古刹名寺,拜谒亲朋好友,诗人将在秦州的所见所闻皆流诸于笔端,书写了今天的秦州诗歌画卷,同时也为秦州这个丝路之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异域文化色彩。

一.多民族交融下的秦州

秦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言,它是西域通向中原的重要枢纽点,处于农牧业交汇区域,有史记载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区,这种多民族的聚居格局到唐代依旧如此。唐王朝兼容并包的开放风气,形成了秦州独特的风俗特质和边塞氛围。秦州除了汉民族以外,还有氐羌等其他少数民族,从杜甫秦州诗里,我们可以知晓,这些少数民族部分是战败而归附唐王朝的,被安置在秦州周围,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秦州居民,如:“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秦州杂诗》其三);除此之外,秦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都会,又是连接西域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人民的交通枢纽,有大批的西域人和大批的中原人或由西向东、或由东向西,经由秦州,在盛唐的外来人中,数量最多的是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胡商,胡商沿着“丝绸之路”不断建立贸易定居点,他们在这里娶妻生子,做生意,过日子,融入到本地人的生活氛围里,如:“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寓目》)、“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日暮》)”、“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秦州杂诗》其十),天性乐观、生性好动的羌女(妇)、胡儿边做生意边谈笑且歌,羌族儿童静看渭水[2],一派繁荣而静谧的景象,真实的记录了这种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情况;还有诸多像诗人一样的文人墨客因贪恋秦州优美的风光、优越的地理位置、安宁稳定的生活环境而定居此地,如杜甫的“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秦州杂诗》其一),中原文人骚客的到来,为秦州的异域风情注入了中原文化的色彩,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凝聚了国家民族之情。这种多民族聚居的景象,正是盛唐气象的映射,少数民族的加入,使得汉民族温雅庸和的民族气息与少数民族劲悍独特的民风交织在一起,为秦州蒙上了不一样的丝路色彩。

二.军事色彩下的秦州

秦州位于陇山之西,是唐代西北的边防要地,也是重要的官商通道,自安史之乱爆发后西南地区的吐蕃乘机侵占陇右、河西等地方,紧张的局势使得陇东地区的秦州更加充满了浓郁的军事色彩。

“烽火”“烽烟”在古代指军事预警的信号,《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下》唐李贤注引《汉书音义》曰:“边方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槔头有兜零,以薪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则燔之,望其烟,曰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3]。诗人寓留秦州期间,正直安史之乱,秦州作为重要的军事枢纽,此时的烽火台上常常有烽烟燃起,虽为国家动乱的象征,却也成为当时丝路上独特的一道景观,诗人常怀忧国之心将其融入自己的诗作里,如“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秦州杂诗》其一)、“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照秦通警急,过陇自艰难。”(《夕烽》)、“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秦州杂诗》十八)、“候火云烽峻,悬军幕井干。”(《秦州杂詩》十九)。“鞞”和“鼓”都是军中的常备之物,秦州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少不了这种军事乐器,鼓角声可能对于城里的常住居民来说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却紧紧牵动着心忧边防形势的诗人敏感的神经,杜翁秦州诗里的“鞞”和“鼓”多用来指代战事、战乱,如“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鞞”(《出郭》)、“南渡桂水闕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暮归》)、“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秦州杂诗》其四)、“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秦州杂诗》十一)等。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记载道:“杜翁秦州诸诗屡次涉及使驿,盖秦州为西北通安西、北庭,西通河、鄯,西南通岷、洮、松州之总枢纽,故使臣驿骑繁忙也。”[4]秦州作为沟通中原与西部广大地区的重要节点,驿使们不仅要频频传送向诗人这样的文人墨客们的家书信函,更重要的是传递军事信息,在战乱的年代,使者或驿卒的任务尤为繁重,因此,秦州城里出现了诸多为来来往往的驿使、客商们提供歇脚的驿站、驿亭,它们的出现连同驿道、驿使成为了当时独特的景观之一,杜翁笔下的“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秦州杂诗》其三)、“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秦州杂诗》其九)、“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东楼》)正是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三.西域乐舞里的秦州

唐王朝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度,秦州的异域风情远不止体现在民俗民风、地域环境上,来自于少数民族的乐器、舞蹈,也为秦州带来了不一样的丝路风情,真可谓是胡乐梁上飞,胡舞街上闻。

胡笳最早是西北地区游牧民族“卷叶为角”的引马之器,相传是由汉代的张骞从西域传入,汉魏鼓吹乐中常常使用。《太平御览》(卷五八一)里记载:“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5]秦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地,自然少不了这种乐器,“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雨晴》),雨过天晴,大雁高飞,楼上传来阵阵胡笳声,嘹亮而久远,听者心境大好;“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秦州杂诗》其六)秦州城上,胡笳悠悠,使节从西而归;“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遣怀》)、“长戟鸟休飞,哀笳晓幽咽。”(《留花门》),亦或是“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秦州杂诗》其八);胡笳、羌笛作为秦州城里特有的乐调,早已和当地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然而在作者笔下这些乐调时而清旷朗逸,时而哀怨缠绵,恐与诗人时喜时悲的心态有关。

除了时常萦绕在耳边的音乐之外,秦州的胡舞也别具风采,“马骄朱汗落,胡舞白蹄斜。”(《秦州杂诗》其三),诗中的胡舞就是指胡人的舞蹈。唐朝是一个乐舞繁盛的时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各城镇谋生的胡人有些则以胡舞为生。“胡舞白蹄斜”,这里的“白蹄”又写作“白题”,北宋张邦基在其《墨庄漫录》里写到:“白题乃胡人谓毡笠也。子美所谓‘胡舞白题斜,胡人多为旋舞,笠之斜似乎谓此也。”[6]胡人戴着由白毡制成、三角高顶、顶虚空,有边卷,帽顶尖缀珠的毡帽,在纵情表演的时候,白题倾斜。这里介绍的胡舞应该是唐代风靡一时的胡旋舞或胡腾舞,其“白题斜”的舞姿,更像是跳跃摇摆幅度较大的胡腾舞。“胡腾舞是由‘石国胡儿或‘凉州胡儿所跳的一种男性舞蹈。……胡腾舞舞姿风格以极速的跳跃和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舞者头戴尖顶胡帽,身着窄袖胡衫,及杨美动目的表情,跳转毂之舞姿,双靴柔软交替地在地毯上跳动,犹如醉酒般东倾西倒并急促抬腿换踏,无不应和节奏,……它充分展现出古朴、奔放、阳刚、动感等气势,……”。[7]如唐代诗人刘言史的《王中丞宅中夜欢舞胡腾》里就描写了“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樽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氊胡衫双袖小。……跳身转穀宝带唱,弄脚缤纷锦靴软。……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8],再如李端的《胡腾儿》也有类似描写,“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9]”还有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韵》里描写的“雪摆胡腾衫”[10],可见胡腾舞经丝绸之路流入中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唐朝开放的国风,对于异域的音乐舞蹈兼收并蓄,广而纳之,秦州地带胡儿表演的胡腾舞更是成为一道司空见惯的景致。

四.结语

作为丝路上的枢纽点,西域各族人民及各国文化使者在途经秦州时,都会为这座丝路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文化印记,且这种文化印记是一种活的文化符号,它活跃旺盛的生命力感染着每一个外来者,大诗人杜甫也不例外,为它独特的丝路风采所吸引,并用文字将其刻录在“诗史”的史册里,虽历经千年,今天的我们通过诗歌依旧能够感受到,一座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丝路重镇昔日的辉煌与繁盛。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一)[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5736.

[2](唐)杜甫,(清)仇兆鰲.杜诗详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484.《杜诗详注》里仇兆鳌引邵注谓:“渭水在秦州,其源出临洮,故羌童得以观之”。

[3](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第一)[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60.

[4]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66.

[5](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2621.

[6]张邦基撰.墨庄漫录 1[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3.

[7]李金梅,路志峻编著.唐诗宋词中的体育[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2016.158.

[8]李红霞,贾建钢校注.唐代司空曙、刘言史诗歌注释与研究[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149.

[9]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5)[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77.

[10]周振甫主编.唐诗宋词元曲全集 全唐诗 第8册[M].安徽:黄山书社,1999.3268.

(作者介绍:刘园园,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