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平磊
【摘 要】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状态,我国与国际的交往变得也越来越密切,所以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压力。因此我国各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培养,这就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文化教育方面。数学是科学学科的基础,一切其他理科学科都需要数学作为支撑,因此我国应注重数学教学工作,尤其是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很多孩子由于初中各种原因没有打好基础,高中的数学学习就会感到极度困难。数学是一个每个章节联系都非常紧密的学科,因此前一章的内容没有搞懂,接下来的章节是肯定无法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给孩子来打好数学基础,并且在教学的实践中要不断对学生进行指引,让数学的知识能够串联起来,然后能够使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之中养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方式。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有效教学
随着我国发展越来越迅速,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人们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对下一代的学习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数学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自然成为家长关注的重点学科,这无形之中给数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无形的压力。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前后知识相连贯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不断指引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可以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关联起来,由此来提升高中数学的成绩。总而言之,学生打好初中数的知识基础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将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相衔接。
一、现阶段进行初高中数学相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各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
我们都知道高中的学生都是来自各个不同的中学,因此每位学生的数学基础也各不相同。另外由于现在初中升学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所以一部分家长就会督促学生学习甚至给学生报各类数学补习班,而另一部分家长支持给与学生自我选择的权利,也就是除了课上学数学和学生自学外没有更多的外来力量督促学生学习,这也导致学生基础不同。当学生基础不同时就会导致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衔接时不知该抓住哪部分学生作为主要听课者,但也不能忽略哪儿位学生,从而导致整堂课的效率比较低,学生也不能够学到多少知识点儿。由此看来,做好初中和高中数学知识点的衔接是十分有必要的。
1.2数学学科特性,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数学反正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所以要求学生时刻跟紧数学讲解的课程,以防落下关键的知识点。但是由于人的天性爱玩,所以一些学生会在课堂上出现走神的现象,从而导致落下一节数学课就不能与下一节数学知识相连接,这也就导致學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甚至厌烦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会出现上课怕老师提问自己,或者是不愿意做数学题的现象,最终也就导致数学成绩并不理想,然后产生恶性循环,也就是数学成绩不理想不愿意学数学不断的循环。总而言之,由于数学怎么学科的特性,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厌倦学习数学的心理。所以高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特性去设计课堂教学。
二、教师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方式
2.1小组合力,共同进步
当一个个体去解决数学问题时,面对问题数学问题他会固守自己的思路,而当集体集思广益去解决某个数学问题的思路就会变多,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带动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进步。例如在学习《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分为一组,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学习讨论。在学习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小组之间利用初中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弄清楚何为“定义域值域以及相关函数的图像”等,最后小组之间找出一个代表来讲解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或者画出相关图像,最终教师在进行评判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学习,而且能够更好地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将初中的知识点与高中相结合。
2.2教师详细解题步骤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因此教师不仅仅要赶教学的进度也要照顾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因此教师在解题时应该尽量的将解题的思路详细化,而且要注意与同学形成互动,同时也要多夸奖学生,从而让学生有进一步学数学的自信。例如在学习《数字的数据特征》时,教师要耐心的跟学生解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所谓平均数就是简单的多个数相加除以数字个数,例子有两个数,分别是一和二,将一和二除以二得数就是平均数。”“哪位同学再举一个例子呢?”小柳站起来说“有五个数时就是五个数相加除以五。”“真不错,知道举一反三,那我们接下来说中位数,中位数是…”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将数学的知识具体化,并且可以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互动,久而久之,能够让学生养成学数学的思维,从而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知道两个阶段的数学连接是比较密切的,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给学生灌输数学的整体思想,高中教师要教学过程中不断巩固初中数学知识基础,让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更多的数学解题思路,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自我的存在感。
参考文献:
[1]张忠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新探[J].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07(4):33-37.
[2]祁水秀.浅谈高中数学学法指导[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7,(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