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 200062)
敏捷课程开发是近年来培训界比较推崇的新课程设计理念,最早由艾伦(Allen)在2012年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ASTD)论坛上提出。此后,业界对它的关注度逐步提高。美国人才发展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ATD) 连 续 四 年(2012—2015)都将其列为年会主旨议题。2015年,关于“ADDIE已死”的争论,更是引爆了整个培训圈。受国际思潮影响,国内培训界也比较关注敏捷课程开发及其进展,不仅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研讨会,还积极开展相关应用实践。对此,有业内人士将2012年认作是美国敏捷开发“元年”,以艾伦发布逐渐逼近模型(SAM)为起点;将2015年看作是中国敏捷开发“元年”,以安迪曼公司发布敏捷课程开发模型(FDD)为标志。
然而,与风风火火的实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学界对敏捷课程开发并不敏感,缺乏应有的研究与探索。在中国知网上,以“敏捷课程开发”“敏捷课程设计”“敏捷学习设计”为主题词进行检索,仅发现11条相关文献。其中,绝大多数研究是关于敏捷软件开发的,仅有一些零星研究涉及教育领域,如闫寒冰等人探讨敏捷理念应用于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可能性,提出了一些原则及可行性建议[1]。为理解敏捷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以便对后续研究与实践有所启发,本文试图从缘起、内涵、特征、优势、典型模式以及应用前景与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与阐释。
敏捷课程开发起源于计算机领域,受“敏捷软件开发运动”的影响而兴起。《敏捷软件开发宣言》的发布,掀起了敏捷软件开发运动的热潮。受该运动影响,加之软件开发与课程开发天然的相似性,一些教育学者尝试将敏捷开发理念应用到课程开发中来,如文森蒂斯(Vincentis)整合敏捷开发原型与教学设计模型(ISD)建构了敏捷课程开发模式,并以此为依据发布了《敏捷教育宣言》[2];伦博(Lembo)等参考极限编程思想,设计了面向学校教育的敏捷课程开发流程,并起草了新的《敏捷教育宣言》[3]。这些前期研究,奠定了敏捷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然而,敏捷课程开发的兴起并不是偶然的,除受敏捷软件开发运动影响以外,至少有三方面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是学界对教学系统设计(ISD)的批判思潮。新世纪初以泽姆基(Zemke)和罗塞特(Rossett)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率先发起了对传统教学设计模型(ISD、ADDIE)的批判,如泽姆基和罗塞特合著撰写的《仔细看看ISD》一文详细阐释传统ISD模型在过程、实践以及应对新技术上的缺陷[4]。受这场批判思潮影响,许多学者纷纷探究与寻找其他课程开发模型,敏捷开发模型应运而生。二是互联网发展驱动。互联网颠覆了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媒介与人文,引发了培训重心的改变,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模式也随之改变。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授不再是培训的关注重点,取而代之的是学员行为转变。为达成这一目标,课程开发必须要与任务情境相匹配,且符合快速化、及时性、迭代性的特征。三是企业变革加速。随着知识爆炸性增长以及新技术推陈出新,企业变革与转型更为频繁,以往惯用的线性课程开发模式由于周期长、交付标准高、不灵活等局限,已难以应对企业快速变革的发展需求。为针对这一挑战,培训部门纷纷尝试去繁从简,各种富有特色的敏捷课程开发模式相继问世。
作为新兴事物,敏捷课程开发内涵界定还不统一,仅称谓就多达数种。彼得(Peter)认为敏捷课程开发是一种极度迭代的课程设计过程,通过团队协作与学习者持续反馈来获得可交付的课程产品[5]。帕帕斯(Pappas)认为敏捷课程开发是一种以项目为导向的学习设计方法,包括结盟(Align)、预备开始(Get set)、迭代与实施(Iterate and implement)、杠杆(Leverage)和评价(Evaluate)等五个阶段[6]。SAM创始人艾伦(Allen)认为敏捷课程开发是由ADDIE在内的几种模型衍生而来的、经过广泛实验与修订而形成的一种新课程开发方法,其最大特点在于原型迭代,通过不断迭代将课程原型演变为可交付的产品[7]。
综合前文内涵界定,我们认为敏捷课程开发是一种以原型迭代为基础、以团队协作为特征、以项目为导向的新一代课程开发方法,其本质并不是对传统开发模式的完全颠覆,而是进一步继承、演变与发展,即ADDIE的精简化。
作为互联网时代下ADDIE的替代品,敏捷课程开发具有诸多显著特征与独特优势。
1.团队共创
为保证课程开发进度,敏捷课程开发常常以团队协作来运作。用户(学员与管理者)负责提供真实的业务需求,业务专家负责提供专业知识、经验与内容,教学设计师负责原型设计与内容架构,课程开发专员负责具体研发与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人员(HR)负责整体协调与管理。这种集群体智慧的协作研发模式大大提升了课程开发的效率与质量。
2.情境聚焦
传统课程设计需要进行知识类别分析,判断所要教授知识点是侧重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还是态度(Attitude)。而事实上由于所教授主题是个混合体,许多时候很难对此做出清晰判断。敏捷课程开发强调淡化KSA(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划分,直接面对具体任务情境、以工作任务或挑战点为线索设计与组织课程内容,解决当下问题,颇具西医“治标”的风格。
3.样图设计
样图是敏捷课程开发的一大特色。在敏捷开发过程中,用“设计样图”代替“课程大纲”,可引发更多的设计创意。样图不仅是敏捷开发的核心内容,也是利益群体分享信息、开展研讨的重要载体。关于样图种类有很多,包括媒介样图、功能样图、整合样图、特殊目的样图等,其本质是课程理念的有形化。
4.小而精
敏捷课程开发不太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往往只围绕几个重点问题设计与开发相关内容,知识模块较小且关联性不强,有些只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虽然看起来有点像“吃快餐”,但由于前期目标设立明确,后期又经过反复推敲、反馈及修正,短小而不失精干,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5.迭代
“迭代”是敏捷课程开发的本质特征,也正是其不断迭代,才使得最初的课程样图设计不断地得到修正与完善,最终生成最符合用户需求的“黄金版本”课程产品。
6.草根化
敏捷课程开发对交付标准要求不高,只要满足初步应用即可。因此,对人员专业度要求相对较低,加之各种成熟、模板化的工具支持,课程开发难度大大降低。即使普通讲师经过简单培训,也可以进行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由专家主导的课程开发 “壁垒”,体现出一种“草根化”的民主诉求。
1.速度快
快速地“冲刺”研发是敏捷课程开发的固有哲学,即在一个较短时间里,快速地完成小模块内容的全过程研发。课程内容一旦研发完成、符合交付标准,就会立即交付并投入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程开发的进度与灵活度。
2.灵活可变
敏捷课程开发特别注重用户(如学习者、管理者)的实际体验,并随时根据用户信息反馈来调整与优化课程内容。因而,在开发方式上非常灵活,可增、可减、可修,甚至还可以被放弃或停止。
3.低成本与低风险
敏捷课程开发以小模块冲刺的方式开展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够有效地降低时间、人力、财力等显性成本。加之样图设计的运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后期修改、返工或重新开发的隐性成本。另外,得益于持续的评估与信息反馈,一旦有问题,马上就可以进行修正与完善,规避“一损俱损”的风险。
4.按需设计
得益于利益群体的充分参与和学习者的持续反馈,按需设计在敏捷课程开发中成为可能。在开发初期,由于对各利益群体进行广泛调研并达成一致共识,有利于促进课程开发内容与组织发展战略有效对接。在开发后期,持续获取学习者的信息反馈,并依据学习需求不断调整与优化课程内容,有利于保障课程内容与学习者需求有效匹配。
作为新生事物,现存的敏捷课程开发模式还不多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SAM敏捷开发模型、FDD敏捷开发模型、AM-OER敏捷开发模型、PODSIR敏捷设计模式、京东微课程敏捷开发模型等。
SAM(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Model,逐渐逼近模型)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敏捷课程开发模式。与传统线性模式所不同的是,SAM更加注重设计原型的持续迭代,将课程开发过程划分为准备、迭代设计、迭代开发三个阶段[8](见图1)。
图1 SAM敏捷开发模型
其中,准备阶段是SAM的基础,涉及信息收集和启动认知两项任务,其目的在于快速地收集与审查背景信息(如组织需求、预期目标、可用材料、培训责任、影响因素等),以便为设计原型架构及实施方案提供依据。迭代设计为SAM的中心环节,涉及项目规划和附加设计等两项任务,其目的在于通过研讨与头脑风暴对其改进与优化。迭代开发为SAM的核心过程,包括设计校样、α版本、β版本、黄金版本四次迭代。其中,设计校样是课程的可视化样例,相当于“课程大纲”;α版本为课程内容设计的最初形态;β版本是α版本的升级版,如果该版本没有问题,将会提前结束开发流程;黄金版本为课程内容设计的最终样态。值得注意的是,对较大课程开发项目需要单独设置迭代设计,而对较小课程开发项目,往往会将迭代设计与开发融合在一起实施。
FDD是方向聚集(Focus)、内容开发(Development)、教学设计(Design)三个关键步骤的首字母缩写。FDD是目前国内培训圈内比较流行的敏捷课程开发模式,最早由安迪曼公司在2015年发布。与其他模式不同之处在于,FDD先做内容开发,再做教学设计,其大致包含方向聚焦、内容开发、教学设计和材料完善等四个核心过程(见图2)[9]。
图2 FDD敏捷开发模型
其中,方向聚焦为FDD的初始阶段,旨在了解课程内容开发的业务目标、收益预期、学员情况以及培训主题(名称)等信息。内容开发前置是FDD的一大特色。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业务专家不关注教学设计,只关注具体的问题或内容。内容开发涉及内容分析、课程结构、开发PPT与内容验证等。内容验证在于检验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完整度与价值。教学设计是FDD的第三阶段,涵盖学习目标设定、教学方法选择、多媒体工具运用以及内容或方法验证等。FDD教学设计特别鼓励讲师试讲,以便在实践中矫正可能存在的问题(内容或方法)。材料完善为FDD的最后环节,包含美化PPT、学员手册、迁移工具研发、结果验证等。值得一提的是,材料完善除了修正内容,还增添学员手册、效果迁移工具等支持材料。
PODSIR是计划(Plan)、定向(Orientate)、设计(Design)、选择(Select)、评估(Review)、迭代(Iterate)等六个步骤的首字母缩写。PODSIR由唐纳德.克拉克(Donald Clark)设计与开发的敏捷学习概念框架,该模式将课程开发流程划分为初始计划与设计、原型迭代阶段等两个完全一致的循环过程(见图 3)[10]。
图3 PODSIR敏捷设计模式
其中,计划涉及愿景与可行性、用户参与度与协作性等多角度分析。定位在于确定课程开发环境的情况及复杂度,以便确立合适的课程开发目标及方案。设计为PODSIR的最核心环节,该步骤是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在初始设计中只着眼于解决最低限度的业务问题,并与利益群体协作快速制定学习解决方案原型;然后,在后续迭代中,再依据用户反馈添加新的内容元素。选择意为选择正确的学习对象、过程及资源。选择阶段特别注重细小学习内容或模块的使用,以提高原型迭代的速度。迭代为PODSIR的最大特色,从初始设计形成原型伊始,不断地依据用户反馈信息修正原型设计。评估贯穿于PODSIR的始末,它是原型持续迭代与优化的重要保障。
AM-OER(Agile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面向开放教育资源的敏捷开发方法)是阿里莫托(Arimoto)等人设计的开放教育资源敏捷开发框架。该模型最大特色在于使用了可视化样图设计。AM-OER包括架构设想、短期与持续计划、原型模块与结构、迭代与增值开发、早期与持续评估、交付与发布等六个循环往复的步骤(见图4)[11]。
图4 AM-OER敏捷开发模型
其中,架构设想为AM-OER的起始阶段,涉及问题界定、需求调研、内容架构设计等。短期与持续计划、原型模块与结构、迭代与增值开发、早期与持续评估是AM-OER主体内容与中心环节。短期与持续计划着眼于原型设计与迭代设计;迭代与增值开发注重采用快捷方式(如头脑风暴)生成AER产品,通常会涉及模块选择、内容检索、开发与审查等步骤;早期与持续评估与AM-OER各个步骤联通,重在审查原型进展、开发与后期应用情况,以便及时做出调整。交付与发布是AM-OER最后阶段,其目的在于检验达标情况,快速交付小版本OER模块。
京东微课程敏捷开发模型(简称京东模型)是由京东大学的课程开发团队多年实践而形成的,最早由陈丽娴在2014年中国远程教育大会上提出。该模型将微课程开发分为找准问题、请对专家、快速开发、简单E(电子)化、快速投放、评估迭代等六个关键流程(见图 5)[12]。
图5 京东敏捷开发模型
其中,找准问题为京东模型的第一步,包括岗位分析、关键任务分析、KSA分析与研讨等。请对专家是京东模型的重要环节,通常会邀请经验丰富、乐于分享的业务专家。快速开发是京东模型的核心环节,一般做法是:在短时间内快速研发课程内容,由专家现场评审与修订。简单E化意为将课程内容转化为PPT或微视频。快速投放即为每开发一个微视频,只要没有原则错误,就立即投入使用。评估迭代贯穿京东模型的始终,随时依据学员反馈的信息,修正与完善微课程设计。
敏捷课程开发是一种崭新的课程开发方法,其独特价值与优势已在企业培训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学校教育应用的“遐想”。综合其特征与优势,我们认为敏捷课程开发在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创客与STEM教材设计、校本资源库建设等领域具有较广泛的应用空间。
1.教师培训课程开发
教师培训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不过,随着知识爆炸性增长以及教师培训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以内容为中心的课程开发“套路”,已越来越不受广大教师青睐。因为该套路下开发的培训课程常常会脱离真实情境,与教师需求距离较远,很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加之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对教师实践智慧的要求越发提高。传统培训课程开发面临着政策与实践的双重压力。敏捷课程开发因其聚焦实际情境、协作共创、快速迭代、以学习者为中心等显著特征,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培训课程开发思路。将敏捷开发理念引入到教师培训领域,不仅能提高课程开发的效率与灵活性,而且对其质量和实用性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2.创客与STEM教材设计
在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创客与STEM教育被引入中小学,被当作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双重“驱动”。但由于它们自身具有知识体系不稳定、更新速度飞快等创新特质,使得常规教材设计方法很难应付,出现了适用对象模糊、技术本位严重、忽视思维发展、流程设计保守等一系列问题。敏捷课程开发的兴起,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从知识实用性上讲,敏捷课程开发本身就比较适用于变化快、结构不稳定的知识领域,将敏捷开发理念应用到创客与STEM教材开发中,面向创意点或创意任务,组织与设计相关内容,不仅可以使创客与STEM教材设计方法能够应对领域知识变化的飞快发展,还可以借助这些新知识与技术不断丰富和完善已有教材内容。
3.校本资源库建设
在新一轮的教育变革中,以校为本已成为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与改进的努力方向。其中,校本资源库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与方法指引,以往校本资源库建设出现了“重量、不重质”“多引进、少原创”等诸多问题。敏捷课程开发因其小模块的持续迭代、团队协同、按需设计等显著特点,有望为校本资源库建设提供策略性的指导。借鉴敏捷开发的理念,从设计之初就着眼于小模块的研发,通过持续迭代和学校师生的反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丰富与完善相关校本内容。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必然会经历机遇与风险的双重考验。敏捷课程开发也是如此,至少面临着以下挑战。
1.课程完整度
敏捷课程开发在前期工作中并不开展系统的架构设计,往往只围绕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快速开发相应课程内容,并随即投入使用。课程内容的完整与否完全依赖于学习群体的信息反馈。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完整度很难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以SAM课程开发为例,大部分课程完整度都处于60%~70%,即使是“黄金版本”,其完整度也不高于80%。教育中的学习大多是储备学习,不同于企业中及时性的技能训练,课程完整度对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最新学习科学研究已表明,系统性学习要比碎片化学习具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保证课程完整性而又不失其敏捷性,是敏捷课程开发的一大难题。
2.教师能力
尽管敏捷课程开发对开发专业度要求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教师或培训师就能完全胜任。慕克吉(Mukerjee)研究指出:敏捷课程开发对教学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策略敏捷、业务敏捷、文化敏捷、客户敏捷、伙伴关系敏捷等五大能力范畴。[13]结合已有研究经验,我们认为敏捷课程开发至少在咨询经验、协作能力、工具研发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为加快开发进度,敏捷课程开发通常会在各种系统支持工具的辅助下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展开与运作。这就要求教学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咨询经验,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另外,由于教育领域专业咨询工具的匮乏性,在敏捷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具研发与灵活运用技巧。
3.成本与效益兼顾
持续迭代是敏捷课程开发的本质属性,也是保证质量与效益的生命线。而这也在无形中加重了开发者的时间、人力、物力等成本,需要增加相应的投入。就目前教育生态而言,持续投入的机制还不健全。因此,在敏捷课程开发过程中,如何在保证既定成本前提下,使其“敏捷迭代”不衰减也是实践过程面临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