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佩枫,孙美丽,常 勇
(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1958年,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的概念进入地理学者们的视野,它是以数字数组形式显示地面标高的实体模型[1]。在众多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DEM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分布为基础,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2]。近些年利用DEM提取地形因子,将提取出来的结果开展对比和研究,已然成了当下普遍使用的判断地形因子的手段。除此之外,基于DEM所得到的地形因子在相关地质研究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运用广度[3]。实际最终获得的地形因子数据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DEM分辨率的选择。另外采取结果分析的方式也会由于DEM分辨率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个地区采取不同的DEM分辨率对地形因子的分析有着一定的价值。陈楠及其团队围绕黄土高原地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数个地貌类型区,并基于不同分辨率条件下的DEM对地形的坡度和坡向信息等进行分析[4-5]。Kienzle及其团队对于负荷地形因子和DEM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6]。而杨昕及其团队则完成了尺度与尺度效应之间的转化[7]。张磊和其小组成员综合计算方式、应用目的等各项参数指标信息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分析,切实提升了地形因子分析和应用的可行性[8]。
人们虽然已经认识到DEM分辨率对地形因子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众多研究也为解决DEM分辨率选择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参考,但现有的研究依然比较零散[9-12]。同时,已有研究主要是围绕坡度这一地形因子进行的,极少考虑地形的其他因素,而这些因素在地形分析中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研究的区域为安徽省金寨县地区,从国家地理数据库中获取该地区1∶50 000比例尺的等高线地理数据,分别选择分辨率为25 m、50 m、75 m和100 m的4个DEM开展研究。其中参照组为25 m组,并对坡度、坡面以及平面曲率、坡向等参数进行对比,深入探究在各个分辨率DEM与提取地形因子之间的联系,以发现更加普遍的规律。
案例地区位于安徽省境内的金寨县,具体坐标为 115°22′~116°11′E ,31°06′~31°48′N 。其中,桐柏与磨子潭断裂带为当地地质条件的主要分界岭。当地地质基础比较复杂,最高处为海拔1 700 m的天堂寨,而最低处海拔只有不到60 m,在县内的东北侧。当地平均海拔以及坡降分别为500 m和21%。
研究的基础数据定位在安徽省金寨县地区1∶50 000的等高线,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在ArcGIS10.2中利用已知高程值的等高线数据进行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TIN)的生成,并转变成依次为25 m、50 m、75 m和100 m 4个不同等级的分辨率DEM。然后使用空间分析模块中的表面分析工具,分别得到4种分辨率DEM的地形因子信息。运用Excel统计软件对各个条件下DEM得到的结果演变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并就不同分辨率条件下的DEM数据变化的结果和地形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
20世纪50年代,信息熵概念由香农率先提出,利用信息传播相关研究理论,对获得的大量复杂信息进行一种数学化度量。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的数学化方法,研究不同分辨率DEM产生的地形因素影响,进而得出最佳分辨率。信息熵[13]的计算公式:
由地面高程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N(μ,σ2),得到如下公式:
式中:H——信息熵;x——随机变量,Pi(x)——图像地形因子频率;σ——高程标准差;Δx——分辨率。
单位区间中的陡缓情况为坡度。通过其定义可以分析其他各个地形因子的演变。作为地形定量广泛应用的指标,地面坡度分级机制的构建无疑对坡度分析有着重要的价值[14]。
3.1.1 不同坡度比栅格比例分析
基于DEM划分的坡度分级法,能够获得不同的地面坡谱数据。一般该参数的探究,通常选择3°、5°分级法或者水土保持的分级法[15],此次选择水土保持的分级法。对于DEM所获得的各个坡度划分成 0°~3°、3°~5°等 8 个级别,分别分析各个等级栅格量与总量之间的占比关系,见表1。
表1 案例地区各个等级栅格量与总量之间的占比关系
由表1可知,当坡度在0°~10°时,分辨率对结果值起的作用不大,占比数值都很接近,当坡度在10°~25°时,相较于10°以下占比变化较大。当分辨率为25 m时,提取的坡度主要集中于 10°~ 25°,占比到达 82.35%,0°~ 10°占比为6.37%,坡度≥25°占比为11.28%,说明金寨县地区地面整体坡度缓和,存在部分地区地势较陡。以分辨率25 m为参考对象,可看出其他3个分辨率在10°~25°均占比较高。在坡度为0°~25°时,各分辨率所占比例逐渐升高,不低于25°时,缓慢下降。这也充分反映了在分辨率不断下降的同时,地面的整个曲度以及坡度等进一步降低,最终使得整个地形越来越趋于平坦化。而当选择100 m的DEM时,坡度≥30°的范围所占比例仅为0.16%,近乎于0。原因在于分辨率降低,地形描述更为粗糙,而整体性也就更高,地区地势逐渐趋于平缓。
3.1.2 坡度各项值分析
表2 金寨县各个分辨率DEM坡度信息量数据
由表2看出,不同分辨率DEM坡度显示的各项数值呈现的趋势接近。以分辨率25 m作为参考值,可以看出,当分辨率降低时,四项值均变小;标准差数据反映了各个数值和均数之间的离散情况,实际该值结果越低,则表示各项数值越处在均数附近。表2数据表明随着分辨率的降低,对地形因子概况描述不清晰,对地形的概括不准确,整体地形趋于平坦。
坡向可以通俗地表示为自高而低的方向。选择任意一点,坡向指代其高程值变化量的趋势,对太阳辐射量和地表径流有一定影响。
以不同的分辨率得到坡向分布图。根据坡度计算结果进行分类,以正北方向为0°,在ArcGIS中通常分为9种:平地(-1°),北坡(0°~22.5°,337.5°~360°),西北坡 (292.5°~337.5°),西 南 坡 (202.5°~247.5°), 东 坡 (67.5°~112.5°), 南 坡 (157.5°~202.5°), 东 南 坡(112.5°~157.5°),西坡 (247.5°~292.5°),东北坡(22.5°~67.5°)。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 金寨县各个分辨率DEM坡向值数据
表4 金寨县不同分辨率DEM坡向值统计分析
如表3所示,虽然分辨率不同,坡向不同,得到的结果变化较小。由表4可知,不同分辨率DEM下,坡向平均值、标准差均变化较小,无明显规律,表明不同分辨率的坡向值相近。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分辨率的不断下降,对于区域细微特性的描述越来越粗糙,整个平坦区域占比进一步下降,不同方向上的坡度情况占比变化较为缓慢。这有可能是因为切平面上坡向依据最大倾斜映射至水平面上,地形描绘粗略化即为分辨率的概括化。对比相同分辨率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情况,可知分辨率的变化对坡度影响更大。
平面曲率表示的是一个地区地形聚集和分离程度,水流经过表面时汇集的可能性。在ArcGIS中得到各个分辨率情况下的平面曲率情况,见表5。由表5可知,随着分辨率的降低,地表平面曲率各项数值都不是唯一不变的,25 m分辨率比100 m分辨率的各项值变动更为显著。对平面曲率的绝对值,其最小值同其最大值之间正相关。因此,等高线的曲度下降,标准差和分辨率成正比关系,说明DEM分辨率越低,平面曲率与平均值的分离度越小,对地形特征描述逐渐概括化,缺少了许多细节描述,致使有关信息的流失。
表5 金寨县各个分辨率DEM平面曲率统计
地表坡度的改变趋势即为坡面[16],用高程演变二次导数表示。该指标可以反映局部区域的地形架构,特别对于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有着广泛的运用。计算出不同分辨率DEM提取的地面坡面曲率的上述4项数值,如表6所示。
表6 各个分辨率DEM地面坡面曲率分析
表6显示,随着DEM分辨率的降低,地面剖面曲率的最小值增大,最大值和标准差都减小。标准差数值越小,剖面曲率值分布越集中。由表中数据可得出,随着DEM分辨率降低,对应的地面剖面曲率值显著减少,即地面坡度的变化减少,对所描述的地形起伏变化特征精度降低,对区域地形具有更宏观的指导意义。
各个栅格所提供的地形数据的综合即为信息熵,按公式(2)计算。DEM分辨率与其分布变化存在一定的关联,同时也与提供的地形数据有联系。因此,该指标是评估不同分辨率DEM的参数。基于其定义,选择5~100 m的分辨率,从而获得各个分辨率条件下的结果,见表7。
表7 金寨县不同分辨率信息熵值统计
根据表7数据,DEM分辨率越高,则随之相对的信息熵越高。并且当DEM分辨率从100 m到50 m时,信息熵的增长速度比从50 m到25 m时更大。实验数据表明,当DEM分辨率比25 m更大时,信息熵仍然在增加,但速度有所放缓。这表示,DEM分辨率与高程分辨率成正比。
提取地形因子普遍会用到DEM方法。一般而言,DEM分辨率和包含的数量信息量之间成正相关。因此,信息熵常用作评估不同DEM分辨率对提取地形因子效应的参数。本研究以金寨县地区的等高线信息为依据,探讨不同DEM分辨率条件下提取的地形因子变化情况。结果显示,DEM分辨率的逐渐增加会影响对地形特征起伏变化的描述精度,高程信息熵逐渐增大,即DEM分辨率与所包含的信息量成正比。当DEM分辨率在25 m时,上述各项地理因子指标趋向稳定,而当DEM分辨率超过50 m时,地形信息明显丢失,描述该地区变得粗糙。因此,在深入研究该地区各地形因子细节时,选取DEM分辨率等于25 m是合适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