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季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减量试验研究

2020-09-05 09:42张玲霞章向祝卢春梅
园艺与种苗 2020年7期
关键词:单季稻池州市基肥

张玲霞,章向祝,卢春梅

(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池州247000)

为解决农业劳力紧张,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设计开展单季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减量试验的研究。试验设置人工撒施、机械侧深施肥2 种施肥方式处理,以及侧深施常规复合肥、“金正大”专用复合肥2 种肥料种类处理,重点探索NPK 减量10%的水平下,池州市单季稻侧深施肥的减量丰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同时探究侧深施肥条件下中粳稻在生育特性、穗粒结构和产量性状等方面的表现,为当地筛选出可靠有效的侧深施肥技术模式提供技术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点

试验选择在贵池区梅龙街道桐梓山村一农户家田块进行。试验田面积2 334.5 m2,前茬为冬闲田,排灌方便。土壤为河流冲击物发育形成的青丝泥土,耕层土壤质地为壤质黏土,土壤肥力状况:有机质32.2 g/kg,碱解氮163.1 mg/kg,有效磷13.4 mg/kg,速效钾62.3 mg/kg,pH 5.8,肥力中等,肥力均匀。

1.2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嘉丰优2 号;供试机械为“井关”高速插秧机(25 cm)、“龙舟”侧深施肥机;供试肥料为48%金正大复合肥(25-11-12)、45%六国复合肥(15-15-15)、46%湖北尿素、60%氯化钾。

1.3 试验处理设计

试验采用多因素(人工撒肥、基肥侧深施、不同运筹方式、2 种复合肥种类等)不完全试验设计,3 次重复。每处理栽植6 个机幅,小区面积见表1;栽插行株距为25 cm×17 cm,每穴栽2~3 苗;区组重复间和试验区四周走道宽40 cm,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1.5 m 以上。详细试验设计见表1。

1.4 试验实施

5 月4 日采取机械流水线播种,小拱棚培育管理机插毯苗,5 月29 日机插,6 月12 日用35%丙炔噁草酮·丁草胺1 500 mL/hm2+19%氟酮磺草胺150 g/hm2对水喷雾防除杂草,6 月19 日用35%氯虫苯甲酰胺90 g/hm2对水防治2 代二化螟。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试验期间填写试点生态环境与栽培管理记录表,分析水稻常规农艺性(茎蘖动态、叶龄进程、生育进程等),成熟期进行经济性状考察分析产量构成(最少2 次重复),记录生长季的气象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生育进程表现

由表2 可知,试验条件下侧深施肥及不同处理对水稻生育进程几乎没有影响,生育期表现基本一致,均于8月23 日左右始穗,8 月29 日左右齐穗,播始历期111 d 左右,全生育期161~163 d。

2.2 不同施肥处理群体茎蘖动态

由表3 可知,4 种施肥处理水稻分蘖成穗率有明显差异,金正大基肥侧深施、减量处理较高,达到73%以上,45%六国复合肥基肥侧深施(NPK 减量10%)处理成穗率较低,只有66.42%~68.50%。

2.3 不同施肥处理产量及其构成表现

分析产量构成(表4),金正大肥料对水稻群体增加效果明显,高于对照9%以上,与表3 对比分析,施用金正大肥料水稻成穗率高。颖花数人工施肥较高,实产以金正大基肥侧深处理略高,4 个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

2.4 不同施肥处理效益分析

由于人工施肥(CK)用工量高于侧深施肥处理,纯收入最低,为2 353.50 元/hm2。基肥侧深施(NPK 减量10%)处理比人工施肥(CK)增收1 148.25 元/hm2,增幅48.79%;48%金正大复合肥侧深施肥及金正大侧深施肥NPK 减量10%两处理分别比人工施肥(CK)增收2 401.35、967.05 元/hm2,增幅分别达到102.03%、43%,增效显著(表5)。

表1 不同施肥处理养分水平及施肥品种与使用量设计

表2 不同处理生育期比较

表3 不同处理茎蘖消长动态

表4 不同施肥处理主要产量构成性状和农艺性状表现

表5 不同施肥处理的效益比较

3 小结

通过各处理稻谷产量、经济效益分析表明,侧深施肥及全量(NPK)肥料分别减量10%的条件下,保持稻谷产量水平稳定,通过节肥、省工能够实现减肥增效的作用,效果显著,同时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面源污染,对农田乃至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综合分析,侧深施肥技术可以应用于池州市中稻生产,今后将进一步开展NPK 减量梯度试验,探寻适合池州市水稻生产的最佳减肥增效方案。

猜你喜欢
单季稻池州市基肥
连续4年基肥减量对生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桃树施基肥“五字诀”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探析——以池州市石台县为例
爱是什么
单季稻锌肥肥效试验
池州市神山水泥用石灰岩矿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小小书画廊
贵池区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研究
不同基肥对地笋某些农艺性状的影响
有机无机缓控释肥不同施用方法对甘蔗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