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琴
(厦门市第五医院,福建 厦门 361101)
近年来,胃癌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受到人们饮食结构、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患者数量大幅增长,化疗作为临床常见治疗手段,通过静脉、灌注、口服等多种渠道给药。其中静脉给药最为重要,化疗药物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治疗周期长,化疗后,患者血管出现静脉炎、弹性降低等不良反应,影响治疗进度。PICC置管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利用导管从外周静脉穿刺,导管尖端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够有效保护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为研究PICC管的应用和护理方法,本文于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的,随机选取42例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以本院42例患者为样本,性别:男∶女=20∶22,年龄(56.81±5.45)岁,平均病程(1.02±0.23)年。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医师下达医嘱后操作者给予患者PICC置管宣教、心理指导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评估患者血管情况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导管。患者保持仰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测量肘横纹10 cm臂围,确定置管长度,(预穿刺点顺沿静脉方向至右胸锁关节,再垂直向下到胸骨右缘第三四肋间)。穿刺点首选贵要静脉,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帽子戴无菌手套,在患者手臂下垫好治疗巾,根据无菌原则对穿刺点消毒。在患者上臂绑扎止血带,让静脉快速充盈。将穿刺针保护套去除,从15°~30°穿刺静脉,有回血要立即缩小穿刺角度再进少许。将导引套管推入,让套管顺利进入静脉[1]。食指固定套管,避免发生移位。中指按压套管,避免血液流出,松开止血带,抽出穿刺针,使用镊子将导管尖端夹紧,将导管缓慢推入静脉,10~15 cm后,叮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避免导管进入颈静脉。将导引导管退出,按压引导套,固定套管,将套管退出静脉,和穿刺点远离。剥下套管,将导管置入到预设深度,抵达皮肤参考线。固定导管圆盘,将导丝移走,对导管长度进行剪裁,和NS注射器相连接,抽吸,注入NS确认通畅。连接可来福接头,将孔巾撤离,在穿刺位置上放置纱布,覆盖无菌贴膜[2]。给予X线检查,确认导管尖端的具体位置,将置管长度、置管型号、穿刺长度等详细记录。完成置管后,对患者予穿刺后宣教,24 h内更换无菌贴膜,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置管附近皮肤是否有红肿。之后予每周换药一次。
1.2.2 护理方法:①置入PICC管后,主要可能出现穿刺点渗血、感染、堵塞、静脉炎、导管脱出等并发症。按规范定时更换无菌贴膜和肝素帽,发现松动、污染时,也要及时更换。每7 d要冲洗一次导管,更换肝素帽。并定期测量臂围及导管外部的长度,通过X线确认导管尖端位置。②护理人员要预防并发症,置管后3~5 d容易出现机械性静脉炎,适当抬高置管肢体,热敷上臂,20~30分/次,4次/天,可有效预防静脉炎。若患者已经出现了机械性静脉炎,根据医嘱,使用硫酸镁湿敷,结合喜辽妥外擦[3-4]。若仍未见改善,要排查血栓,严重时要拔出置管。③护理人员要评估患者形成血栓的因素,加强预防。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手臂的疼痛感以及肿胀感,抽血时会有阻塞感,需要及时排查B超,患者确诊后,按照医嘱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④护理人员定期查看患者手臂是否有红肿、发热等症状,一旦发现感染,要拔出导管,剪下尖端送至细菌培养,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⑤发现导管堵塞的情况,要立即查找原因,按医嘱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
1.3 观察指标:①记录患者拔管情况,详细记录患者拔管原因。②对拔管患者采集静脉血,对血液样本和导管进行细菌培养。③记录患者出现的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1年内患者拔管情况分析:患者中仍然带管13例(31.0%),结束化疗治疗拔管22例(52.4%),导管堵塞拔管2例(4.8%),病故拔管5例(11.9%),浅表静脉炎拔管0例(0%)。经过对导管和血液样本的培养,未发现细菌生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年内患者拔管情况分析[n(%)]
2.2 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干预后患者SF-36(80.64±3.76)分,满意度(93.65±4.12)分。对于干预前,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评分()
表2 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评分()
2.3 患者并发症情况:患者中导管堵塞0例(0%),机械性静脉炎1例(2.4%),继发性感染0例(0%),合计1例(2.4%)。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接受长时间输液治疗,输液穿刺将给患者血管造成损伤,增加患者痛苦度。在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上,主要结合手术治疗和化疗,化疗药物经过静脉作用于病灶[5]。在临床上主要使用的化疗药物,由于药物浓度高、具有化学特性,容易增加血管通透性,造成药液的外渗,引发皮肤损伤,产生剧烈疼痛。若患者接受反复穿刺治疗,不仅皮肤、血管损伤,更增加了穿刺难度[6]。PICC管是一种高弹亲水的硅胶导管,对患者血管和组织的损伤性较小。PICC置管是一种创伤性小,治疗效率高,并发症少的安全治疗途径,通过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化疗药物,可有效规避化疗药物对患者外周血管的刺激,在肿瘤患者治疗中具有实践价值[7]。化疗治疗时,在患者上腔静脉置入PICC管,可保护患者外周血管,规避各类并发症的出现,也减少了穿刺次数,规避反复穿刺的痛苦。在临床治疗中应用PICC置管具有较高成功率,能够长时间留置于患者血管中,辅助化疗治疗,保障化疗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8-9]。经本文研究,患者中仍然带管13例(31.0%),结束化疗治疗拔管22例(52.4%),导管堵塞拔管2例(4.8%),病故拔管5例(11.9%),浅表静脉炎拔管0例(0%)。经过对导管和血液样本的培养,未发现细菌生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使用PICC管可有效减少化疗治疗对患者血管和组织的损伤,保护患者血管,最大程度上规避了浅表静脉炎的出现[10]。给予患者临床护理,密切关注各种风险,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出现[11]。本研究显示,护理干预后患者SF-36(80.64±3.76)分,满意度(93.65±4.12)分。对于干预前,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中导管堵塞0例(0%),机械性静脉炎1例(2.4%),继发性感染0例(0%),合计1例(2.4%),患者并发症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应用PICC管给予化疗药物,结合临床护理,可有效减轻血管壁和组织受到的损伤,保护患者血管,减少各类并发症,充分发挥化疗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医院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在胃癌患者化疗药物治疗时,使用PICC置管治疗,具有一定治疗安全性,可长时间置留,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生活、日常活动无影响,在临床推广具有重要价值。结合临床护理,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