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预后

2020-09-04 06:40:40姜凤利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9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心肌梗死

姜凤利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第四人民医院,辽宁 阜新 1232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突发持续性缺血,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现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常有剧烈且持久的胸、背部疼痛,通过休息或应用硝酸酯内药物无法有效缓解,同时患者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常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严重,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通常在此基础上受过度劳累、情绪波动、作息规律打破、暴饮暴食、寒冷刺激等危险因素诱发后发病[3]。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必须及时进行有效抢救,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主要探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4例。所有患者已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排除其他类型心脏病患者、合并有肝肾脑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有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对相关药物过敏患者。所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先入院的3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后入院的37例患者自动纳入观察组。观察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34~81岁,平均(63.22±12.73)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31~79岁,平均(62.43±11.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区别,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建立心电监护、严密监察患者心律、血压、呼吸、血氧变化情况。低血压、休克患者注意监测患者毛楔入压以及静脉压。应用小剂量吗啡或杜冷丁进行静脉注射镇静止痛。精神过于紧张、烦躁患者给予地西泮进行安定治疗。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进行缓慢补液,调整患者血容量。无低血压等相关禁忌证患者可给予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应用口服阿司匹林。对照组患者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国药准字J20090095,法国安万特制药公司生产)进行皮下注射,按照120 U/kg的剂量,分两次完成注射,每日最大剂量为20000 U,根据病情缓解情况确定停药时间。观察组患者在相关基础治疗同时加如尿激酶(国药准字H20113006,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以200万~300万U尿激酶溶入适量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45~90 min滴完。

1.3 疗效评价:经治疗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消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危险评分(TIMI评分)降低7分及以上为显效。经治疗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TIMI评分降低4分及以上为有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或TIMI评分降低不足4分为无效。显效比率与有效比率之和为总有效率。血管再痛判定标准:①经治疗患者2 h内胸痛等临床症状消失;②利用ECG抬高S-T段,2 h内出现明显变化,在抬高最显著导联迅速回落达到或超过50%;③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峰值提前到发病14 h内;④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以上四项出现2项或更多时可评价为血管再痛。

1.4 观察指标:①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后肌酸激酶(CK)、心肌肌钙蛋白(cTnT1)水平;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③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后疗效情况;④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⑤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⑥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病死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肌及心功能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K以及cTnT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LVEDD以及LVES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心肌及心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比较()

表1 两组心肌及心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比较()

2.2 两组临床有效率情况: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19%;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8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2.97%。两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5408,P=0.003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35例,其血管再通率为94.59%;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30例,血管再通率为81.08%。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5408,P=0.003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包括出血2例,心律失常2例,室颤1,共5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3.5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出血3例,休克2例,心力衰竭1例,心律失常2例,室颤2例,共10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7.03%。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6552,P=0.017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5 两组患者病死率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共3例患者最终病死,病死率为8.11%;对照组患者中共7例患者最终病死,其病死率为18.92%。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9988,P=0.025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脂质代谢功能异常,冠状动脉内脂质和复合糖类聚集,导致血管发生纤维化改变和钙质沉着现象[4]。管状动脉粥样硬化后,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血流量降低,心肌长期慢性缺血缺氧可导致缺血性心肌病出现。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冠状动脉内通常有大小不等的血栓形成,当血栓增大,经过其他相关因素刺激脱落后可导致冠状动脉发生堵塞,血流突然中断,心肌严重缺血缺氧,从而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5-6]。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病情较为危急,需要及时采取妥善措施进行治疗。溶栓治疗就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最重要环节。低分子肝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栓药物,可有效抑制动静脉血栓形成,但不影响血小板聚集和现为蛋白原与血小板结合,在抗血栓同时出血发生率较低[7]。尿激酶是从人尿中分离或从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一种酶蛋白,应用后通过相关合成形成纤溶酶,可有效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同时降解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和部分凝血因子,从而起到溶栓效果,是心脑血管事件后常用的溶栓剂[8]。

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心肌以及心功能相关指标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更低。由此可见尿激酶静脉溶栓有助于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49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山东医药(2015年40期)2015-02-28 14: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