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敏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绞痛的种类之一,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之一。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在不稳定状态下发作,包括发作时间不稳定、发作频率不稳定、诱发因素不稳定等,且每次发作都会导致病情出现进行性加重,增加心肌梗死发生几率,且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更强,持续时间更长,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因此,需要积极进行治疗。药物治疗是临床常见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方式[1],其中,以阿司匹林最为常见[2],阿司匹林能有效阻抗血小板聚集,能有效缓解心绞痛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上使用广泛。替格瑞洛属于新型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效果更加稳定。相关研究表明,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频率,为进一步探明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文进一步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开展,患者均同意参加本研究。纳入标准: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心绞痛发作频繁且持续时间不断延长,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ST段、T波改变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②合并有神经系统疾病者;③意识不清楚者;④对研究药物不耐受或过敏者。按照抓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 46~73岁,平均年龄 (64.54±6.85)岁;病程0.5~8.0年,平均病程(4.26±1.26)年。对照组男18例,女 13例 ;年龄 43~70岁,平均年龄 (64.26±7.09)岁 ;病程0.4~9.0年,平均病程(4.37±1.5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氧气支持、抗凝治疗、抗心肌缺血治疗等常规治疗,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进行治疗。
1.2.1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浙江众益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198)进行口服治疗,1 片 /次,1 次 /d,连续服药 2 个月。
1.2.2 观察组 采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J20130020,规格 :90 mg×14片/盒)治疗,阿司匹林服用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使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起始剂量为单次负荷量 2 片 /次,此后 1 片 /次,2 次 /d,连续服药 2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反应。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以周为时间定点,记录1周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②治疗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显效:心电图结果提示T波恢复正常范围,ST段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减少≥80%;有效:心电图结果提示T波恢复正常范围,ST段好转,T波恢复≥50%,50%<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79%、50%<持续时间减少≤79%;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有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加长。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不良反应包括呼吸困难、出血、腹泻、眩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少于治疗前、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1.47±0.38)次/周少于对照组的(3.37±1.45)次/周,持续时间(2.65±0.73)min/次短于对照组的 (3.67±1.14)min/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97%高于对照组的7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的2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x±s)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n(%)]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n(%)]
心绞痛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种类型,其中以不稳定型心绞痛最为常见。与前者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不稳定,疼痛更加强烈,持续时间更长,且发作呈现进行性恶化,极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质量。
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由于病理生理机制导致的血小板聚集,因此,临床治疗该病主要以阻碍血小板聚集为治疗原则[3],阿司匹林是其中最常使用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通过乙酰化血小板的环氧合酶,减少血栓素生成,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4]。同时,该药能有效抑制前列腺素释放等,以达到止痛、抗炎症的作用[5]。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心绞痛,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心绞痛临床症状,但该药物容易使患者出现眩晕、出血、呕吐等不良症状,单独使用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用药剂量会随着病情发展不断增加,从而提升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且极易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以至于无法达到预期治疗目的。替格瑞洛是一种血小板抑制剂,是化学分类环戊基三唑嘧啶其中之一,通过作用于ADP P2Y12受体,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的目的[6,7]。同时,替格瑞洛具有较高生物活性,被机体吸收效率更高,服用后起效更快,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其痛苦程度。相关研究表明[8],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且能有效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发生几率,改善患者相应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少于治疗前、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合服用替格瑞洛,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心绞痛发作时间明显缩短,治疗效果显著,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几率。本次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并且,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该结果表示联合使用阿司匹林与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出现眩晕、腹泻、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的情况更少,更具安全性,预后效果更好。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具有显著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改善相关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痛苦。同时,联合使用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患者出现眩晕等不良症状较少,具有较高用药安全性,预后效果更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