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标 余斌 梁显球 黎浩晖 伍志健 邓征智
肱骨近端骨折指的是在肱骨头关节面至肱骨外科颈距离1~2 cm处之间发生的骨折,包括肱骨干近端、大小结节和肱骨头等多个结构,相关数据显示这种骨折能够占到全身骨折类型的4%~5%,60岁以上老年女性是高发人群,并且发病率在近年来呈现出迅速升高的趋势,与30年前相比甚至达到了3倍之多[1]。关于肱骨骨折的治疗一般选择手术方式,手术疗效也得到了一致认可,但是对于老年人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手术种类选择还存在不同意见,为了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术方式,本院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采取A0肱骨近端Philos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对选取的患者进行治疗,探究并比较这两种方法的短期疗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后并发症,旨在为今后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现将报告整理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6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老年患者,采用单双号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68.53±3.26)岁;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67.41±3.6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手术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Philos 锁定钢板内固定术。首先给予患者全身麻醉,采取平卧位或者沙滩椅位,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对头静脉的保护,麻醉起效之后向内将胸大肌牵开,向外将三角肌牵开[2],仔细观察并且识别内部大小结节和肱二头长头肌的具体位置,确定位置后选取肱二头肌长肌腱作为标志,彻底清理骨折端的杂质和破损组织,完全暴露发生骨折的部位,尽量减少对血运的破坏,根据骨折复位的原则通过推压、牵引和撬拨等方式对骨折块进行处理,存在骨缺损者常规置入同种异体骨填充,根据患者骨折部位实际情况取用合适大小的Philos钢板放在大结节下5 mm和结节间沟后方 10 mm 处,再用导向器钻孔,近端钻入 4~6 颗钻钉,远端钻入2~3颗钻钉,C型臂透视确定复位效果,适当修补受损关节囊和肩袖,效果满意、肩关节被动活动良好、固定牢靠就可以置入1根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3]。
1.2.2 对照组 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首先给予患者全身麻醉,采取仰卧位,入路后注意对头静脉的保护,可以适当向内侧牵柔,将关节囊切开,完全暴露大小结节肱骨头,在清理碎骨块的同时保护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避免肱二头肌长肌腱受到损伤,取出肱骨头之后需要对其进行仔细长度测量,并以此确认植入假体的大小尺寸[4],用髓腔挫依次扩大髓腔,安装肱骨柄和肱骨头试模,注意假体的高度要与大结节上缘相平或者较高,肱骨纵轴和结节间沟作为标志。假体置入后的后倾角保持在35~40°,修补肩袖后置入1根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5]。
1.3 术后处理 手术后要对患者的患肢使用三角巾悬吊4~6周,早期主动活动患侧的手指间关节、手腕和手肘,在保护下被动活动肩关节,2周后可以进行患肢的内外旋转、下垂钟摆和屈伸等锻炼,但是一定要注意活动的强度不宜过大,应该在大小结节固定强度范围之内,6周内不要主动牵伸,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循序渐进完成患侧的康复[6]。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肩关节功能,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Neer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判定,总分为100分,解剖位置恢复情况占10分,关节活动范围占25分,关节功能占30分,患处疼痛感占35分。患者评分<70分为差,70~80分为可,81~90分为良,91~100分为优。优良率 =(优 +良 )/总例数×100%。患者在手术结束后2 d、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都要分别进行1次复查,医生主要针对关节正位情况给予后续恢复的建议,若出现固定位置不佳、愈合情况不好和缺血坏死等则立即采取合适方式处理[7]。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肩关节功能对比 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91%,与对照组的84.8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Neer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Neer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3例钢板与肩峰撞击综合征,3例螺钉穿入肩关节,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对照组术后发生1例大结节移位,并发症发生率为3.0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肩关节功能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Neer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s,n(%)]
表2 两组患者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Neer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s,n(%)]
注 :与对照组对比,aP<0.05
组别 例数 随访时间(个月) 手术时间(min) 出血量(ml) Neer评分(分) 并发症观察组 33 12.02±3.64 87.11±5.08 117.67±26.09 88.64±2.83 6(18.18)a对照组 33 11.93±3.20 89.19±8.26 120.11±24.97 89.47±3.78 1(3.03)t/χ2 0.107 1.232 0.388 1.010 3.995 P>0.05 >0.05 >0.05 >0.05 <0.05
Philos锁定钢板是一种髓外内固定材料,具有贴服性好、无需塑形等优点,可以通过钢板螺钉之间的成角形成整体,避免螺钉出现松动和脱落等情况,对复杂骨折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尤其针对骨质疏松以及粉碎性骨折,在维持骨块良好抓持力的同时还允许个体化治疗[8],所以锁定钢板的使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避免意外情况出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和家属的满意程度。对肱骨近端复杂骨折采取手术进行治疗主要是为了尽快恢复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减轻患处疼痛,关节置换术虽然能够比较理想的缓解疼痛[9],但是在维持肩关节力量和活动范围等方面还存在不足[10]。本次研究通过与锁定钢板治疗的对比,仔细评估了两种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91%,与对照组的84.8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Neer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3例钢板与肩峰撞击综合征,3例螺钉穿入肩关节,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对照组术后发生1例大结节移位,并发症发生率为3.0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不论是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还是人工肱骨头置换都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和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锁定钢板内固定已经有了成熟的技术,为了提升效果医生要考虑骨质情况、年龄和骨折类型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单纯从术后并发症角度来看,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最为理想。不过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患者样本量不大,术后随访跟踪调查的时间较短,所得结果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