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曼 张洪利
流行性腮腺炎是因为腮腺炎病毒感染而产生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腮腺疼痛、肿大,儿童、青少年是该疾病的高发群体,腮腺肿痛为该疾病的主要特点,有时会累及到其他唾液腺。患儿为传染源,可通过飞沫、直接接触、唾液吸入等方式传播[1]。对于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来说,病毒在呼吸道中繁殖,之后通过血液扩散到全身各个脏器中,在各个脏腑器官中繁殖,然后再次进入到血液中,从而对患儿带来二次病毒血症[2]。虽然当前已出现腮腺炎疫苗,使大规模流行比较少见,但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心脏损害较多,并且还会产生较多其他的并发症,还有一些患儿发病后病情比较严重,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所以做好疾病症状和原因的分析,对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鉴于此,本次以58例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心脏损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展开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58例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心脏损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 20例;城镇21例,乡村37例;病程 1~7 d,平均病程 (4.0±1.0)d ;发病年龄最小 3 岁,最大16岁,平均年龄(9.0±2.4)岁;其中3~6岁患儿6例(10.34%),7~10岁患儿20例(34.48%),11~15岁患儿30例(51.72%),16岁患儿2例(3.45%);发病类型:聚集型(幼儿园、小学生)49例、占84.48%,散发型9例、占 15.52%;发病月份 :2~4月 23例、占 39.66%,5~7月 6例、占 10.34%,8~10 月 7例、占 12.07%,11月 ~次年1月22例、占37.93%。春季和冬季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心悸、胸闷3例、占5.17%,心前区不适35例、占 60.34%,乏力 13例、占 22.41%,面色苍白7例、占12.07%。见表1。
表1 58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n,±s)
表1 58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n,±s)
项目 数值性别 男 38女20地区 城镇 21乡村 37
续表1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异常患儿50例,占比为86.21%,其中窦性心动过速4例、占比为8.00%,窦性心动过缓7例、占比为14.00%,频发房性早搏6例、占比为12.00%,室性早搏11 例、占比为22.00%,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占比为4.00%,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占比为12.00%,Q-T 间 期 延 长 2 例、 占 比 为 4.00%,ST 段 下移或T波倒置12例、占比为24.00%。见表2。50例心电图异常患儿中混合型占比62.00%(31/50),单纯型占比38.00%(19/50)。53例患儿心肌酶增高,占比为91.38%。6例经心脏彩超检查,其中2例(3.45%)为二尖瓣关闭不全,存在轻度返流情况。45例患儿行X线检查,均未发现心脏扩大。
表2 50例心电图异常患儿实验室检查情况分析(n,%)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脏氧耗;予以患儿100 mg/(kg·d)的利巴韦林,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药,为患儿抗病毒治疗;予以患儿大剂量维生素 C 100~200 mg/(kg·d),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抗氧自由基;1.6- 二磷酸果糖 100~250 mg/(kg·d),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药,营养心肌;予以患儿10 ml/d的复方丹参,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改善患儿的微循环,连续使用2~3周。根据患儿疾病症状不同采取对症疗法:针对存在低氧血症患儿给氧治疗;针对烦躁患儿给予镇静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58例患儿均治愈,患儿治疗后1周内症状均明显改善,89.66%(52/58)的患儿在2周内心肌酶恢复到正常水平,10.34%(6/58)的患儿在4周后严重心律失常情况恢复到正常水平。
流行性腮腺炎为一种全身性、急性、传染类疾病,该疾病是因为腮腺炎病毒而导致的。儿童是该疾病的高发群体,所以极易在小学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区域传播[4]。对于已经感染上流行性腮腺炎的患儿来说,在感染疾病后一些症状会潜伏一段时间(一般在14~25 d左右),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期为出现症状开始至腺体肿大症状完全消失为止,所以发病后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需隔离21 d,同时对于与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有接触的群体,也需要隔离 21 d[5]。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在发病后早期症状为耳下疼痛,逐渐会出现腮腺肿大症状,随着症状的不断加重,导致整个腮腺位置出现明显肿大的情况,边界不清晰,局部皮肤发亮、紧张,但是大部分患儿未表现出红色,皮肤表面发热,在对其触碰时疼痛感会加重。对于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先是面部一侧肿大,经过几天后另外一侧肿胀。发病第2天肿胀最为严重,7~10 d后腺体肿大症状消失。患儿发病后多个脏器可能会受累,常规出现心脏损害症状,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
酸痛、肿胀、腺体为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同时还很容易损害其他器官,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出现可能是在疾病发病后、发病期间甚至发病前。对于流行性腮腺炎,心脏损害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该种并发症的发生是因为病毒血症期间,使病毒直接进入到心脏内,同时在复制期间对心肌细胞功能起到抑制效果,从而出现心脏损害的情况[6]。近些年来,流行性腮腺炎心脏损害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小儿传播率位居第一,成年人也可发病[7]。四季均可发病,春季、冬季为该疾病的发病高峰期。流行性腮腺炎心脏损害的发病机制分析如下:①出现急性病毒血症时,病毒对心肌细胞直接侵袭,使患儿出现急性炎症反应,这时患儿会表现出心肌坏死、变性等症状;②慢性持久心肌受损为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心肌自身抗原-抗体复合物会出现溶细胞毒性症状,从而引起心肌损伤。为了解流行性腮腺炎心脏损害的临床症状,可通过心电图显示,通过可见ST-T改变、心律紊乱等情况,大部分患儿会在几天后恢复到正常,但对于一些重症者,会出现心功能不全的情况。所以在对流行性腮腺炎诊治中应及时对患儿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等辅助检查,若是在检查后发现病变要立刻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于流行性腮腺炎患儿,也会出现多器官损害情况,以脑、性腺、胰腺损害比较常见,一般对心脏损害比较少,流行性腮腺炎心脏损害的发生因素分析如下:①学龄前为主,这与该年龄段人群的活动范围比较大,会使疾病感染率增加;②男性比女性多;③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春季,冬季是该疾病的高发季节,这和腮腺炎病毒习性存在着一定的关系;④农村比城市发病率高,这和农村未接种疫苗或未按时接种疫苗、发病后未对疾病立即治疗使病情延误等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虽然流行性腮腺炎发生心脏损害几率较低,但是在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治疗中,要高度重视该疾病对患儿所造成的并发症,并重视对心脏造成的损害,若是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心前区疼痛、精神萎靡、胸闷、心悸等症状,应立刻对患儿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心脏彩超、肌钙蛋白等检查,即使患儿未出现以上相关临床症状,也应做心肌酶、心电图检查,以确保可以早期发现心脏损害,从而可对患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于腮腺炎患儿,如果未能早期发现心脏损害症状,未能给予患儿及时、有效、彻底的治疗,会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所以临床医生需加强对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心脏损害的重视以确保该疾病患儿可以得到早期治疗以避免延误病情。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心脏损害患儿的临床症状较多,通过心电图检查后可见ST-T改变、心律紊乱等症状,一般会在几天后恢复到正常,一部分病情比较严重的患儿会出现心功能不全的症状[8]。本次研究中,通过心电图检查后,心电图异常患儿 50 例,占比为 86.21%,ST段下移或T波倒置12例,相对于其他类型患儿来说占比相对较高,其中53例患儿心肌酶增高,说明通过测定血清内的酶活性增高的类型、程度、持续时间可对受损细胞鉴别,掌握其损伤严重程度,其对评估治疗效果、预后非常重要。在对流行性腮腺炎合并心脏损害治疗中,临床医师应对此症状高度重视,应对患儿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9]。
流行性腮腺炎为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疾病,在治疗中应询问患儿是否存在系统受累的临床症状,并认真查体,及时发现有关并发症,并为患儿采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提升治愈率,减少后遗症;为了减少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应重视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对幼儿园、小学生、流动人口子女,并要做好疫苗宣传工作,以提升复种率和初种率。同时对于已经患病的腮腺炎患儿应做好及时隔离,根据患儿发病情况、临床症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用时还应做好传染病的科普知识宣教工作,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逐渐增强自身机体抵抗能力。综上所述,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心脏损害患儿发病后会出现胸痛、气短、胸闷等症状。通过临床诊断显示为ST-T改变、心律不齐等结果,在发病后患儿应卧床休息,并根据患儿临床症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经治疗后患儿均恢复到正常。因此,对于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心脏损害者应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诊治原则,以确保可及时发现疾病,并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从而控制疾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