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秋云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应用MRI对膝关节骨性關节炎中医治疗与关节镜治疗效果的评定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及关节镜科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住院患者共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中医保守治疗组(中医治疗组)、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组(关节镜治疗组),各5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像学改变MRI检出情况。结果:中医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88.0%(44/50)显著高于关节镜治疗组64.0%(32/50)(P<0.05)。中医治疗组患者的关节腔积液的改变、关节骨髓水肿的改变、关节软骨的改变、关节周围滑膜组织的改变以及半月板的改变MRI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关节镜治疗组(P<0.05)。结论:应用MRI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治疗与关节镜治疗效果的评定价值较高,能够为临床分析出中医保守治疗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上的优势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MRI;中医治疗;关节镜治疗;影像学改变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影像学表现,是滑膜关节以伴有关节周围骨质增生为特点的软骨丧失所致疾病。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以膝关节为主要发病关节。MRI检查不仅可以显示骨质的改变,在早期还可以显示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改变,如在疾病早期即可发现关节面软骨变薄,关节面下骨水肿、微小囊变等,以及关节周围滑膜的改变,如滑膜组织增生、关节腔积液等,对骨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1]。本研究对临床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别用中医保守治疗方法(如针灸外加中药金黄膏等贴敷以及中药熏洗等)和关节镜微创手法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利用MRI检查观察膝关节的关节腔积液情况的改变、骨髓水肿情况的改变、半月板变性损伤的改变、关节软骨改变、软骨下骨的改变、关节周围滑膜组织的改变等,通过MRI影像改变来判断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及关节镜科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住院患者共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中医保守治疗组(中医治疗组)、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组(关节镜治疗组)。关节镜治疗组50例患者,年龄47~76岁,平均(59.2±9.4)岁;女31例(62.0%),男19例(38.0%);疾病部位:左膝19例(38.0%),右膝21例(42.0%),双膝10例(20.0%)。中医治疗组50例患者,年龄48~77岁,平均(60.4±9.2)岁;女30例(60.0%),男20例(40.0%);疾病部位:左膝20例(40.0%),右膝22例(44.0%),双膝8例(16.0%)。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
1.2 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膝关节疼痛:(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 000个/ml;(4)中老年患者(≥40岁);(5)晨僵≤3 min;(6)活动时有骨摩擦感(音)。符合(1)+(2),或(1)+(3)+(5)+(6),或(1)+(4)+(5)+(6),即可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诊断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排除标准:近6个月之内有关节外伤史和关节炎症。
1.3 治疗方法
1.3.1 关节镜治疗组
采用关节镜微创的手术,对关节软骨的清理,关节游离体的清除,以及关节软骨、半月板的修补,关节腔冲洗等。
1.3.2 中医治疗组
采用中医针灸加外敷、中药熏洗等保守治疗。
1.3.3 MRI检查
选用 gE Si gna HDX Series 1.5T膝关节专用通道线圈,扫描参数为OSA g FOV=14 cm,T1WI:TR=540 ms,TE=20 ms,层厚=4 mm,层间距=0.4 mm,NEX=4;T2WI:TR=3 000 ms,TE=68 ms,层厚=4 mm,层间距=0.4 mm,NEX=4;PD-STIR:TR=2 650 ms,TE=25 ms,层厚=4 mm,层间距=0.4 mm,NEX=4;SA g:3D-fs-FSP gR;OCOR PD-STIR:TR=2 800 ms,TE=60 ms,层厚=4 mm,层间距=0.4 mm,NEX=4;TRA:PD-STIR:TR=2 800 ms。TE=60 ms,层厚=3 mm,层间距=1 mm,NEX=4。
1.4 疗效评定标准
优: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屈曲、完全伸直、弯曲度分别为145°、15°、120°以上,无患肢疼痛、肿胀等症状,能够自如活动膝关节;良: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弯曲度为90°~119°,患肢稍有疼痛,具有显著较轻的肿胀,没有限制膝关节活动,但具有稍差的下蹲;可: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弯曲度为60°~89°,患肢稍有疼痛,具有稍轻的肿胀,略微限制膝关节活动,特别是屈曲,无跛行,下蹲不便;差: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弯曲度为30°~59°,症状、关节活动均没有显著好转。
1.5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中医治疗组与关节镜治疗组治疗前后关节腔积液的改变、关节骨髓水肿的改变、关节软骨的改变、关节周围滑膜组织的改变以及半月板的改变MRI检出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配对差值满足正态性时,用配对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时,用配对秩和检验。组间比较满足正态性时,方差齐性用t检验,方差不齐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时,用成组比较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a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中医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88.0%(44/50)显著高于关节镜治疗组64.0%(32/50)(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影像学改变MRI检出情况比较
中医治疗组患者的关节腔积液改变、关节骨髓水肿改变、关节软骨改变、关节周围滑膜组织改变以及半月板改变MRI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关节镜治疗组(P<0.05)。见表2。
3讨论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放射学的KL(Kell gren-Lawerence)分解方法来定义骨性关节炎。这种方法建立于1957年,采用后前位膝关节X线摄片,观察胫股关节是否存在边缘骨赘和关节间隙狭窄。KL分级中,0级代表没有骨性关节炎特征的正常放射学表现;1级代表关节间隙无变窄,可疑骨赘或微小骨赘;2级代表关节间隙可疑变窄,有明显的轻度骨赘,这也定义了放射学的骨性关节炎(KL≥2级);3级代表关节间隙明显狭窄,骨质有硬化性改变,中度多发骨赘形成;4级代表关节間隙明显狭窄,严重的硬化性改变及明显的关节畸形,有大量骨赘形成。
MRI能显示膝关节整个器官和结构的变化,较早发现骨质和关节间隙的变化,因此,MRI已经成为评价骨性关节炎严重程度和疾病进展的新手段。国际骨关节炎研究会(OARSI)成像工作组2011年发表了基于MRI的骨性关节炎定义,其中胫骨关节骨性关节炎定义为存在两个A组特征或存在一个A组特征和两个以上的B组特征,并且排除最近6个月之内的关节外伤史和关节炎症。A组:(1)骨赘形成;(2)全程软骨缺失。B组:(1)软骨下骨髓病变或者囊肿,并与半月板和韧带不相关;(2)半月板半脱位、软化或退变撕裂;(3)部分软骨缺失;(4)骨摩擦。髌骨股骨骨性关节炎的定义,是在髌骨和(或)股骨前方同时满足:(1)明确的骨赘;(2)部分或全层软骨缺损。
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RI的多平面、多参数成像的优势,以及其对软组织的极高分辨率,能够显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早期的改变,如骨髓水肿、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改变,另外MRI可以显示常规X线所不能显示的关节内结构,如半月板、韧带、滑膜组织及关节腔积液情况等,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骨性关节炎的病变不同时期的改变。研究骨性关节炎中医保守治疗与关节镜微创治疗后,骨性关节炎影像征象的治疗后改变,从而分析出中医保守治疗在治疗骨性关节炎上的优势。
综上所述,应用MRI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治疗与关节镜治疗效果的评定价值高,能够为临床分析出中医保守治疗在治疗骨性关节炎上的优势提供有效依据,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国伟,隋鸿锦.膝关节软骨的MR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7):486-487.
[2]张爽,杨卓.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影像学特征与膝部疼痛的相关性研究[J].天津医药,2010,3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