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体宣传媒介由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呈现方式灵活,在高校教育课程中,往往能起到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传播作用。本文拟研究新媒体在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应用,以期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高校;传播应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7-0-01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通过借助手机、移动设备等终端产品,实现了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两大传播目的。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所呈现的内容和价值,很容易对其受众产生重要影响。当高校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课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新媒体手段,将显著提升传播质效,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宣传。
一、新媒体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价值
(一)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路径
大学生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枯燥、无味,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新媒体天然具有吸引性,通过新媒体所构建的虚拟网络社区,马克思主义的线上互动教学成为可能。当学生们得以在虚拟课堂上畅所欲言,有了表达与学习的欲望,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度自然大大提升。
(二)新媒体丰富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教学资源
很多人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集中在书本上,而新媒体则转变了这一观念。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在论坛、视频、直播节目、在线课堂中,从更多角度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了解到最前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从而强化主动学校观念。
(三)新媒体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情
新媒体的出现,给予了大学生们更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个人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选择相应的视频、课程、电子书籍、网络活动等。虚拟社交平台上的互动交流,也让大家更容易进行对话、产生共鸣,使得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习的效果更为突出。
二、新媒体在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注意要点
(一)注意做好信息管控
新媒体上存在着海量信息,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如果大学生没有得到及时引导,很容易被其中一些垃圾信息、有害信息所迷惑,最终直接冲击高校思想阵地。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新媒体信息进行有机筛选,要求学生注意网络言论的监督管理,达到对网络信息有选择性学习的目的。
(二)注意处理网络舆论
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很多问题一旦通过新媒体平台被放大,很可能带来无可估量的网络舆论力量。考虑到网络舆论在高校中具有更强的传播性,高校教育者们必须确保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确保言论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三)注意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一旦接触到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后,很容易对个人的思想、行为习惯等造成一定冲击。例如,当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低俗文化、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时,大学生如果没有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很容易受到迷惑导致思想堕落。因此,必须确保大学生接触网络教学以后,思想、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稳定性。
三、新媒体在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新媒体手段深化理论学习
高校教师应当根据新媒体平台的特征,及时调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教学方向,利用新媒体实现马克思主义课程内容的网络化延伸,并结合大家耳熟能详的社会事件、热点话题,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辩证分析。
(二)利用新媒体手段创新宣传方式
新媒体手段的运用让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为了确保达到内容精益求精、表达生动形象、语言适当得体等教学目的,高校教师通过合理运行新媒体元素,能够有效提升宣传质效。首先是加入流行元素。高校教师可根据大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加入一些当下最热门的社会话题元素,例如明星、影视剧、社会事件等,首先理论与真实事件的有机契合,确保宣传教育的时效性;其次是加入技术元素。新媒体平台中有很多技术性手段,高校教师可通过适当加入技术手段,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例如制作H5作品,让学生进行网上投票,选举心目中的时代楷模,引导价值观走向。
(三)构建新媒体式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机制
首先,要构建上传下达的领导机制。作为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一环,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应当确保学校系负责人亲自带队,牵头成立相关工作小组,从宏观上把控新媒体手段运用的基本要求和注意要点。在具体责任分配上,确保每项宣传工作由专人负责,上传下达,形成合力,保障宣传工作顺畅有序进行。
其次,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一是高度整合学校现有的宣传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为确保宣传资源充分利用,可以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结合宣传的可能性,强化宣传能力;二是建立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制度,按时召开工作会议,对新媒体宣传的成效、不足进行积极讨论,以便下一次更好地开展宣传工作;三是确立宣传工作分解机制,将宣传具体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头上,保障量化指标,让大家能够各司其职,确保教育效果。
四、結语
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教育最重要的思想阵地之一,通过探索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质效,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媒体平台的价值和作用,应当被更多高校教育工作者们所重视。
参考文献:
[1]程祥国,詹世友,王健清.大学精神的奠立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作者简介:康丽雯,女,汉族,甘肃夏河人,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