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话语与饭圈文化的合流模式探析

2020-09-03 02:16何贝贝
传媒论坛 2020年18期
关键词:饭圈

何贝贝

摘 要:“叉车打榜”引起网上关于“娱乐化”及“低幼社会”的争论,主流话语“饭圈”化的不恰当借用也遭到了網友的抵制,由此体现出主流媒体在借用饭圈话语时仍然存在强势侵入,生搬硬套,没有把握好尺度等问题。主流文化不可盲目套用亚文化规则,应注重方法技巧,认清二者之间的界限。

关键词:主流话语;饭圈;叉车打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8-0-02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成为承载舆论与文化现象的重要场所,各类亚文化也“异军突起”,主流话语权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并开始思考如何寻求新的话语模式来巩固与增强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名。为更好融入亚文化群体中,主流文化尝试借用“圈内”话语与之进行交流,但结果并不理想。本文以央视发起的“叉车打榜”事件为例,探究主流媒体借用饭圈话语进行传播但失败的原因以及主流文化应如何正确借用饭圈文化。

二、饭圈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笔者在CNKI上以“饭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20年6月19日,共有65篇与之相关文献。学界对饭圈文化的关注度自2014年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总体来说相关研究还较为匮乏,主要集中于对饭圈的话语符号体系以及行为模式的探析。“粉丝”与“饭”都来源于英文词“fans”,“饭圈”作为喜欢某个明星或者组合的粉丝群体,是从日韩娱乐业中发展而来的。饭圈与粉丝都有着相对稳定的领导体系,但粉丝更侧重个人的活动,只通过购买专辑、看综艺等“文本”方式,[1]而饭圈在其基础上更强调组织性、规范性,内部拥有规定的一套符号语言体系。[2]同一个饭圈中的成员交流频繁且保持长期稳定密切的社交关系,因此可将“饭圈”看作是粉丝的集合。[3]

互联网社会高度发展,饭圈进入2.0时代,饭圈摆脱了传统“文本中心式”的单维追星模式,数据的高低成为衡量明星热度的依据,控评、打榜等成为饭圈追星的常用手段。在饭圈中也常常“圈地自萌”,如圈内话语“爱豆”是idol,即偶像的意思,字母缩写“XSWL”代表“笑死我了”,“蒸煮”即正主的谐音,表示自己喜爱的偶像,因此与“圈外”的交流形成了一定的“屏障”区隔。在饭圈亚文化群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主流文化为加强主流话语的影响力曾多次尝试融入饭圈中,向轻松化、幽默化的话语模式转型,但主流话语借由饭圈娱乐化的特质和消费主义的迎合,促使主流话语严肃性消解。[4]

三、主流话语的“饭圈化”实践

2020年1月27日晚20时,央视频联合中国电信推出对火神山和雷神山建造的慢直播《疫情24小时》,“云监工”的热情超乎想象,直播间中的观看人数突破千万,观看直播的网友们在评论区给施工场地上的挖掘机、吊车、水泥搅拌车等施工机械起了各种昵称,如“叉酱” “呕泥酱” “蓝忘机”等具有饭圈特色的名称。1月29日21:56分,“小叉车”超话在新浪微博上线,很快就攻占了超话社区饭圈排行榜的第一名,与挖掘机相关的“叉酱” “呕泥酱”等超话也活跃起来,且“打榜” “控评”等追星模式随之备齐。

央视频趁势在其客户端直播栏目中开发了“助力榜”,无须消费,只要点击页面上的“帮TA加油”就可以为自己喜欢的工程设备助力,被网友戏称为“挖掘机101”选秀节目。不少网友对这些拟人化称呼表示质疑和不满,认为其过度娱乐化性质是对疫情期间严肃新闻的消解。2020年1月30日下午,在一片抵制与争议中,央视频下线“挖掘机助力榜”。

四、主流话语“饭圈化”传播的问题凸显

“叉车打榜”是主流媒体为缓解公众在疫情期间的紧张情绪而发起的一项借鉴饭圈行为规则的娱乐化活动,试图满足公众对当下流行文化的喜好,其出发点并无可厚非,但为何遭到抵制?究其原因是主流媒体对饭圈文化的不合时及不恰当的借用,又因其在借用过程中缺乏深度的引导,仅止步于娱乐层面,最终被“低幼化社会”的谈论所取代。就在“叉车打榜”事件刚过,主流文化“饭圈化”传播的问题再次凸显。2020年2月17日,共青团中央在新浪微博推出了虚拟偶像“江山娇”与“红旗漫”再次引来大量网友的组团吐槽,斥责将国家形象“饭圈化”和“娱乐化”的做法,在一片骂声与质疑中,出道仅五个小时,这两位偶像就被迫下线。从两次“翻车”事件中可知主流媒体在借用饭圈文化时还存有问题。

(一) 主流媒体对自身定位存在偏差,对饭圈文化存在误解

在沉重的疫情工程建设期间,央视频上线打榜功能,不仅体现出对自身定位存有偏差,也体现其对饭圈文化及其内涵存有误解。

首先,在疫情确诊人数每日递增,民众情绪极度不稳的情况下,此时社会的主流情绪是严肃的,公众的恐慌、无力及悲痛的情绪都需要主流媒体积极进行疏导,主流媒体不仅要为广大公众提供各类重要的疫情消息,还要创建各类公共性议题,引导公众对严肃议题的思考,引导正确的大众舆论。但“叉车打榜”不仅会分散公众的注意力也会影响亚文化青年对疫情的理性思考及判断能力。

其次,主流媒体对于饭圈文化的文化内涵的误解,因此只停留在表面的“打榜”娱乐,呈现娱乐化、低幼化的特点,没有深度的意义,因此引起了反对和抵制。

(二) 强势侵入,生搬硬套,缺乏真正的平等与交流思想内涵

亚文化研究表明,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不再是相互对抗、收编与反收编的关系。[5]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已从对抗转变为融合,但在融合中也出现不少问题。为了适应亚文化群体的一些语言偏好,官方主流媒体将古风与二次元文化直接糅合生产,在上线“江山娇”与“红旗漫”时,将其定义为“偶像”,其支持者被当作“粉丝”。而在饭圈中,粉丝对偶像的维护是狂热的,无条件的,甚至是盲目的,深层内涵体现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不平等,“我是你的公民朋友,不是你的粉丝”,由此激起公众对官方虚拟偶像的进一步反抗。“叉车打榜”事件中,主流媒体强行将追星的方式移到了官方媒体平台上。公众为“叉车”打榜,在直播间里留下自己的痕迹,投入自己的情感,体现出饭圈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生硬融合。因此主流话语饭圈化传播的适用范围、使用频率应当如何界定?又应当如何在保持受众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五、思考:主流话语“饭圈化”的临界点

(一)厘清主流文化与饭圈文化的界限,不可盲目套用亚文化规则

主流文化在积极尝试“出圈”与“入圈”的同时也要把握界限,注重二者之间融合适用范围和使用频率。主流文化和饭圈文化面向的群体不同,产生的传播效果也会不同,如果盲目借用,难免“翻车”。在一些严肃议题尤其是重大的公共性事件中,主流媒体更应把握好分寸,利用低幼化的话语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

(二)明确新闻专业主义的边界,避免过度娱乐化

尼尔·波斯曼认为一切公共话语都是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这个时代就是“娱乐业时代”。[6]然而,在“娱乐化”倾向的社会中,专业主流媒体更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公共利益及社会秩序的稳定服务。在突发性公共性事中,人心惶惶,主流媒体更应该发挥其自身业务水平、新闻质量为公众带来最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央視频“叉车打榜”带来的“狂欢”,容易让公众沉浸在娱乐的漩涡当中,不仅消解了议题的严肃性还让公众无法正确认识潜在的风险和威胁。此外,疫情期间“打榜”和上线偶像的行为也体现了主流媒体对于亚文化规则的“滥用” “误用”因而遭到抵制,因此,熟悉饭圈亚文化规则应该是主流话语借用饭圈话语的前提所在,这才是正确的“入圈”之道。

六、结语

主流媒体为扩大话语影响力,积极探索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策略来柔化官方话语的语态的出发点无可厚非。尤其在处理一些政治性议题“遇冷”的问题时,借用饭圈话语打造轻松的氛围,增加“圈内”人接收与讨论此类议题的欲望是一个积极的尝试。但值得注意的是,主流文化应注意厘清与亚文化界限,不可盲目套用亚文化规则,把握好借用的分寸与范围,应承担媒体应有责任,正确引导大众关心公共事务,传递正确的舆论导向,防止公共讨论的低幼倾向。

参考文献:

[1][4]胡岑岑.从“追星族”到“饭圈”——我国粉丝组织的“变”与“不变”[J].中国青年研究,2020(02):112-118+57.

[2][6]江淑怡.浅析灾难议题饭圈化传播现象——以疫情期间央视频打榜活动为例[J].视听,2020(06):123-124.

[3]张璇.“饭圈女孩出征”的社会认同过程研究[J].东南传播,2020 (1):102-103.

[5] 【美】泰勒·考恩.商业文化礼赞[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20-27.

猜你喜欢
饭圈
饭圈乱象:历年竞技类综艺节目的赛制分析与思考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饭圈”治理
治理“饭圈”乱象需构建长效机制
整治“饭圈”乱象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新十条”让饭圈文化重归正轨
“饭圈”:趣缘社群与利益圈层的博弈
中国式饭圈:为爱doki,爱豆才是“现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