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一边毒舌一边爱这个世界

2020-09-03 04:33毛予菲
环球人物 2020年16期
关键词:六便士毛姆人性

毛予菲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年一1965年)

英国评论家康纳利曾说:即使一切消亡,仍然会有一个作家讲述的世界留存下来。

对于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他留下的世界覆盖“从新加坡到玛贵斯礁群岛的一片海洋和土地”。令毛姆闻名全球的《月亮与六便士》,写的正是这里的故事。他的许多短篇小说,描绘的也是这里的风土人情。

与《月亮与六便士》等畅销长篇相比,毛姆的短篇故事在中国的热度一直有点低。其实早在1951年,毛姆就出版了4卷本短篇小说集:《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人性的因素》《英国特工阿申登》《绅士肖像》,共收录91个故事。他亲自确定了篇目和顺序,并为每一卷撰写序言。1963年,著名英语图书出版商企鹅出版社推出新版,自此被认作标准本,多次重印。在标准本的基础上,一些中文译本也已零星出版,得以与中国读者见面。

商务印书馆理想国出版社的编辑大概是认为,中文世界也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毛姆短篇小说全集”,于是在2014年找到“爱读毛姆的陈以侃”。陈以侃毕业于复旦大学英语系,那年他29岁,“毛姆不难,但4卷本短篇全集毕竟快150万字,大概是看我年轻力壮吧……”

无论长篇还是短篇,毛姆作品中文译本繁多,译者数量也不在少数,陈以侃却丝毫不怯场。2016年—2020年,全新毛姆4卷本短篇小说集陆续出版,陈以侃以严谨、平实的语言,高度忠实原著精神的笔触,取得了不俗口碑。2017年,陈以侃入围了第二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文学翻译”,评语是:“陈以侃对毛姆短篇小说的翻译,是一次重新的开掘。”

“从痛苦的回忆中解脱”

如果要以作品观照毛姆的一生,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和《月亮与六便士》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在陈以侃看来,毛姆写这两部小说时,都有指向自己的本意。“自卑孤僻的菲利普是毛姆自己,真正的艺术家思特里克兰德则是他想要成为的人。”

毛姆出生在英国一个律师家庭。他8岁那年,母亲因难产而死,两年后,父亲因胃癌去世。孤苦伶仃的毛姆只得被送到伯父家寄养。入读坎特伯雷国王学院,毛姆又因严重口吃,被同龄孩子欺负。童年的痛苦经历,在他心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

毕业后,毛姆在伯父的建议下,入读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在医院做助产士的同时,毛姆开始了写作。最初获得观众青睐的作品,是他写“愚蠢上流社会”的几个剧本。1908年,伦敦西区同时上演了毛姆的4部戏剧,让他成为红极一时的剧作家。当时英国一家媒体刊登了一幅漫画,画中莎士比亚蔫蔫地站在毛姆的戲剧海报前,痛苦地咬着自己的手指头。

陈以侃:1985年生于嘉善,新锐译者。2016年起,由其担纲独译的4卷本毛姆短篇小说集陆续完成。近日,第四卷《绅士肖像》出版。

一直渴望获得尊重和赞誉的毛姆,成功进入了伦敦的名流社交圈。成名后的某天晚上,他独自在俱乐部吃饭,听到邻桌小声谈论着自己。“你认识毛姆吗?”其中一个问。另一个嘲讽:“当然,他脑袋膨胀得连帽子都戴不上了。”开始,毛姆并没有把这样的对话当回事,但不久,越来越多刺耳的羞辱与批评灌进了他的耳朵。

毛姆回忆起童年,痛苦的经历好像又统统回到了身边。他翻出了自己在23岁那年完成的小说草稿《灰烬其华》,“感谢当时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买下它”。毛姆重新拾笔,还给它另起了个名字——《人性的枷锁》。

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其中很多情节源自他人,但感情都是毛姆自己的。主人公菲利普和毛姆的童年极其相似。书中那个敏感害羞的男孩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小小年纪被送去古板守旧的伯父家寄养。菲利普的人生道路一点都不顺畅,在经历了不少痛苦后,他才逐渐解除了宗教、学历、爱情、世俗期待等加诸一生的种种枷锁。菲利普最终在“毫无意义的人生”中获得了心灵平静。小说完结,毛姆也彻底释放了内心的压抑:“我永远地从痛苦回忆中解脱了。”

1915年,《人性的枷锁》在“一战”中出版发行。小说最初在伦敦的反响不算好(后来成为畅销书,毛姆生前共卖出1000万册),但毛姆不愿再理会这些声音。第二年,他放弃了名流社交圈的生活,毅然前往南太平洋旅行。隔着一片汪洋,远离各种麻烦,毛姆开始为下一部小说搜集素材。回伦敦后不久,他一生中最畅销、最出名的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诞生。

小说基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一生,讲述了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一个40岁的证券经纪人,突然对艺术着了魔,放弃了优渥生活,跑去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追求艺术理想,成为一名画家。实利与精神之间,他选了后者。“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1919年4月,《月亮与六便士》率先与英国读者见面,不出所料地遭到了媒体讥讽。但转机很快在大洋彼岸出现:同年7月美国版推出后,首印5000本被抢购一空,同年底,销售数据飙升至10万册。一直到今天,这部书仍是全世界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人性的枷锁》和《月亮与六便士》。

故事背后是“人性”

然而,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并不足以成就今天的毛姆。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曾评价:“毛姆还写下了英语文学中最好的短篇故事。”

毛姆在年轻时就写过一些短篇,但都未被收入那部4卷本小说集。收进集子的第一个故事《雨》,是毛姆在53岁时完成的。《雨》最初的命运看起来和他年轻时写的那些书一样,被一个又一个编辑拒绝。但毛姆不介意,他继续写。当写完6篇时,这些短篇都被发表在杂志上,获得全球读者的喜爱,其中包括奥威尔(《动物庄园》作者)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作者)。

在这4卷本短篇小说集里,有一些故事与“一战”时的欧洲有关。“一战”中,已是知名作家的毛姆受英国军情六处派遣,赴欧洲大陆从事秘密情报工作。这段“浪漫又荒谬”的经历,在多年后化作一系列独立的间谍小说,集结成全套小说集中的第三卷《英国特工阿申登》。这部作品后来被誉为最伟大的英国间谍小说之一,影响了包括“007”之父伊恩·弗莱明在内的众多作家。

小说集里的更多故事,则发生在湿热的南太平洋小岛。在《雨》《书袋》《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等篇目中,热情野蛮的土著人与带去现代文明的英国殖民者,源源不断出现在他的笔下。

诞生于旅途中的小说,最能让读者见识到世界的多样性。毛姆的短篇故事光怪陆离、撩人心弦:偏执、专横的基督徒被自己的欲望反噬;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利用风筝搅浑了儿子的婚姻;美国媳妇嫁到意大利后出轨公公,结果儿子杀死了父亲……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觉得:读毛姆停不下来,是因为这些逸事秘闻有种内在的力量。

其实讲故事的毛姆自己也很享受传递八卦的乐趣。他知道,这些“乐趣”背后,有一个共同支撑点——人性。

不过在陈以侃看来,毛姆又和其他那些“专写人性之恶”的作家不一样。“毛姆笔下,人性是复杂的。”《月亮与六便士》中,他就曾借艺术家之口说出了这种多样性:卑微与伟大、善良与恶毒、热爱与仇恨,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毛姆愿意相信:人的心眼都不坏。我们只是因为脑子不好,思考不足,所以才走向了歧途(《六十自述》)。

从1927年《雨》出版,至其后的20年,是毛姆创作短篇小说最丰富的20年。这个时期的毛姆,断断续续进行着他的异国之旅。“刚刚出发时,毛姆更多是为了逃离伦敦,摆脱羁绊,享受旅行带来的自由感。但后来,目的变了,变成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毛姆在世时,就经常将自己的旅行比作“一个动物学家闯入一个物种信息丰富到难以想象的国度”。他疯狂吸收着周围的新鲜事,体验着“人心的复杂与刺激”。

“80后”粉丝代表

毛姆在世时,对自己在主流文学圈的地位从来没抱过幻想。20世纪初的欧洲文坛,普鲁斯特、伍尔夫等意识流派作家正在崛起。他们擅长用“语言的不确定”写“人心的不确定”。而毛姆不是这样的。他写“外放”的故事,用词简洁明了,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但主流文学圈觉得这很粗俗,不像一流文学家的姿态。

毛姆最畅销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被翻拍为同名电影。

站在“二流文学家最前列”的毛姆,却在读者圈中拥有着无以复加的影响力。就像陈以侃说的:“一代一代的读者不会错过他。”“永远有一帮人觉得毛姆好看。”

“在战后的欧洲,西方传统价值观不断瓦解,毛姆迎来他的第一批读者;1964年,毛姆去世的前一年,90岁的他说自己最大的慰藉,就是每天收到全世界青年读者的来信;过去几十年,算是太平的几十年,在安逸庸碌的生活中,人们向往逃离,又都‘毛姆了起来;把毛姆放在当下,他看起来与我们的时代精神不合,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们总是像上了发条一样。但正因如此,毛姆才值得永远阅读。他的故事,可以替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读者完成‘去世界看看的心愿。”

在中国,毛姆向来不缺粉丝。张爱玲喜欢毛姆,她的力作《沉香屑:第二炉香》就是以毛姆的文风为典范而创作的。王安忆推崇毛姆,她尤其喜欢毛姆简约的笔法以及他对人性的犀利洞察。

作为“80后”的粉丝代表,陈以侃读毛姆,最初是上了“一位董先生的当”。陈以侃中学时熟读董桥文集,这位熟悉英国文学的香港作家一直认定,“这世上写英文是没人能写得过毛姆的”。大二从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转去英文系,董先生那句“带着床头的毛姆短篇出门”,陈以侃也跟着学了起来。

在大学,最难忘的阅读体验基本都是带着场景的。“找一间破教室,一个故事读完了去一趟盥洗室,回来的走廊上,气氛迷离极了,好像拐角处会随时款步走出新近丧夫的公爵夫人(《事关尊严》)。毛姆真的适合带着出门,因为他的短篇可以只用半页,就让你落进他的氛围里。”

最近几年,陈以侃有一半时间都在重读毛姆。“毛姆真是厉害,当初打动我的东西,现在还是经常打动我。”接下翻译的活儿,陈以侃又觉得:“毛姆真是体贴。他的文字就像说话一样,翻译毛姆的过程非常顺利。”

像个傻男孩一样解剖自己

陈以侃认为,有些读者对毛姆可能有“误解”。他毒舌刻薄、傲慢无礼,在读书随笔中揶揄了不少文学前辈,还写信怒怼特地来感谢自己的新人作家。但毛姆并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是一边毒舌,一边爱着这个世界的。在小说里,他会对激情燃烧的艺术家流露赞美之情,而道貌岸然的文明人都被他当成庸俗的魔鬼。

鲜少有人知道,毛姆60岁时写过自述,毒舌自己。他的语言犀利,背后却暗藏纯真与情怀。比如毛姆对自己写完的作品充满厌恶,当他知道一条街上的剧院正在上演他的戏剧时,要绕道走;他讨厌评论家,又忍不住偷偷看大量評论,把夸赞他的人引为知己;他反复强调自己腼腆、害羞、不擅社交,但又渴望结识陌生人、得到故事。有读者说:毛姆最有趣的时候,或许就在于他像个傻男孩一样剖析自己。

“二战”爆发前后,毛姆通过催眠疗法治好了口吃,又开始回到了伦敦社交圈。他四处演讲,上广播节目,接受访谈,并设立“毛姆文学奖”,资助文学创作者旅行。公众普遍认为,作家应该静谧地生活、写作,不能和媒体、镜头扯上关系。但毛姆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全英国名气最大、赚得最多的作家了。

“实在、勤奋、励志。”陈以侃用这3个词概括他心中的毛姆。

“如果说毛姆是一个伟大的作家,那是因为他笔下的人性,在跨越一个世纪后,依然能击中读者;更是因为,他在穷尽一生探索,发现人生并没有意义后,依然决定要将其过得有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毛姆早已站在一流作家的队伍里了。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年一1965年):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其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文学最经典作品之一,全球销量已经突破6000万。

猜你喜欢
六便士毛姆人性
月亮与六便士(四首)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Business World
逼近人性
舟桨六便士,彼岸白月光
“学习”反人性吗
呵呵
六便士上的月亮
四百法郎买一个苹果
丑角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