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羚
华为并不旨在招募那些智商150+的幸运儿,而是为了寻找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出众的实干家。
不久前,刚刚从华中科技大學毕业的博士生张霁和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并拿到了201万元和156万元的年薪。“天才”的标签加上高额的薪酬,让这几名刚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火遍全网。
提起天才,人们常常想到达·芬奇、莫扎特、图灵等伟大身影,入选“天才少年”的他们也不例外 :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科研成果,足以支撑4-5个博士生毕业 ;在苛刻选拔流程中过关斩将,目前拿到华为最高一档年薪的全球仅有4人;学业、兴趣、社工、实习样样出众,令人直呼 :天才的世界难以理解。
但是“天才”这一称呼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从对“少年班”模式的反思,到清北优等生变为“路人甲”的报道,“伤仲永”的忧虑挥之不去。很多人也认为天才智商超群但往往情商不足,因而有了他们不修边幅、严肃无趣的刻板偏见。从这个意义上说,入选华为“天才少年”的俊男靓女,成为一股清流,冲击着人们对天才的想象与认知。
更具有颠覆性的,是天才的养成过程。张霁第二次高考只考上一所三本院校,第一篇投稿的学术论文被拒绝多次;姚婷也说自己不是“天才型选手”,而是不断应对变化挑战的“成长型选手”。相比早慧者而言,他们是靠后天努力超人一头 ;相比那些在奋斗年纪选择安逸的天才,他们在选专业、定工作时步步磨砺,使自己经验更丰富、梦想更坚定。
“天才少年”计划,是华为近年推出的精英人才储备计划,它并不旨在招募那些智商150+的幸运儿,而是为了寻找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出众的实干家。正如任正非所期望的那样,“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从这个意义上说,华为重新定义了“天才少年”,让其内涵更加厚重、稳健了。
“拖着世界往前走——欢迎来自全球的天才少年加入我们,用科技的力量造福人类!”华为正在遭受来自美国的无端打压,哪怕损失惨重,但留住人才,就有了屹立不倒、逆势起飞的基础。长远来看,顶尖科技公司要创造标准、领先世界,需要落实决策的人,也需要打破常规的人 ;需要运行A计划的人,也需要未雨绸缪做好B计划甚至C计划的人。将目光放至未来,我们就更能理解华为为什么在2019年研发费用超过净利润一倍,为什么要高薪聘请这些从事基础研究、“内核”攻关的少年。
张霁说,他在华为最艰难时选择加入,正是为帮助华为渡过难关。从创造“与牛人同行”的科研平台,到挑战“向上捅破天”的企业目标,再到营造“没有天花板”的用人环境,企业能提供这种创造价值、实现自我的舞台,才能让天才获得用武之地、成长之机,从而实现天才与企业的良性互动、互利双赢。
并不是每一个天才都能成为人才。天才泯然众人的悲剧提醒我们,要善于呵护并激发他们的天赋。精心育才、众里识才、高薪引才、科学用才,将过人的智慧投入脚踏实地的事业中,“天才少年”的人生才不会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