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处境与发展走向

2020-09-03 02:12贾娜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服务乡村文化

摘 要:由于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多元文化的冲击,乡村地区文化建设遇到乡风民俗破坏严重、消极文化现象恶化、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等难题。因此,需从现实问题着手,在巩固乡村文化思想阵地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通过基层政府、村民和社会力量的多方协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事业。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服务;思想阵地;主体力量

著名学者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乡村是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乡村文化是村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自觉形成的,是广大村民的精神支撑。振兴乡村文化,培养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发挥文化凝聚力和导向力作用,建设乡风文明的精神家园,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不竭动力。

一、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传统特色与时代潮流等矛盾给乡村文化振兴造成了诸多困境。

1.多元文化交织,乡风民俗衰落

西方文化、城市文化、网络文化、传统文化的交织碰撞,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文化选择。具体表现为:一是手机短视频、网络游戏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的身心健康颇受影响,尤其是缺乏自控和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二是农民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认同感也日渐弱化。西方文化节日和商业营销类的购物节成为潮流,而传统文化节日的一些习俗逐渐被淡忘。

2.道德滑坡,消极文化现象凸显

一是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一些商家或居民追求经济利益,盲目发展旅游业,村落建筑、自然景观以及当地文化习俗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二是文化产品创造方面,利己主义、消费主义、金钱主义一定程度上也刺激着文化产品创造和销售。兜售盗版书籍和低俗CD,传播恶趣味网络视频都严重违背文艺作品的创作导向,影响乡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民俗文化传承方面,很多人难以辨别其精华与糟粕,盲目沿袭。如农村中的婚丧嫁娶、盖房搬家、选铺开业、升学就业等倾向于先请风水先生占卜算命、挑选良辰吉日,一些人在传统文化的外衣下谋取暴利。

3.盲目效仿,文化服务供需脱轨

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乡村与城市的对立日益尖锐,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颇受追捧。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其独立性和特殊性,忽视村民自身的真实需求和接受能力,盲目效仿大城市的文化建设项目很难取得理想成效。乡村图书馆及农家书屋常常出现书籍蒙尘、书馆无人的现象。在文化广场的建设上,因忽视农村村庄和城市社区的偏差,健身器械不够用、广场晒谷物等问题尤为突出。在数字电视的普及为村民了解时事、丰富娱乐生活增添了便利,但也存在孤寡老人操作不便的问题。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无人监管、无人维护、私自挪用等问题,都造成文化基础设施难以真正为民服务,造福于民。

4.农民文化需求较低,内生动力不足

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乡村常住居民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乡村文化振興事业主体力量薄弱。另一方面,自古以来,农民的生活常态是从事农业生产,尤其看重庄稼的收成和农作物的价钱。担忧衣食住行的情况下,更是无暇顾及精神文化生活。除此之外,经受城市文化教育的熏陶之后,人们对家乡方言、节日传统、地域风俗的认同感也日趋下降。

二、振兴乡村文化的有效举措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任务艰巨,为了破解困境,必须着重从思想道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层组织工作规划以及本土力量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1.价值重塑,巩固乡村思想文化阵地

为了破解乡村文化发展困境,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继续巩固乡村思想文化阵地。

(1)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

随着人口流动、市场发展、思想冲击,农民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心涣散、道德滑坡无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绊脚石。鉴于此,振兴乡村文化必须要加强乡村的思想道德建设。

首先,要挖掘农村历史留存的优秀家风家训和村规民约,重塑乡情乡谊。塑造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借鉴古老的乡约文化,构建以村规民约为纽带的乡村文化网络,增强村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乡风文明、家风优良、民风淳朴的和谐生活。其次,要突出典型,发挥榜样模范作用。既要积极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也要采用法制手段严厉整改乡村社会中的低俗活动,激起树正气、扬新风、建设文明乡村的热潮。最后,基层组织积极开展群众思想工作。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就农民关心的热点话题、农村发展的重点难题进行细致讲解,鼓励村民行使政治权利;另一方面关注村民的精神状态,加强人文关怀,帮扶和照顾特殊家庭、孤寡老人等。

(2)办好适合乡村发展的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

村民的文化水平和对文化教育的认同感也是影响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因素,面对农村地区还存在相当多的文盲、法盲、迷信思想扰乱人心的现实情况,必须重视乡村文化教育,用书香文化滋养人心。

一是完善乡村九年义务教育工作。青少年厌学问题仍困扰着乡村教育事业,学校及教育部门应认真排查原因,针对性解决问题。二是弥补继续职业教育的空缺。生活中,很多人对辍学者持有偏见,甚至有嘲讽谩骂之言,这极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因此,乡村地区在鼓励自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辍学者的社会动向,通过开办职业技术学校、创业培训等,引导他们顺利就业和自主创业。三是开展知识学习班。如根据真实案例进行开展交通法规普及教学;组织村民学习机械化生产知识,使生活经验和科学技术相互促进。

2.科学规划,培养乡村特色文化

千篇一律的模仿,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致使历史文化、地域风貌黯然失色,振兴乡村文化关键在于发展理念的调整,堅守各美其美的乡村特色才是发展正道。

(1)保护与开发相协调,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

乡村文化振兴的历史底蕴源自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以保留为前提,注重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协调。一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保护现存的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二要严格划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红线,号召居民共同参与维护工作,打击和严惩一切破坏历史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的行为。三要组织人员修编乡村史志,挖掘文化资源,延续历史记忆。安徽池州的杏花村志就是不可多得的研究史料。

(2)打造乡村文化特色品牌,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首先要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如201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凸显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辛劳和智慧,保护梯田文化的同时也在警醒后世要发扬艰苦奋斗、爱惜粮食的美德。其次,因地制宜,推动文化振兴与旅游开发的有效衔接。开发文旅项目必须实施求是地考察当地的发展需求,公开招商引资,严格监管景区规划和运营。最后,大力支持乡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通过网络等媒介,拓宽传统工艺品的销售渠道,让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成为村民充实生活、补贴家用或发家致富的合法生财之道。

3.多方助力,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振兴乡村文化是造福全社会的事业,必须调动各方力量支持和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

(1)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振兴乡村文化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乡村文化建设主导者的责任。首先,基层政府要贯彻落实乡村文化建设的政策要求,将文化振兴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精准脱贫工作中,尤其要审查和纠正唯经济效益论的错误工作思维,必须做到经济工作和文化工作两手抓。其次,要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国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提供文化服务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空白点。因此在农家书屋、广播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和配置,要综合考虑主要群体的真实需求,探索公共基础设施的延伸服务新模式,提升政府文化服务效能。再次,在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标准的同时,要配备相应的监管和指导人员。如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的工作中,要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入户帮助村民进行操作指导。最后,面对鱼龙混杂的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基层政府必须加强监管,确保农民资源获取更便捷、文化产品更健康,正向鼓励文艺作品创作,让优秀的文化作品主导市场,巩固和扩大乡村的思想文化阵地。

(2)激发村民的主体作用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农民的主体作用必不可少。只有孕育和激发本土力量,才能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最持久的力量。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村民的归属感。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广播站每日播报,修建文化长廊等,刺激他们的文化视觉和听觉,让农民能真实地感受到文化生活气息。二是举办节日民俗活动,彰显地方文化魅力,增强村民的自信心。如江浙地区的特色小镇和、潍坊国际风筝节等,既实现了文化交流与宣传,又实现了居民创收。三是鼓励新乡贤、文化能人发动带头作用。聘请老艺术家或手工艺传人为中小学生开展文艺兴趣班。农闲时节,组织村镇联谊活动,通过分享生活妙招和展示农业技能,加强村民之间的交流互鉴,既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又有助于完善邻里关系。

(3)引导社会力量发挥辅助作用

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力量的参与也助于缓解政府资金不足、乡村人才缺失等问题。一方面,多方合作,创建共享性文化服务项目。各类企业可以通过投入资金、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不断完善政企合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实现文化活动多样化,满足村民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各类协会、公益团队、地方高校等可以开展文化帮扶工作,依托地域特色,筹建文化服务基地,组建文艺团队,实现公益服务、文化宣传、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有机融合。社会各界人士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对传统文化、古老技艺的挖掘和研习,进行科学改良和创新,使乡村文化历久弥新,共同守护乡村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12-613

[2]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02)

[3]韩鹏云.乡村文化的历史转型与振兴路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1-9

[4]龙文军、张莹、王佳星.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解释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9(12):15-20

[5]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35-144

作者简介:

贾娜(1993--)女,汉族,河南信阳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文化服务乡村文化
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反思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论公共图书馆开办主题展览馆的必要性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
关于文化馆(站)数字化服务的几点思考
润例起源与流变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