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汪玚
加快化危为机、开拓发展新空间,正成为各地加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必选项。“新基建”一度被看作稳增长的“抓手”,各地更是提前布局“新基建”。
据不完全梳理,决策层在20天内4次提及“新基建”,包括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等多地“新基建”项目库相继出炉,广东、浙江、江苏、海南等省份更是出台专门的“新基建”政策。
随着2020年即将步入下半场,不少地方在大力推动“六稳”“六保”落地见效的基础上,纷纷敲定高质量转型发展路径图——密集谋划一批新基建项目库、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拓展新兴产业园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转型项目为抓手,在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潜力的同时,“新基建”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请随记者一起,从各地政策发布中,体味“新基建”浪潮下各地的“雨打沙滩”。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少地方纷纷按下科创中心建设快进键。
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是地方高质量转型的出路。从广东力争到2022年打造超20个产值过千亿工业园,到湖北支持开发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近日,多地加快部署打造新兴产业优势园区,为转型项目落地提供广阔平台。
越来越多的地方正以综合施策跑出高质量转型发展加速度。
2月11日,湖南省工信厅印发《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聚焦七项主要任务,实施十大重点工程,争取到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进入全国前10强,突破2.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5%,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治理体系初步完善,湖南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产业聚集区和应用先导区。
其中“建设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聚焦于网络、大数据、工业互联网、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均属新基建范畴。
从《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到《数字山东2019行动方案》,再到《山东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5G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面对“新基建”风口,山东“谋划已久”。
3月19日,山东省印发《山东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山东省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整体架构,围绕新基建和传统基建两个方面进行布局设计,提出着力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五位一体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明确到2022年年底,全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底在用数据中心机柜数达到25万架”等一系列目标和要求。
4日后,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数字山东2020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组网部署,年底前全省新开通5G基站4万个。推动城市千兆宽带网络接入和“百兆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网络的IPv6发展。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促进分布计算、边缘计算和超级计算协同发展,支持培育和引进全国性、行业性社会化大数据中心。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昆明“新基建”风口正盛。
4月30日,《昆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昆明方案》)正式发布,包括重点项目394个,总投资10011.8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589.84亿元。
《昆明方案》以新技术新理念为驱动,以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全市将实现5G等信息网络全面覆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领域深入融合,基本建成泛在感知、高速连接、协同计算、智能决策、绿色安全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方案梳理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五大领域,即5G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及物联网基础设施、“智慧+”基础设施、轨道和航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394个,总投资10011.8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589.84亿元。
4月22日,大连市印发《大连市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大连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大连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明确22项重点工作任务。
《大连方案》提出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商用布局,实现5G网络城镇以上区域全覆盖、典型行业应用场景按需覆盖。实施“光网大连”工程,实现城乡光纤全覆盖,实现1000M进小区、100M进家庭、进农村。推进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部署企业云中心,探索建设离岸数据中心。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感知能力,重点发展面向物联网应用的4G、5G、光纤等连接设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认为,“‘新基建’带来的发展机遇,不在基建本身,而是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与经济社会转型需求的叠加,是时与势的结合。”
“在这种背景下,城市新基建的布局,一定要互相渗透、融合发展。”徐晓兰分析,应该统筹开展新基建协同布局,避免孤立零散式发展,形成新基建“组合拳”。
一张图读懂《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
成都市对于如何打好“组合拳”,提出了“成都方案”。
据近期成都市政府常务会议和成都市发改委透露,成都正在制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研究新基建“四张网”体系构建。《专项规划》提出,“四张网”设施统筹分期建设规划分为近期(2020-2025)、远期(2026-2035),构建“先进智能、高效安全、绿色低碳”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未来城市发展聚能蓄力。
新型信息网将由5G基建设施体系+数据中心构成,新建5G基站6.5万个,基本实现建成区满覆盖,近三年将推进建设13个数据中心,总体规模达到16万个机架。智慧能源网建设2.3万个汽车充电桩,推动源头强化、末端覆盖。智能交通网,成渝“双城”1小时可达,实现区域协同、绿色出行。科创产业网,新规划“科学城-科创空间-科创平台”三级科创产业体系,增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和条件。
同时,成都聚焦辐射全球、内畅外联的枢纽交通网,将着力强枢纽、构网络、提效能,大力推进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构建链接全球、辐射欧亚、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这意味着,成渝中线高铁、成南达万高铁、成自泸高铁、成都至西宁、川藏铁路等出川大通道,强化双核联动主轴线、构筑通江达海大通道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快。
专家表示,在2020年将迈入下半场之际,各地纷纷按下高质量转型发展快进键,成为育新机、开新局的关键发力点。下一步,要在聚焦主业,推动产业、项目、园区等上台阶上水平的同时,加快补短板和完善配套政策。
“各地在高质量转型发展方面,还需要加快补短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要在加快落地新项目同时,在生态环保、城市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相配套的规划措施,在土地、人力、科技支撑等方面做好要素保障,促进产城融合、产教融合、科技融合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同时进一步优化地方营商环境,强化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思维,大力度培育头部企业,让产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承载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渝中线铁路线路图
3月5日,广西印发《广西基础设施补短板“五网”建设三年大会战总体方案(2020—2022年)》,用3年时间努力谋划和强力推进一批“五网”(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地下管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20年至2022年,广西将重点推进2817个项目建设,总投资2.2万亿元以上,3年计划投资1万亿元以上。
到2022年,广西将实现新建2.2万个4G基站,累计建成5万个以上5G基站;建设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全面完成数据中心、业务分发、网络、应用以及用户终端IPv6改造,全面建成物联网,提升工业互联网网络支撑能力。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基础设施平台项目建设,建成中国电信东盟国际信息园、中国移动广西数据中心等,争取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项目获批。建成60个以上自治区级大数据重点支撑平台,全区数据中心承载能力达到50万架标准机架。
4月15日,吉林省公布《吉林省新基建“761”工程方案》,加快推进7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G基础设施、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全力提升6网——智能信息网、路网、水网、电网、油气网、市政基础设施网,着力补强1短板——社会事业补短板。
这份工程方案既有时间表、也有路线图,覆盖面积广、涉及领域多、科技含量高,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聚焦补短、补断、补缺,实现成网、组网、联网,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2020年部分省市交通领域重点建设项目
据悉,工程从2020年实施,“十四五”期间完成。计划实施项目2188个,总投资10962亿元。其中:智能信息网总投资839亿元,路网总投资5102亿元,水网总投资1308亿元,电网总投资477亿元,油气网总投资198亿元,市政基础设施网总投资2117亿元,社会事业补短板总投资921亿元。
新基建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强大消费市场,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相比传统基建,科技创新驱动、数字化、信息网络这三个要素是所有关于新基建认知中的关键词。推进新基建不仅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还能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促进新产业新领域发展。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新基建无论是技术门槛还是资金门槛都比较高,大型行业龙头企业机遇相对更大。对此,我们既要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也要鼓励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科技型企业主动参与其中,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激发民间投资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商、共赢”的合作生态。
在2020年这个“新基建元年”,广州开发区有了再次“先行一步”的底气。
3月29日,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发布加快“新基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十条措施,其中对“新基建”高端项目和人才的扶持尤为突出,单个项目奖励总额最高5亿元。
广州开发区在全国率先推出《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加快“新基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十条》,系全国首个区县级“新基建”产业政策。“新基建十条”主要内容包括:重奖“新基建”高端项目和人才,强化“新基建”底层技术支撑,发展“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探索“新基建”制度创新。
除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给予“硬”支撑外,该区也注重通过制度创新给予“软”保障,明晰数据产权,鼓励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科学规范的数字安全制度体系,推动公共数据逐步开放,加强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安全保护。
“工业互联网不仅能让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推动重庆工业的转型,构建一个数字化的产业生态。”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化处负责人说,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新型应用模式和全新工业生态,是实现生产制造领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连接的关键支撑,是生产制造变革和精准个性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重庆相继出台《重庆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重庆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等系列政策文件,着力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从供给侧引进培育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从需求侧激发工业企业建平台和用平台活力,并切实加强供需对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氛围;成立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重庆分联盟,集聚200余家企业。
“对政府来说,一个重要责任在于打造产业生态。”据重庆市经信委智能化处负责人介绍,重庆加强部市合作,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服务陕西、宁夏、贵州等地,标识注册量为3600余万,解析量达300余万次。
4月3日,重庆市2020年首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已集中开工,项目达28个,总投资约1054亿元。其中,新基建重大项目22个,涵盖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总投资815亿元。重庆正在梳理策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动态库,截至目前入库项目250余个,总投资超2300亿元。
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成功实现5G远程操作,海尔开展基于5G连接的智能工厂无人货物运输……这些工业应用场景都离不开工业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青岛正强化要素支撑,加快推进新基建布局。
青岛还深化融合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向下覆盖、向上承载,形成互为场景、互为基础、互为生态的协同应用体系。目前,全市认定海尔空调胶州互联工厂等33个智能(互联)工厂、青啤五厂数字化车间生产系统等81个数字车间和特锐德KYN28柜自动化生产线等236个自动化生产线。青岛还将推动3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平台;打造1个国际领先、10个国内知名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除政策之外,各地重大项目中也体现了对新基建的重视。
青岛港前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2020年,各地相继公布年度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计划,其中不少省份部署了新基建推进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4日,全国已有26个省/直辖市公布了2020年的重点建设项目计划,项目总数达23363个,涉及总投资额44.32万亿元,2020计划投资额8.37万亿元,与新基建相关的项目为763个。
就项目整体在各领域的分布来看,传统产业升级、科技产业与富有新内涵的基础设施建设占比突出——其中,传统产业升级为31.2%,基础设施占比为25.3%,科技产业占比为22.5%,社会民生占比为14.9%,生态环保为5.2%,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占比为1.0%。
新基建相关的项目数量达763个,涉及总投资金额逾万亿,“数字化”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内涵,多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加强新基建相关领域的建设。
就各省项目投资的比较看,多个省市发布了投资总额巨大的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其中广东、云南、四川、福建、陕西、河南、浙江等6省项目总投额超过3万亿,山东、重庆接也近3万亿。各省将在数年内投资建设完成这些项目。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0年发改委将重点推进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沿江高铁、沿海高铁等“八纵八横”高铁骨干通道项目和中西部铁路建设,积极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推进枢纽配套工程和铁路专用线等“最后一公里”项目建设。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也将获得侧重。
同期,着眼未来推动数字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布局相关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建设,包括符合下一代通信协议标准(5G)的基础设施、解决能源高效传输的特高压传输基础设施、缓解交通运力紧张的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推动新能源汽车有效普及的充电设施,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预见,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举措的出台,将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新基建”也将迎来更为巨大的市场空间。
当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新基建”绝非一蹴而就。
风物长宜放眼量。发展“新基建”项目不能急功近利,要看到其契合了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浪潮这个“新”机遇,将目光放长远——这既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也要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持续推进。在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的前提下,鼓励不同主体运用市场机制,灵活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同时,也要不断探索监管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活市场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进而带动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升级发展。
各地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清单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