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亚萍
紫砂壶用来饮茶是最为合适的器具了,紫砂材质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散热快、发茶性等等特点,使得紫砂茶具成为了茶座上最无可争议的主角。特别是当我们的茶座之上是一把紫砂方器的时候,则更能够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众所周知,在紫砂界素有“一方抵十圆”的说法,因为紫砂方器的成型手法一般为将拍打成型的泥片镶接起来,不同于紫砂圆器的拍打成型方式,这种制作方式对于紫砂泥片的湿度、平整度等等要求都相当的高,还要考虑窑温的烧制和收缩的比例,稍有不慎就会坍塌开裂,全功尽弃,特别地考验制壶人的功力和对于紫砂不同泥料的熟悉程度。所以,一件完美的紫砂方器必定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体现。紫砂方器素来讲究方中寓圆、圆中带方、刚柔相济的特点,同时,紫砂方器也是文人雅士最为喜欢的器型,因为其横平竖直的外形特别能彰显中国古代士人那种刚正不阿的精神追求和黑白分明的性格特征,所以,紫砂方器成为了文人壶最为典型的器型之选。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儒方壶》就是一件传承经典方器的创新之作,从青灰色的光泽中就可以感受到此壶的低调奢华有内涵。在我设计和创作此壶的过程之中,反复地专研和临摹历史上经典的紫砂方器,诸如大彬《汉方壶》、陈鸣远《传香壶》、顾景舟《均玉壶》等等传世佳作,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地揣摩和归纳总结方器之美,几易其稿,最终设计完成这件作品的草图。在制作的过程之中,我特别重视线条的起承转合和细节的处理,希望给人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感受。此壶壶身呈现四方形态,但是点、线、面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和平面,而是具有一定的弧度,呈现出饱满的肌肉力量,壶身的突出、壶底的微微收敛,壶口的层次分明等等细节匠心独运,给人儒雅得体、大方稳重之感受。壶流四方上扬,微微弯曲,神韵俱佳,出水流畅,在方器之中难能可贵,与之相对应的壶把呈括耳形态,圈卷有力,端握舒适,和前面的壶流一张一弛,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壶盖平整,如双唇亲抿一般严丝合缝,气密性非常的良好,在上面还设计了一个类似于山丘一般的造型,圆形壶钮点缀其间,宛如高士隐匿山川之间,凸显出此壶的非凡境界。从整体上来看此壶《儒方》,把紫砂方器的方圆融合形态表现得恰到好处,突出了此壶线条流畅、气韵贯通、块面挺括、意境高古的艺术之美和人文雅韵,让我们在简洁流畅之中欣赏到了紫砂艺术的内在之美,在端庄典雅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古代的儒雅之士可谓是如过江之鲫,我们最为熟悉的形象就是在《三国演义》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诸葛孔明,抑或者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陶渊明,他们不仅仅是集学士、才华、儒雅于一身的中国士人的典型代表,还是具有坚定立场、善恶分明的方正之人,以其自身的美好品德得到了后人的称赞,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充满了对于孔明先生的敬仰之情。而对于陶渊明,则有更多的后来之人不断地效仿和学习,形成了“凡尘之外风流士,且笑世人在梦中”的清新脱俗之流派。我的这件紫砂作品《儒方壶》就是仰慕先贤,崇尚古人,希望在今天日益忙碌、随波逐流的社会之中,还能够寻找到如同古人一样的儒方之士,在紫砂壶之中寄托我深深的期盼之情,希望广大的壶友能够知我心意,引起共鸣。
结语:相较于瓷器茶具的鲜艳光泽和玻璃茶具的晶莹剔透,紫砂古朴内敛的特质在禅茶论道的氛围之中最为和谐,同时,宜兴的紫砂艺人用巧夺天工的双手为紫砂赋予了千变万幻的形态和丰富的人文内涵,紫砂壶之所以一直流传至今、薪火不断,就是因为其中寄托着紫砂艺人的情感和思想,能够引起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古代生活的向往和古人的怀念之情,从而用最现代的紫砂设计语言来表现最传统的紫砂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