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昕
近年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积累的海量数字文化资源成为公共文化主体资源。数字文化资源呈现出层级繁多、结构各异、来源众多等特点,导致公共数字文化在共享服务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对各类主体和资源进行统筹规划[1],实现全国各级公共文化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本文探讨多边平台模式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适用性,探究二者之间的共性,识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多边群体对象,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的概念框架,以更好地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共建共治共享。
2001 年Rochet 等[2]首次提出“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概念,被视为“双边平台(Two-sided Platform)”理论的起源。此后,Wright[3]指出双边(多边)平台是连接两类或两类以上群体之间的交易,起中介作用;Rysman[4]提出广义上的双边市场是指两组代理通过中介或平台进行交互;Hagiu等[5]指出多边平台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参与,并使之相互作用成为可能,等等。在现实环境中,平台容纳的群体种类通常远多于两种,所以称为“多边平台”(Multi-sided Platforms,MSPs)。总体而言,多边平台理论就是建设一个由多个主体相互作用的生态圈,在网络效应作用下,不断创造、传播、实现价值的商业逻辑。多边平台能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群体之间进行直接交互,并且每一边都与平台紧密联系。其核心在于,以双边(多边)平台为研究对象,利用群体关系建立起平台各方增值的可能。
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促进了多边平台理论和实践的深入,Facebook、Amazon、阿里巴巴、百度等平台的崛起催生了平台战略学。目前经典的双边(多边)平台架构主要有3种[6]7。
(1)以“商家-消费者”为基本架构的双边平台框架[6]30,是多边平台框架的基础构建单位。图1中的圆形“平台”是指一个能够包容双边(多边)市场的交易服务中心,梯形则代表特定的使用者群体。目前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平台基本上均属于这种双边模式。
图1 双边平台模式基本架构
(2)以“三边”为平台生态圈的核心,最常见的是内容产业平台,即“内容-使用者-广告商”平台框架[6]32。3个群体以循环方式吸引彼此(即广告商被使用者吸引而来、使用者为了内容而来),缺一不可。搜索引擎商业模式大多属于这种“三边”模式,连接的三边是“网站-网民-广告商”。
图2 三边平台模式基本架构
(3)在实际商业场景中,平台战略模式随着各种应用场景的变化和发展通常呈现为“多环状平台战略模式”。例如,淘宝、亚马逊这些覆盖范围较广、由众多软硬件生态圈串联而成的“多环状生态圈”,具有复杂的平台模式架构——多环状平台模式[6]233。在此模式下,平台架构由一个核心平台连接多个附属子平台,使其凝结更多的用户于核心平台之中。
图3 多环状平台模式基本架构
平台理论发端于经济学并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形成了平台经济学、平台战略学等热门研究主题。有学者将其引入公共治理领域,落脚点主要是政府治理。平台理论涉及多群体间的合作,与现代公共治理理论所提倡的多元主体共治相一致。O’Reilly[7]提出政府应向企业平台学习,利用用户的力量实现协同治理、透明政府与公众参与。Janssen 等[8]首次提出了“基于平台的治理”(platform-based governance)的智慧政府平台框架,通过整合不同的服务、功能和技术,连接不同用户群,创造共同体,以此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共同价值。《平台战略》[6]8提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完全可以借助平台的力量扩大影响力并创造公共价值。刘家明[9]指出公共部门可以利用多边公共平台,构建多边群体共赢的生态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得益于网络的兴起,由于政府与公众之间传统关系的削弱,用户在开放环境下可以访问各种信息、文档和数据集。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得以实现的核心就是数字资源。需要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各方资源的汇集,并在统一平台上整合、使用。但目前存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标准不一、构建分散,各级文化站点分布零散、服务能力不平衡等现实问题。并且,信息技术在扩大服务平台潜在应用领域和增加创新服务价值的同时,也导致技术平台数量激增和平台复杂性加剧[10]。所以,无论是已有资源的统筹存储,网络资源的采集,还是资源数据结构化、标准化处理等,都需要引入新的公共治理等理论。利用多边平台理论,可以尽可能将各机构的文化服务站点聚集起来,从而构建机构合作、资源整合、用户参与的交叉服务模式,进一步吸引用户、扩大服务效果和创造价值。
多边平台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对象一般是一个多主体共享的生态系统,强调平台构建的目的在于实现价值,即通过网络效应推动两个或以上的群体进行互动、实现共赢[11]。区别于技术平台、产品平台,多边平台的“多边”特质强调开放互动[1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正是建立在多边开放互动的服务模式之上,为各方制定互动规则、提供互动条件及空间。其开放性反映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自愿参与和平等协商中,在平台生态系统中创造网络协同和高效运行的创新服务模式。互动模式则体现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为管理者、开发人员、用户等各方提供相互交流以及共享数据、服务和应用程序的空间。
多边平台理论强调,吸引用户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圈,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同样需要解决用户活跃度等问题。多边平台理论注重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即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依赖于使用它的人的数量,以形成不可预估的增值[13]。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网络效应可理解为平台服务价值的提升及用户满意度的提高。用户忠诚度越高,在带动平台潜在用户参与时,也可以推动平台服务的提升。反之,平台资源的集中、质量的提高、服务的发展,同样也可以正向作用于用户。网络效应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上的各方主体密切联合起来,使得平台多边主体组成关系网络,形成一个紧密依存、互动发展、合作共赢且有附加价值的生态圈,从而增强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和活跃度,使得服务效能得到提高。
虽然公共数字文化领域的平台没有像商业平台那样,因竞争等存在自我扩张和抵御攻击风险及威胁的强烈需求,但是平台的活跃度依然需要关注度。现有的一些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本身是分阶段建设起来的,其资源、技术和服务需求等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例如,数字图书馆推广项目不断增加参与机构,截至2017年,已经覆盖41个省级图书馆、486个地级图书馆和2900 多家县级图书馆[14]。再如,许多公共数字文化平台的服务形式也在不断升级,如新增QQ、微博、手机号等第三方快速注册/登录的方式。由此可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在对机构参与、资源整合和用户服务上,不断探索平台发展的可能性及创新性。此外,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同样可以吸纳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让公民个体、社会机构或文化企业等有渠道将文化资源上传到平台,从而实现公共数字文化多边平台的动态发展。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提供了完善的“交流规则”与良好的“互动环境”,让资源可以在平台各边群体之间进行传递,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增值。(1)实现关系网的增值。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使用用户越多,其汇集、分析的用户数据会更全面,所提供的服务更具针对性;越多机构上传数字文化资源,平台资源会更全面、可发挥的价值更大。(2)增强用户归属感。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塑造了平台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平台通过多种接入技术,让服务更全面、操作更简易、沟通更流畅,从而使用户养成使用平台的习惯。(3)探索共赢模式。虽然不像企业平台以盈利为目的,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也需要实现“共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是资源的集成者、多边群体的服务中心,是平台生态系统的领导者,通过对反馈信息及行为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使多边群体的互补需求被激发,进而产生创新服务。(4)提高服务效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通过开放共享模式,让各级文化机构、社会群体及个人等多元资源供给主体联结在平台上。各类资源的集聚,带来服务的多元化,从而把服务对象也吸引到平台上,并减少因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5)提升数字资源价值。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可以改变当前公共文化机构可用数据资源激增而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因为平台在收集、整合各机构数字资源的同时,还关注资源的增值,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驱动的创新服务进一步挖掘、实现和提升资源价值。
3.2.1 多边群体
基于多边平台理论,可以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视为一个服务平台,连接的使用者包括服务用户、平台建设方、文化资源提供主体等多边群体。其中,服务用户基本为符合平台注册条件的公众个体用户和机构群体用户。平台建设方可简单分为3种类型,即图书馆、信息情报研究所、项目专门成立的管理中心。近年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注重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已形成众多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表1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6个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由于国家级、省级图书馆资源保有量丰富,数字图书馆建设较博物馆、文化馆等起步早,所以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平台建设有着先天优势。有一定数量的省级资源共享平台是以信息情报研究所为牵头单位,其技术优势可更好地串联各类机构的文化资源,与纯粹的图书馆联盟型平台有所区别。从文化资源提供主体看,各级各类图书馆推动了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最为基础的资源保障,是文化资源提供主体的中坚力量。同时,其他各类文化机构也在不断推进数字化建设,上传文化资源。
表1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
3.2.2 框架设计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以共建共治共享作为战略目标,以普惠性、开放性、平等性为服务原则。结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现状,借鉴上文所介绍的多边平台模式,本研究构建符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特点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概念框架(见图4)。
图4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的概念框架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的基本架构是一个三边平台模式,平台连接3 类基本使用群体,即服务用户、平台建设方和文化资源提供主体。服务用户是指享受平台所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产品或服务的主体对象。平台建设方是指平台的主要责任主体,进行平台的规则制定、运作管理、监督评估等,多为公共平台建设的牵头单位,也包含多层级的协作单位。文化资源提供主体是指以直接或间接形式上传数字文化资源的主体对象,主要是多层级的公共文化机构[15]。
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中,平台建设方是责任主体,负责平台的开发、运行及维护,确定标准规范、制定运营规则、提供技术支撑等,利用各类开发、管理及应用工具,全面支持数字文化服务进程,提供有效的管控。文化资源提供主体按照平台的要求上传数字资源,平台为服务用户提供资源上传的渠道,并以统一标准对资源进行聚合和整理。平台应具有对资源进行分类、组织等功能,使各类应用均可充分调用平台资源,以便用户通过多类终端访问平台,从而实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此外,用户的行为数据和反馈信息会被平台所接收,并进行一定的分析处理,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重组提供数据支撑,进而实现服务的创新。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生态圈中,资源的传播者和使用者利用平台作为中介进行良好的双向互动,使资源的价值得以实现和提升。这个平台产生的正向网络效应,将会使得多方之间的紧密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3.3.1 平台对接整合
平台建设方必须加强平台的对接整合,构建一个标准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面对当前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众多(部分项目如表1所示),各类“子平台”(包括各种资源平台、业务平台、应用平台等)繁杂的现实情况,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所要整合的不是单一类型的机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更加需要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对接和整合,使平台建设效益、资源建设效率和服务质量得到保证和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的对接整合,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服务建设成果,实现边建设、边服务的功能;其次,促进技术升级、平台改进、管理规范,进一步保证平台有效地运行、管理和维护;再次,不断开发服务内容,以实现更强的网络效应,聚集服务用户、提高服务质量。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运营过程中,无论是针对于平台用户的资源服务,还是针对于建设方的业务服务,或者是面向资源提供主体的资源上传服务等等,都需要不断探索更高效的方式,以提高平台使用活跃度。此外,通过平台对接整合,还可以进一步对平台数据进行统一的加密处理、资源分级分类、用户访问控制等,保证用户信息和文化资源的安全性。
3.3.2 资源共建共享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构建的目的之一,在于让资源可以在各边群体之间有效传递并提供优质服务。平台的文化资源提供主体要提升资源供给与自身获取资源的互动,文化机构是资源供给者,同时也是资源的利用方。文化机构定期向平台上传其资源,构成平台的基础核心资源,平台也可通过元数据收割、网络爬虫等技术手段丰富平台资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需要定期开展数字资源联合建设,并组织专家进行检查,以保证平台资源的质和量。此外,各类文化机构对文化资源的需求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各级机构之间的资源能力、服务能力、技术能力等参差不齐。实力雄厚的国家级、省级文化机构各自构建自己的数字化平台,服务内容交叉过多,存在重复建设现象;而基层文化机构在自行构建数字化平台上又存在困难,因此平台的共建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文化资源不仅能得到有效整合与存储,更可节省各文化机构在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平台上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3.3.3 服务效能升级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多边平台建设成效依托于平台的运营,并最终体现在用户服务体验上。对服务用户而言,平台使用的便捷性体现在降低使用门槛、简化使用流程、提升检索效率等方面;服务的针对性反映在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探索普适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上;平台与用户的互动性,在于平台能够提供用户意见反馈渠道,并在平台有能力去审核资源的情况下,以实名制的形式允许个人上传文化资源到平台上并进行公开,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深化平台功能需要避免负面效应的产生。比如,用户数据采集分析要把握一个度,提供个性化服务时,不要让用户感受到自己的行为被监控而产生不适,即保护好用户的信息隐私权。另外,制定政策标准时,也需要将业务数据作为辅助决策的资源,多方考虑各机构自身的能力、服务推广和落实的现实情况,给与基层文化机构帮扶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6]。创建“平台”以整合资源、促进合作,是当今时代社会治理的主要模式之一,多边平台理论的发展及其实践应用为研究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服务提供了新的视野。公共数字文化多边平台为各边群体之间的资源交互、信息流通提供了渠道,充分发挥了“共赢”的互动效果。公共数字文化多边平台将共建共治共享作为战略目标,以开放互动和权益平等为服务原则,在不断加强平台发展深度与广度的基础上,提升平台多边主体的“粘性”,实现公共文化数字资源的多元供给。总体而言,公共数字文化多边平台有助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推动相关机构合作、促进文化服务的协作创新和协同发展,可以进一步保障基层群众与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