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教学《认识地球》

2020-09-02 07:28刘为淼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4期
关键词:形状支架科学

刘为淼

小学科学课程的组织与教学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的需求,将科学的本质、思想、知识、方法等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基于儿童的视角进行科学课程设计和教学。在执教四年级《认识地球》一课时,我们基于儿童视角进行设计、教学,促进他们主动探究,建构地球形状的科学概念。

设计时突出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认知特性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现象开始学习活动,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生活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从他们可触可识的生活经验中找到起点,尽最大可能地借助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引导他们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探究新知,学习科学方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认识地球》一课的活动一是了解地球的形状,教材中从一个模拟实验引入:小船模型分别从桌面、撑开的雨伞面远离观察者,对比观察到船桅杆消失来类比在海边帆船远去、桅杆消失的现象,进而推断地球是球形。而实际上,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绝非这一例就可得出。教学中若是这样实施,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难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认知地球形状的历程,导致他们对地球形状的概念构建非常牵强。

现实生活中,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比较熟悉,可以说自幼儿时期就从生活中的地球仪、地球图片等途径,对地球是球形的科学结论不存疑问。但是,他们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科学认知的艰辛过程、不断发展的过程知之甚少,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所以本课我们更关注学生对人类探知地球形状几种代表性的认识相关科学史的了解。

基于儿童视角,我们在设计时紧扣“直觉—推测—证实—确证—得出结论”这一逻辑主线,分别选取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中古人天圆地方说(直觉)、天似鸡蛋说(帆船归航、月食现象,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卫星照片(确证)四个阶段的典型事例,引领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同时,根据学生的感知特性,引领他们置身于每个时期中,体会当时人类产生那样认知的缘由,使学生体会到得出科学规律、结论的过程要经过不懈的探索。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主动经历建构地球是球形这一科学概念的完整过程。

教学时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方式,搭建有效支架

教学时我们依据学生的认知方式提供相应的支架,帮助他们建构概念。科学课上的问题支架、活动支架是支撑儿童建构概念的“脚手架”。有效的支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学生对地球宇宙部分充满了好奇,但由于人的视觉范围所限,因此对它的认识是抽象的、陌生的、不易理解的和难以感知的。了解人类得出地球形状的真知,即使选择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若只是照本宣科讲下去,肯定是枯燥无味的。如果将这些认知基于学生的认知,引领他们设身处地,搭建符合他们认知的有效支架,采用模拟实验进行观察探究、推理分析,或学生喜闻乐见的突破时空的多媒体形式帮助他们开展学习活动,这样的效果肯定非同凡响。

1.基于学生生活认知,创设问题支架,引入新知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选择从日常生活的问题入手。新课一开始,教师问学生:月球、太阳是什么形状?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以通过“看”知道月球、太阳的形状,教师再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不能直接通过看来认识,只能通过有关资料得知地球形状。教师追问:如果没有其他资料或途径,你又怎样知道?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认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程。

这样引入新课,就如师生在闲聊,没有门槛,使教学更自然、顺势,能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也能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科学就是关注生活。

2.遵循学生思维认知,搭建活动支架,学习新知

教学时,教师紧扣“直觉—推测—证实—确证—得出结论”这一逻辑思维主线,搭建引领学生学习的活动支架。

首先,引领学生观察地面和平时观察周边情况,理解古人说“天圆地方”与人们直觉中认识地球形状的感觉是一样的。

接着,通过学生现实生活中可感知、可触摸的几个实例(①远归航船的模拟实验:让小船分别在桌面、球面从远处行驶过来;②小段塑料片,分别贴在大、中、小三个球上,画出其形状,思考若球足够大,塑料片会是什么形状,若用一张纸来贴,又会怎样呢;③月食:动画演示)等,引导学生了解人们由认为地面是平坦到“天似鸡蛋,地似蛋黄”等弧面的猜想过程。

随后,学生在黑板上画圆、直线,沿它们前行,推测环球航行结局,再通过动画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环球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

最后,利用科学技术(卫星照片、航天员从太空看地球等)看到人类生活的地球全貌。

通过这样的引领,真正让学生“亲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中,形象直观地提高他们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从而对地球形状概念构建水到渠成。

3.顺应学生思维认知,巧设课后探究,拓展延伸

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构建地球相关初步概念后,兴趣未止,思维活跃,有再探究之欲。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更高的探究目标迈进。

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抛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仅仅是停留在形状上,还有地球大小、地表特征、内部结构等,人们也是如同认识地球形状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才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此时,趁学生兴趣未尽,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认知,通过课后制作手抄报、下节课汇报等形式,继续了解地球有关知识:地球大小、地表特征、内部结构等。这样的形式,促进了学生对地球其他知识的进一步探究,深化对地球的认识。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教师要兼顾知识、社会、儿童的需求,要基于儿童的视角,进行科学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形状支架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提供教学支架,突破教学难点
火眼金睛
iBed Tablet Stand平板支架
用“四步叩问法”突破共点力平衡中的支架问题
分一半
科学拔牙
心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