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从永 齐亚军 项银霞
摘 要: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立足于所学专业开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志愿服务是“助人”和“自助”的有效结合。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开展中医药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帮助颈椎腰腿痛群众及時缓解疾病困扰,传播中医药养生知识,更能够加强志愿精神的培养,促进对自我的认识,加快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帮助他人过程中提升自我,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志愿服务;新时代;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格塑造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健康的人格不仅对个体本身的认知和行为很关键,而且对于个体周身事物也会产生积极反馈作用。人的人格在少年时期就已基本形成,其后随着成长,受个人心理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断补充和变化。“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的重要时期,此后人格发展的许多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取决于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 因此,这一阶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志愿服务最初起源于西方国家慈善性服务,20世纪后期我国志愿服务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尤其是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高校志愿者。
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在志愿服务中践行 “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身勇于担当的个人责任感、救危济困的同情心,同时也是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的体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于他们健康人格塑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正确认识自我、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认真规划自我、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及时提升自我。
一、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正确认识自我
经过“千军万马独木桥”高考洗礼后,迈入中医药院校大学校门,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与热情很快就会被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对未知未来的迷茫所代替。很多大学生因为卸下高中繁重的学业,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被突然打破而不知所措,以致失去自我。要走出这一困境,第一步就是要正确认识自我。“只有对自我认识比较恰当才能进行自控,才能充分了解自身人格状况。”[2]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帮助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大学课程与初高中课程相比,少了很多,课余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利用课余时间,立足于中医专业知识,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不仅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而且也是预防学生迷失自我的一个很好举措。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也是他们自身人格不断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3-4],大学阶段大学生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关系到其今后整体发展和人格魅力,所以大学生应当把握好这一阶段,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人格。
另一方面,志愿服务活动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认识自我提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参考。大学校园,虽然在环境、设施、功能等方面比初高中丰富、齐全,但它并不等同于复杂的社会,只是一个小社会,所以学生若只是在校园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只处在单一校园环境里,大学生很难认识到自身人格方面的不足。然而,大学生组织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年龄、不同团体、不同工种的人群,他们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他社会个体的交流互动,认识到自身能力的欠缺,进而做出对世界、对自我新的安排。
将自己置身于社会人的方式,能让大学生很快弥补从高中进入大学的心理落差,摆脱迷茫、无措的心理状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同时也为规划自我奠定基础。
二、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认真规划自我
单独认识自我的优势和不足,还不能打破迷失自我的僵局。唯有在认识自我之后,对自我的规划和定位才是判断是否已经解决困境的依据。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就是要在认识到自身能力和性格的不足后,重新审视和规划自我,抛弃以往人格上的“功利”、“享乐”等思想,弥补或者重塑健康人格。
我校志愿服务团体华佗爱心社有这样一个社员,考入大学,加入社团后,从来没参加活动,宿舍同学去参加社会志愿活动,她在宿舍看韩剧,打游戏。有一天,宿舍同学说“我们今天去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看望白血病儿童,今天宿舍网络太卡了,你要不要和我们一起去看看?”。在宿舍室友的劝说下,这位女生选择了一同前往。当到医院里看到病房里的白血病儿童时,她深受震撼。白血病是一种什么疾病,医学生非常清楚,而这些儿童们没有被疾病天天打针吃药打倒,当哥哥姐姐们同他们玩游戏,说故事时,无邪的笑声一阵一阵。活动结束后,有一位儿童坚持要走出病房,送哥哥姐姐去坐电梯,作为医学生,非常清楚电梯外公共空间空气不好,白血病儿童尽量减少到这种地方停留。在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刻,很多同学都哭了,这位女生也不例外。从此以后,她很少一人在宿舍看电视打游戏,而是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为了能和白血病孩子们玩得更和谐,她把一头长发剪掉,换成了光头造型,平时带帽子,到医院和白血病儿童玩时,就拿掉帽子。她从一开始不屑参加志愿活动,到后期主动参加,并想着如何才可以更好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校志愿服务团体华佗爱心社还有一个品牌活动,就是“爱心围脖”,每年10月份,大学生自己购买毛线、针,自己织围巾,给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邮寄过去。一开始,提到手织围巾,很多90后的同学们反映很少见到,不会,但当听完学长学姐分享手织围巾经历和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收到围巾的喜悦状态后,很多同学决定尝试,其中还有很多男生。有些男生为了拓展活动效果,从网上看视频学会手织围巾,然后每天中午在食堂门口搭台,现场演示手织围巾,献爱心。往返于食堂的同学一开始很好奇,停留于台前拍视频,但当拍完视频,了解活动目的后,也积极报名参与到活动中,这就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力量,让从一开始的好奇,到后期主动了解和参与。
青年志愿者服务春运“暖冬行动”是合肥一项品牌志愿活动,2013年春运时,我校一名志愿者在车站碰见一位阿姨手牵着一个4岁多的小女孩。阿姨突然晕倒,经过测脉搏、听诊等常规检查后,考慮低血糖引起,于是志愿者给她喂了一个糖果,喝了点水。阿姨面色明显好转,很快苏醒过来。但小女孩一句“谢谢哥哥,我长大以后也要当志愿者。”让志愿者听后非常震惊和感动,感觉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任何一件小事情可能意味着一种公益理念的传承。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逐渐形成对志愿服务的价值判断,进而转化为志愿服务价值观。志愿服务价值观“是服务主体对于自身参与活动的评价和看法,是志愿行为方式和交往准则的观念化”[5-6]。这种观念化的价值观的建立,培育了大学生的个性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荣誉意识,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人格魅力得以提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而志愿服务这一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对于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认真规划自我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三、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及时提升自我
在我国,志愿服务是一种“志愿者出于自愿意志,秉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与财富等贡献社会的宗旨,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社会活动[7-8],这是对志愿服务的一种肯定和赞扬,同时也是对志愿者的严格要求——参与志愿服务首先要提升自身在思想认识、知识、技能、体能等各个方面的水平。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和想象力可以得到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可以得以提高。同时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为参与者人格升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志愿服务精神的氛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服务主体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用一段论述青年工作,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重要的群体,在大学里,除了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健康人格的塑造亦尤为关键。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期新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青年大学生修身成才的重要手段。青年大学生通过组织参与志愿服务,了解了国情,塑造了人格,有效地提高了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青年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也会得到有效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医药是我们的国宝,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为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造福各国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经常运用中医药理论观点阐述治国理政方针,他对中医药理论和文化精髓的深刻把握,对中医药科学性的高度肯定,对中医药未来贡献的期望和预见,充分体现了对中医药工作的高度关心和重视。
因此中医药院校应积极思考和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推进学校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通过“中医中药基层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接受中医药志愿服务中,也进一步了解中医、认识中医、相信中医、热爱中医,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为大众健康服务;同时进一步增强中医学生的神圣使命感,坚定中医信念、弘扬中医精神,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曹中秋,张晨阳,王婕.大学生人格障碍成因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37(7):93-98.
[2]陈静.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对策和途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21(1):94-96.
[3]朱红艳.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培育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 (10):113-116.
[4]刘川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20-23.
[5]伍廉松.论高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及其促进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85-86.
[6]王贵葵,马超升.高校社团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研究[J].新西部,2017,(31):132-133.
[7]黄巧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当代青年研究,2012(3):50.
[8]谭建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J].社会治理,2018,(7):24-36.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微时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K18018);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医药大学生革命精神传承研究”(课题编号2019RWYB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