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琨 王钰 裴秀 孙晓东
[摘 要]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通过资料研究,结合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实践,分析高职化工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方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70-02
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类化工专业学生在学习全部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之后进行的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工类知识和操作技能去分析、研究、解决生产中问题的重要教学形式,通过此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新思维和视野拓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和检阅,是实现化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环节[1]。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模式下对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顺利实现从学生到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同时,这种应用型的毕业设计对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2][3]。
一、高职化工类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不切实际
为了学生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在化工岗位上提升工作能力,解决实际生产问题,高职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必须与所学专业及化工类工作岗位息息相关。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在第五学期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实习、就业岗位与自己的论文选题毫不相干,一部分学生的选题表现为内容凌乱、观点陈旧,把几年前的“冷饭”反复翻炒;一部分学生的选题则是因为对化工概念不清晰、不研究造成的似是而非的理论内容陈述,可想而知,这样的选题结果就是从网络上面收集一些相关专业资料,拼凑一篇文章向教师交差,没有深入的研究理論,没有脚踏实地的企业实践,更别谈什么思考分析研究了[4]。
(二)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缺乏积极性
指导老师布置题目或给出范围,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写作或设计作品,然后上交完成答辩,这是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这种对普通本科高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完全套用的方式,是对高职类人才培养本质特点的忽视,显而易见,学生会对这种枯燥式的模式丧失积极性,而没有积极性怎么会去认真对待呢?形式化的毕业设计(论文),走过场的毕业设计(论文)自然大行其道,甚至有些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格式都不做要求,学生自然应付了事,连基本的文本编辑都不知不练。长此以往,毕业设计(论文)丧失了培训学生应用综合能力、检验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意义,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是无从说起。[4][5]
(三)实训实验资源不足
众所周知,化工是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毕业设计(论文)除理论知识储备、文献检索和资料准备外,仍然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探索,而目前学生人数太多,实验室资源不足,致使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无法保障正常教学是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的困难。即使学生想做科研,开展实验研究,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实验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药品储备受限,安全问题等。导致实验预期大打折扣。当然,相对于本科生,高职类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学习时间短,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专业知识,如果强加于他们去完成一定学术要求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确有些强人所难。[1][4]
鉴于此,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运行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工作。本课题的提出就是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以毕业设计(论文)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以“做中学,学中做”模式开展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
(一)实践性改革思路
当下的高职毕业环节已经非常不适应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模式。我们需要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以学生实习就业所需要的技能为导向,从毕业实践环节的制度设计到教学理念升级改变,因材施教,紧紧围绕高职类毕业生的特点来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在专业范围内设置开放性的主题,直接和学生的顶岗实习相对接并且和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保持一致,把实践性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出来。
(二)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新模式
基于对化工系学生的调研,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要淡化学术性,突出强调实际应用性,所以摒弃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转化为“化工模型制作”的形式,大胆改革选题方向和考核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虽然,高职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但是大量丰富的实践经历又是他们的优势,因此可以为学生设计实践性和动手能力较强的方案。而化工模型制作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工基础知识,在能力范围之内选择一个特定的工艺工段,利用简单的PVC材料将其做成模型。同时附上文字说明,其内容包含单个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完整的工艺操作流程。这就是“做中学,学中做”模式下的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内,自主选择符合自己专业特色,可以体现自身能力的化工工段进行模型制作。采用分组合作方式,组内一个人承担不同的任务,比如工艺图纸绘制、设备制造、工艺安装、工段说明书撰写等,最终考核验收时根据每个人承担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评判。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三)优势和好处
1.选题平台多元化,选题内容实际化
“贴近实际、学以致用”是“做中学,学中做”这种新模式的出发点,基于化工行业需要、不同岗位需求开展毕业设计的训练,同时,选题以化工生产实际为背景,将毕业设计(论文)与学生在校学习、顶岗实习、岗位工作结合起来。根据在校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选题;立足于顶岗企业的实际,进行选题;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选题;根据专业课外实践项目的需要选题;等等,架构起高职化工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平台。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目前有石油化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化工设备维修技术、工业分析技术、药品生产技术等四个专业,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生个体知识的储备、实习企业生产工艺的特点以及现实发生的生产案例进行选题,这样既有专业针对性,又具备工作实用性。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实践为导向的“做中学,学中做”新模式,从毕业实践环节的制度设计到教学理念升级改变,紧紧围绕高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彻底摒弃了以往毕业设计(论文)文山文海式的写作,大力推行“把学的知识做出来”这一核心举措,让高职化工类的学生放下自己不擅长的理论研究、计算推演,拿起工具、图纸,进行实践性强、趣味性足、难度系数适当的设计类活动。在不违背化工生产实际的原则下,从模型材料的选取到工艺过程的改良,都可以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3.擺脱实验室局限,探索灵活性实施方式
化工行业规模大、风险高、工艺复杂的特殊性以及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有限的教学资源难以支撑学生完成高标准的毕业设计(论文),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新模式,学生可以依靠工艺图纸、简单的手工工具、较小的占地面积完成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不浪费有限的实验室资源;不与正常的教学活动冲突;制作过程安全、环保,甚至做到了废品回收再利用。
总之,大学所学知识需要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来凝练、运用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协作意识也需要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来体现。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线,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推行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新方案,力求达到拓宽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今后,我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该方案,为高等教育改革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姜丕杰,陈晓英,冮明颖,等.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3(5):57-58,63.
[2]景介辉,徐秀梅,谢丽萍,等.化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化工,2016,33(3):57-59.
[3]周青军,魏通,刘文泼,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毕业设计(论文)一体化可行性研究及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29-35.
[4]张成霞,吴红,张衡锋.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践研究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3(12):38-39.
[5]靳治良,朱桂华,杨晋,等.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3,30(5):68-70,85.
编辑 张 俐
作者简介:田琨(1989—),男,甘肃酒泉人,本科,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