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精准资助是新时期高职院校落实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理念。从目前高职院校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方面的实际情况而言,尽管整体工作水平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贫困学生认定简单、资助方式普遍单一、资助范围受制局限、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恶性结合未重视等诸多问题。基于创新创业视角,全面探析精准资助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可行性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困难学生;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54-02
参考《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相关数据,我国仅在2018年便有1.35亿人次的学生,得到各类资助超2000亿元,这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在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上的高度重视和落实到位。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精准扶贫当前阶段下的学生资助工作,不能故步自封,要继续健全各项资助制度,全面提升精准资助水平。体量大、质效低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最明显的缺点,实施精准资助是改变这一缺点的必然选择。
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学校优势资源资助,如何把控资助方向、实现精准化资助,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施学生资助工作当中经常面临的难题。当然,高职院校贫困学生选择创新型创业,学校首先应当结合学生家庭情况、个人能力、创业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创业指导与发展规划,然后才给予精准化资助方式、资助金额、资助技术等,这样既规避学生的盲目创业,也起到为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一)资助体系逐步健全
国务院于2007年就已经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十二年时间转瞬即逝,我国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基本框架早已搭建完毕,随着社会的进步、扶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资助体系也在不断健全中,其主要表现在资助制度的完善、工作流程的细化、工作人员的培训、资助模式的创新、监管部门的独立、资助学生的管理等多个方面。但是,国内依然没有统一的高职院校资助体系标准,这是因为不同学校之间在资助能力、资助水平、资助效率上存在差别,无法按照统一标准模式来遵照执行。
(二)资助总量合理增长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全面落实,国内高职院校在资助贫困学生方面所获得的可支配资源总量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这是国家整体强盛、教育事业兴旺、资助体系健全所决定的。但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贫困人口的不断减少,高职院校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数量必然会逐步呈现减少趋势,随之而来的矛盾的转移:从资助总量与资助学生数量之间的需求矛盾,转变为全面资助与个体优秀资助之间的资源合理分配矛盾。
(三)资助学生基本属实
高职院校从生源情况上,表现出学生中有很多来自经济情况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地区经济的落后,导致教育水平的滞后,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需要学校进行资助的学生比较多。由于学校获得审批划拨的资助资源有限,如何选择合适的受助学生,是高职院校资助学生工作上的问题之一。仅以曾受过资助的学生情况来看,大多数被资助学生的基本情况属实,符合学校进行资助的要求。
(四)创新创业与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日益紧密
所谓创新创业,是指通过产品内容的创新、服务技术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等各式各样创新型的创业方式。学生属于年轻群体,对新鲜事物与创新内容接受程度高,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需求的丰富多样化,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广泛性得以普遍提升。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希望得到学校的创业指导、资源资助,通过学校的精准资助来启动并发展创新创业,所以在今后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中,与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加频繁。
二、高职院校学生资助普遍性问题总结
(一)认定程序简单、不精准
贫困生的精准认定,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落实的首要步骤,但往往这第一步就走得不好,过于简单化的认定方法,导致出现错误性的认定、违规性的认定。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是遵照:本人书面申请(部分学校要求需居住地有关部门开具贫困证明)—班级内部举手表决—上报名单由学院审核—最终由学校领导核定批准。这样的认定程序,缺乏事实依据,比较随意,无法完全保证所认定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的真实性。例如,在这一过程中,非贫困情况但缺钱用的学生,会编造身世凄惨的故事来申请资助;地方部门工作繁忙,没有经过上门调查便轻易在贫困证明上盖章确认;学院审核人员见到申请就通过,到贫困生所在班级走访暗查都懒得去,甚至出于个人关系等对假贫困生进行包庇,默认同意申请;学校领导无法获得贫困生真实生活情况,按流程确认批准。
(二)资助方式单一、不灵活
经济资助是当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最主要方式,而国家财政下拨的学生资助资金是有限的,所以这样单一的资助方式,能解贫困学生学习或生活的燃眉之急,却不是最好的治根办法。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决定自身规模比较小,政府拨给的资助资金就不多,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占比又较大,所以会导致部分贫困学生无法享受到资金资助。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不仅在经济上负担压力,同时在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学习成绩、职业规划等方面都需要得到帮扶,单纯的以资金补助的方式来资助贫困学生,不一定会使贫困生奋发图强,反而有的会拿着资助的钱做其他事情,适得其反。
(三)工作管理落后、不专业
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具体办理人,往往是辅导员或后勤办公人员进行兼任,并没有明确具体负责人,更谈不上业务专业化、工作细致化的资助工作管理团队。没有独立的学生资助办公室,没有明细合理的资助管理工作流程,没有学习精准资助的工作理念,没有现代化的电子办公设备,甚至没有资助文件管理人员、资助情况调查人员、资助落实监管人员等,只会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管理不够专业。
(四)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恶性结合未重视
物质上的贫困,往往会导致贫困学生的内心更加敏感、脆弱,尤其是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甚至出现了精神贫困的问题,而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的恶性结合却并没有受到学校资助管理工作的重视。精神贫困,导致高职院校受资助的学生,没有上进心和感恩思想,反而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觉得贫困学生得到国家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不用努力也可以拿钱花。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物质资助的层面上,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精神贫困。
三、创新创业视角下高职院校精准实施学生资助工作可行性策略
(一)打造创新创业特色教育
根据学校资源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激励与知识培训,改变贫困学生对自身贫困情况的个人主观认识与消极情绪,培养贫困学生的个人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激情。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在日常教学培训过程中,对贫困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创业指导,使其积累创业知识,了解符合其创业发展方向的最新政策,然后在创新创业的实际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与创业价值。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多开展与之相关的教学课程,精准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资助,让贫困学生从被动接受资助转变为主动发挥自我能动性。
(二)丰富创新创业资助形式
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的创新创业资助,应当在落实政府资助政策与资金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资助形式。结合受助学生的所学专业内容,以校方名义,与本地企业开展合作,组织举办工作对口企业招聘会、社会实践活动周、文化汇演、志愿服务等,调动受助学生的积极性,促使贫困学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定期举行政府资助政策的宣讲活动,企业向需要受助的贫困学生提供政策上的定向指导,实现校、企、生三方互动;引入社会公益组织,为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进行定位资助,形成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创新思路的形成与丰富,组织创业演讲活动,让受助学生感受创业激情,同时反思和纠正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三)搭建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平台
贫困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后,以个人实力去创业是极为困难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贫困学生在正式进行创新创业前,得到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更加从容应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风险。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实现精准资助的有力体现,不仅培养了贫困学生精准应对创业难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贫困学生精准把握创新创业机会的实战能力。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创建了创新创业类实践平台,这一平台,得到了许多贫困学生的青睐与认可,帮助他们积累了比别人更多的创业经验,让他们勇敢地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精准合作,为贫困学生实现进入创新创业更大舞台的帮扶,有助于校、企、生三方共赢。当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在学校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后,会开始在校内孵化自己的创业项目,而成功的创新创业项目必然会受到学校资源的限制,最终面临向校外发展的问题,此时就需要学校根据贫困学生创业类型与发展方向,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校外企业进行更加深入的创业项目合作,使创业项目有更大更好的孵化平台。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必然会增强贫困学生的创业信心,继续努力发展其创业项目,并收获应得的回报。
(五)一对一精准指导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需要学校资助进行一对一精准指导,具有个人特色。以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奖得主闫某某同学为例,其在大二时通过学校的创新创业平台,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并在大三时创办公司,从商业运营模式、营销方式、管理团队、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得到学校老师一对一的精准指导,使其创业公司良好运行,稳步发展,成为众多贫困学生创新创业成功中的经典案例。一对一精准指导,需要结合贫困学生的个人能力、创业理念、创新思路、学校资源等,科学制订创业方向,充分发挥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在实际工作情况中,仍然存在认定程序简单、资助方式单一、工作管理落后、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恶性结合未重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予以进步。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比重增加,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学校优势专业,打造创新创业特色教育,丰富创新创业资助形式,搭建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平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一对一精准指导,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确保贫困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的发展越行越远,成功脱贫致富奔小康。
参考文献:
[1]王娟.基于创新创业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优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3):76-79.
[2]缪小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精细化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5):28-29.
[3]陈孝友,卜春艳.精准扶贫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職业学院学报,2019(3):14-17.
编辑 王海文
作者简介:夏立治(1980—),男,江苏苏州人,助理研究员,就职于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