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信息化建设团队是实现数字化和智慧化校园的根本保障,而高校的管理机制,使得团队建设陷入瓶颈。如何排除障碍、走出困境,是每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者和管理者面临的问题。从相关政策和信息化建设团队的特征出发,结合工作实践,对信息化团队建设做总结性分析和探讨。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信息化团队建设;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40-02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团队的作用
(一)承担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设计和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信息化建设者利用所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按照主管部门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做好具体的规划方案,共领导班子决策。在信息化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技术人员做好监督,保证系统和工程的优质高效。
(二)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历校园业务系统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大数据技术的融入,迈向了智慧校园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信息化建设者对技术方面的把控,系统质量的监督;需要对现有设备与新设备的无缝对接,现有系统与新系统的优化、迭代;也需要对信息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等。
(三)教学管理工作实现数字化的纽带和桥梁
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信息化建设者需要对具体的教学管理需求,做好充分的调研,对教学及管理人员做好全面的沟通,对信息设备的使用周期、技术参数做详细了解,才能做到物尽其用。在系统建设方面,需要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一起梳理业务流程,将传统业务描述转换为信息化专业术语表达,使采购或者研发的系统能够充分满足工作需要,使信息系统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在系统应用过程中,需要对使用者进行培训和疑难问题解答,并维护好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行。
二、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信息化工作在思想意识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民办高校性质决定了其首要任务是解决学校生存问题的招生工作,因此信息化工作相对淡化、滞后,常常作为次要工作开展。有的院校甚至除了要求保证基本的信息设备正常运行以外,其余工作由信息化部门自由开展。
(二)资金投入方面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持续投入的过程,资金投入是民办高校的短板,难以在并不宽裕的学院运营经费中抽出相应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中来。多数院校只能保证基本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的投入很少,甚至为零。
三、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团队的特征
(一)筹建时间相对较晚,是一支年轻的队伍
受到办学资金、办学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队伍组建较晚,成员较少;是鉴于上级部门的要求和学校工作所必须的情况下,组建起来的一支“年轻”队伍。
(二)信息技术力量薄弱
民办高校教职工待遇相对较低,办公环境相对较差,因此,难以招聘到高学历、高技能的信息技术人才。部分技术人员是相关专业的实训老师转岗、兼职,缺乏实践经验,处理故障不够高效。团队整体技术力量薄弱。
(三)技术人员编制不足,流动性较大
民办高校重视办学成本核算,因此在人员编制方面极为精简。甚至技术人员需要身兼几个岗位的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相对较低的待遇等因素,也导致工作人员频繁转岗,甚至离职。
(四)绩效考核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绩效考评标准方面,完全采用普通行政岗位的标准,忽略了信息技术及信息管理的复杂性,忽略了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实际工作中,在软硬件系统出现故障时,要求技术服务人员随叫随到,而考核中又忽略了技术服务岗位的应急性工作时间。
培训深造方面,缺少信息技术人员的提升机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不能及时提升信息技术人员的技能,既导致信息化工作的滞后,也违背了信息化建设需要技术的先进性规律。
四、对策
(一)学习文件精神,结合当下时局,提高思想認识
随时关注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及时与分管领导汇报并提出解决方案。不断强化领导决策层重视信息化工作。
不断关注信息技术发展新动态,了解同行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新成果。向同类高校学习交流信息化建设经验。提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建设方案,为学校分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二)调研具体业务,切入信息技术
进入21世纪,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硬件的维护服务比较完善。信息系统、信息平台、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智慧校园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积极调研学校各项具体业务工作,分析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让信息系统融入高校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中去。在缺少经费和技术力量的情况下,可以引进开放系统,先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深领导和教职工对信息技术的体验认知。技术力量成熟后,自主设计、定制开发学校业务系统。让教职工深切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便捷、高效,提高教职工对信息化队伍的认可和肯定。
(三)淡化学历、重视技能,引进人才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因此,在招聘工作上,重视实践技能,淡化学历,是民办高校信息引进技术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提升团队存在感、知名度
由于信息部门不受重视,部门成员往往不被其他教职工认识,这也使工作人员缺乏存在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积极性。通过新员工信息设备、信息系统操作技能培训,以专业的实践经验,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教职工的信息技术专题讲座、培训等活动,凸显信息部门及信息团队的知名度和重要性。
(五)多渠道、多机制,储备后续力量
在开展对外招聘、校内转岗等途径吸收人才的同时,推荐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优秀学生参与到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从简单硬件设备安装调试等基础性工作做起,锻炼实践技能。传授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中遴选信息技术人才。
通过勤工俭学机制,以“学徒制”的方式,把一些基础性的维护工作交给学生做,既分担工作量,也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对有兴趣向信息技术方向从业的学生提供学习锻炼的平台,为优秀的学生提供留校机会,为信息化建设团队提供人才储备。
五、案例分析
(一)院校介绍
案例对象为苏州某民办高校。该校由最初数百人,发展到近万人的办学规模。信息化工作,最初以教学、办公电脑等信息设备基本维修和日常办公软件安装维护为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项业务信息系统的普遍应用,信息化工作覆盖网络、电视、电话、安防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工作,以及学校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随着团队技术力量的提升,还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多个项目信息系统,被行业领域评委先进单位,提升了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二)信息化队伍建设实践
1.完成日常工作,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日常需要
建校之初,办学规模小,学校成立了信息中心,部门工作人员2名(均兼任辅导员工作),承担教学机房、多媒体教学设备、办公设备的维护工作,网站建设等的任务,负责教学机房和网络机房的管理工作。
2.充实骨干核心力量,稳定队伍
骨干核心力量,是稳定团队和持续发展的保证。一方面培养优秀的学生,争取留校的机会,补充信息化队伍;另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或者争取信息技术能力较强、协调能力强的老师转岗,多种形式充实信息化队伍。
鼓励成员积极参与到信息化项目中去,积累项目经验。为成员提供学历提升机会,提供职称评定的途径。让团队成员在技能、职称等方面有所收获,为个人待遇的提高创造条件。
3.倡导学习培训,鼓励探索研究,增强服务内涵和外延
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方面,大型系统采购专业厂商的成熟产品。要求主要成员全程参与到系统的软硬件部署和实施过程中。中小型的业务系统,在硬件建设队伍成熟后,鼓励有兴趣、有基础的团队职工从开发小型系统开始,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入手,逐步积累设计开发经验,锻炼一只具备一定研发能力的队伍。通过几年的努力,自主开发从教工档案管理系统到人事管理、教工考评、后勤采供、学工管理等一系列应用系统,获得了教职工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与经验总结
在绩效考核方面仍然大众化,采用与普通行政人员相同的考核机制,没有形成符合信息技术职业特点考核标准。在职称、学历都得到相对提高,技术相对熟练后,待遇和晋升空间与其他部门相比较明显滞后,团队逐渐陷入“职业倦怠”期。
六、结语
信息化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建成一支“既熟悉学校应用场景需求、管理特色,又精通多领域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保持队伍的凝聚力和技术的先进性,维系团队持续发展,不仅需要从思想意识、政策制度上重视,也需要规范化、科学化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形成和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旭.浅谈企业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J].商业现代化,2014(9):93.
[2]陳洁,李雪峰,刘欢,等.学校信息化队伍建设现状与配套政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2):67-71.
[3]张颖,傅明,陈志坚,等.地方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3):22-24.
[4]王静.职业院校信息化队伍建设有效策略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6):226.
[5]余勇.浅谈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J].管理观察,2013(527):60-61.
[6]施建林,张礼芳.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5):80-81.
编辑 王海文
作者简介:石磊(1972—),男,汉族,四川德阳人,工程师,研究方向:网络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研发、校园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