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兰
[摘 要] 简单分析分段式教学模式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优势,研究当前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应创新优化策略展开探讨,为幼儿舞蹈教学水平提升起到些许帮助。
[关 键 词] 幼儿舞蹈;分段式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24-02
傳统幼儿舞蹈教学模式往往都是通过引导幼儿进行重复练习的方式记住舞蹈动作,既没有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潜能,又没有对幼儿人格发展进行个性化引导。这导致舞蹈教学过于功利化、机械化以及被动化,与当前提倡的主动式、激发式、引导式幼儿教育理念大相径庭,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一、分段式教学模式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长期以来,幼儿舞蹈教学基本上都是采取统一教学的方式,主要包括早晨律动操、晨间音乐游戏、集体舞以及演出排练等。这些传统幼儿舞蹈教学模式实际教学效果较差,对幼儿成长的引导作用也较为有限,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探索更加高效的先进教学模式,而分段式教学模式正是其中具有巨大实践价值的模式。分段式教学模式根据幼儿身心特征,按照幼儿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舞蹈学习能力等因素,对幼儿进行合理分段,强调激发幼儿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学习,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当前幼儿舞蹈分段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分段式教学模式内涵认知不够全面与深刻
实际上,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在进行幼儿舞蹈分段式教学时不但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还需要对教学目标、方式、要求、评价等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构建起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分段式教学体系,从而更好地开展分段式教学。但是部分教师在应用分段式教学模式时并没有深刻认知和理解该模式,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按照年龄段对幼儿进行分层,然后面向不同年龄段幼儿教学不同舞蹈内容即可,这就导致分段式教学的实际教学难以达到预期。
(二)教师对幼儿分段情况的把握存在缺陷
部分教师对分段式教学的认知较浅,在进行分段时也存在一定缺陷。教师只是按照年龄特点对幼儿进行了分段,主要是直接按照幼儿园的大班、中班和小班进行分段。不可否认,按年龄分段是最基础和有效的方式,但仅仅依靠年龄分段则显得过于粗糙,并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准确分段,同年龄段幼儿的群体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如性别、身体协调性等,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段。
(三)针对性、个性化教学没有落实
针对幼儿实际情况进行舞蹈教学,关注幼儿个性化成长是分段式教学的一大优势,但是部分教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引用该教学模式时,却没有针对幼儿个性进行针对化教育,依旧是采取统一教学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分段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失去了意义,同样难以有效引导幼儿个性化、全面发展。
三、创新幼儿舞蹈分段式教学模式应用的策略
(一)小班幼儿舞蹈教学
分段式教学模式的基础在于按照年龄进行分段,即针对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进行分段教学。在小班、中班、大班基础上,教师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致分段,不过同样需要统一不同年龄段教学规划,为分段式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基础指导与规范。其中小班幼儿身体协调性较差,记忆能力与模仿能力都较弱,同时无法完成高难度舞蹈动作,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当尽量选择一些简单自然的动作,而且应当以律动操及音乐游戏等对舞蹈动作要求较低的活动形式为主,以歌舞表演等较为正规的舞蹈教学形式为辅。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幼儿好奇心与兴趣,让幼儿充分感受律动所带来的乐趣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舞蹈节奏、提高身体协调性。而且除了一些简单的小碎步、蹦跳步、拍手等动作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幼儿模仿具有自然或生活元素的动作,进一步激发幼儿兴趣,增强舞蹈教学趣味性。例如教师带领幼儿观看视频,观察不同动物的走路形态,然后让幼儿自行模仿这些动物走路的姿态,比一比谁模仿得最像。在幼儿自由模仿结束之后,教师再根据幼儿模仿情况,以模仿得最像的幼儿的动作或者以提前准备好的动作进行教学,让幼儿在模仿小鸭走、小兔跳、小豹跑、小鸟飞的过程中协调动作并保持平稳,强化幼儿身体协调能力。在幼儿熟悉掌握这些小动物的走路动作后,教师再创设动物妈妈带宝宝出游的故事情境,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更多乐趣并进一步练习简单动作。
(二)中班幼儿舞蹈教学
中班幼儿正处于生长的重要阶段,同时中班教育也是幼儿教育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中班幼儿较小班幼儿的身体素质更加良好,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能够跟随教师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舞蹈动作,并能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简单的歌舞表演。而且中班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更强,更容易找准音乐节奏,并能随着音乐进行舞蹈表达甚至创作。因此,在中班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巩固舞蹈基本动作为基础,以引导幼儿想象创编和实践舞蹈为核心,引导幼儿自主参与到舞蹈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与创作。首先,教师需要加强对舞蹈基本动作的教学,同时规范舞蹈动作速度、力度、幅度及连贯性,通过讲解与演示的方式引导幼儿练习基本动作,并检查幼儿动作是否达到规范,若幼儿动作没有达到规范则需要反复练习。例如在引导幼儿学习后踢步时,教师对后踢步的动作速度、力度及幅度提出了要求,并通过演示让幼儿将踏步与后踢步组合起来形成连贯的动作,配合音乐让幼儿进行练习。幼儿跟随音乐节奏与教师的演示,不断进行基本动作练习,逐渐掌握了基本动作并强化了自身身体平衡性与协调性。在幼儿熟练掌握基本动作后,教师再利用幼儿熟悉且喜欢的音乐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歌舞表演。教师先让幼儿听音乐,并让幼儿跟随音乐自由律动,教师认真观察并记下一些符合歌曲特征的动作,如与小星星交朋友、打招呼、握手等。教师将这些动作编排到歌舞表演中,让幼儿成为歌舞的创作者,大幅增强了幼儿进行歌舞表演排练的积极性。
(三)大班幼儿舞蹈教学
大班幼儿通常已经有了一定的舞蹈基础,同时身体协调性、灵活性等有所提升,对音乐的感知与把握程度也有所上升,此时的他们往往能够完成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及歌舞表演,同时他们在跳舞的过程中有了对美的追求,并且表达、探索、创作欲望更加强烈。教师在对大班幼儿进行舞蹈教学时应采取以讲解示范为基础,以启发激励为重点的方式,启发幼儿表达与创作,激励幼儿完成歌舞排练及表演。例如在带领幼儿听歌曲《两只老虎》过后,教师将幼儿分为多个小组,让他们一边听音乐一边讨论舞蹈动作,创造简单的舞蹈,并在多次练习后依次表演。在幼儿完成舞蹈表演后,教师以不同理由和方式对所有幼儿进行表扬和激励,增强他们的舞蹈自信,同时指导他们更好地编排和表演。
(四)积极推动个性化教学发展
同一年龄段的不同幼儿个体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心理特征、舞蹈基础、想象力等都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进行分段式教学时不但要对不同年龄段幼儿采取不同教学策略,还需要针对幼儿个体进行个性化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主动性,促使幼儿全面、个性化成长。例如在大班幼儿教学中,教师发现部分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较弱,节奏感不强,那么教师一边引导其他幼儿进行歌舞表演创作和练習,一边利用律动感较强的音乐引导这些音乐感知能力稍弱的学生感受音乐节奏。待他们掌握音乐节奏后,教师再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自由创作和表演相应的舞蹈。
四、结语
分段式教学模式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显著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幼儿舞蹈水平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分段式教学优势,教师应当根据小班、中班及大班的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同时重视幼儿个性化成长,让幼儿能在感受舞蹈乐趣的同时掌握舞蹈动作、强化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徐.幼儿舞蹈分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6):77-79.
[2]华措.浅议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创新性与规范化[J].文学教育(中),2014(6):102.
[3]李韵葳.幼儿舞蹈活动教学困境与创新策略探究[J].艺术评鉴,2016(11):165-166.
[4]葛晓妮.学前幼儿舞蹈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7):115-119.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