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轩艺
有些时候,幽默其实也自然的发生在某些突发情况,比如现场遇到突发情况该怎样巧妙处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尽最大努力把控好场面,做的周全,能够把出现的小插曲转化为节目进程中的一个小情趣,虽然很难,但把握其中的规律还是可以掌握的。
“幽默”这一板块,开始听到这两个字眼说实话还是有些头痛的,因为可能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并不是很幽默的人,内心缺少了有趣的灵魂,更别说用有声语言去表达幽默了。这就产生了表达幽默的恐惧,以及无从下手,所以在正式进入幽默的学习中,可以先了解一下幽默的一些发展历程,在其他国家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增进我们对幽默的认知,比如说,在西方,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幽默就会以讽刺语言和喜剧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再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一些笑剧和幽默作品,像《堂吉诃德》《巨人传》《十日谈》等,都以幽默讽刺的方式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现实,给人以强烈的反省,到后来,报纸的兴起催生出了幽默杂志,趁着大众传播这一契机将幽默渗入到政治、医学、教育和心理等各个领域,而后也催生出了黑色幽默的成型。
幽默在中国同样也有很大的发展,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优孟谏楚王,楚王特别爱惜马,以至于马被他喂的过胖而死后还要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极其铺张浪费,优孟听闻赶去楚王那里哭诉,说楚王安葬马的方式太过草率,应该用玉石做棺,用最好的木头做椁,让各国的使节都来送葬,还有给予马最高的封号,优孟用这种反讽的方式让楚王认知到了自己的过错,而且十分严重,从此便改掉了这一陋习。在魏晋时期,世说新语也用幽默的方式传达了一些观点、看法和理念,在明清时期,笑话集类的作品数量已经是其他各朝笑话集的总合,小说中的喜剧人物也是各式各样、有血有肉,还催生出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相声。而之后,中国近现代的幽默逐渐开始与西方的幽默传统合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建构“有形的不和谐”也有一个公式可以套用,那就是格雷迪恩的笑话工序:
在讲故事一前先稍稍做一些铺垫,然后提出一个假设一,接着给一个转换点,转到故事二的呈现,再提出假设二,两者之间转换的反差可以得到一个笑点,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假设二的后面提出一个与之对立的否定观点,从而引出另一个话题,列出关联的清单,然后再去重新为此做铺垫,这就是格雷迪恩的笑话工序。在此过程中,我们只需要交代必要的事实,要明白冗余累赘会影响我们推进笑话的进程。
幽默的表达也可以分为两个大部分,和五个步骤。第一部分就是爆点(好笑)的部分,这个部分我们需要讲出出乎意料和意料之外的点,第二部分是铺垫(严肃),这部分包括三个点,话题、态度和前提,在讲幽默前要明确自己要围绕哪个主题展开,讲这个点的前提是什么?你的态度是什么样的,认可?否定?开心?还是恐惧,这一部分要严肃认真,要与你要表达的笑点呈现一个明显的反差。而你要讲的主题素材来源其实包括很多方面,可以以你的自身经历为素材,任何你在某件事中所体会到的情感,你在某一时刻天马行空的幻想,或者是你一直以来的理想,都可以作为幽默表达的素材,这是以你自身为出发点,也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商业状况、民生新闻、人文思想或其他的书本和影视剧的二度创作为支点,进行创作。
幽默的创作准备工作:随时随地看到一些有趣的素材就可以记录下来,也要保持看新闻、综艺脱口秀、喜剧的习惯,也可以通过刷抖音看到别人的故事去联想自己的经历,激发灵感,其实很多微博抖音评论都很有特点、很搞笑,也可以作为素材去积累。在这其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停的转换视角来达到我们的传播目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适应你的表达需求,通过转换视角来表达人物的多重性格。
创作公式可以是这样的: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在脑海里想到一个话题的时候,可以迅速生成多个观点或者是解决问题方式的能力,同时也要设想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最好转换思维可以想出大部分人都想不到的观点的能力,最后,我们不能只是空想,也要付诸实践,去验证我们的设想的点是否合理,是否会引起大家的共鸣。
掌握了这些之后,就可以开始尝试创作幽默路径:比如可以讲一些自己的自身经历,从小时候的被人整蛊,到长大后习得的整蛊别人,介绍了被整蛊同学的由来,以及整蛊他的一些具体情节。還可以以当下的时事热点作为素材展开。这需要我们在创作中对创作流程和思路要十分清晰清晰,注重一个点和另一个点之间的衔接的流畅,有些人可能在选材的过程中,选取的素材太过于想哗众取宠、博大家的眼球让大家开怀大笑,忽略了其实有些不太雅观的内容不太登得上台面,一两次大家听得出其中的笑点,时间一长就会觉得有些低俗,不堪入目,这是目前在讲幽默阶段需要改变的一个认知问题,尽量能够把外在的笑点转化为内涵。
弗洛伊德理论曾说道,幽默可以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而幽默的意义也在于用看似荒谬可笑的语言去逗笑受众,实则背后的意义会让人回味无穷,而对于幽默的学习,要时刻在头脑中有理论的知识框架,并付诸实践行动,体会并感知有声语言的表达魅力!
[1]郑南生,袁琰.浅析词汇手段在幽默言语中的运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