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禅学思想浅谈

2020-09-02 06:24焦亚楠
时代人物 2020年9期
关键词:达摩佛法禅宗

焦亚楠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中,只有“禅”却没有“禅宗”这一概念,也就是说禅宗这一理论学说,完全是从中国开始流行的。禅宗是如何形成的,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争议,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后来经考证发现其存在许多虚构的成分,不过有一点肯定的是禅宗的形成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禅”的意思为“静虑”,是一种修为方式,它渊源于“瑜伽”一词,瑜伽主张静坐调心,通过向内修行而超越意念。释迦摩尼在在菩提树下所悟出的“四圣谛”,“三法印”等也都归结于禅定。自南北朝时期,中国流行着三种禅法,一种是小乘禅法,另一种是融入大乘的小乘禅法。还有一种是证悟如来藏的如来禅。

慧能以前禅学研究

除了西天二十八祖这一说法之外,还有东土六祖的说法。东土六祖分别是:一祖位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齐梁达摩,二祖位于安徽司空山二祖寺的北齐慧可,三祖位于安徽天柱山三祖寺的隋代僧璨,四祖位于黄梅双峰山四祖寺的唐代道信,五祖位于黄梅冯茂山五祖寺的唐代弘忍,六组位于广东韶关曹溪南华寺的唐代慧能。这六组分别是师承关系,但是现代学者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仍然需要许多考证,但是暂时在大致上认可这六祖之间的关系。

齐梁达摩。达摩的禅宗思想是慧能的一个启蒙。北魏时期由于北方常年战乱动荡不堪,社会问题的矛盾使得禅宗在北方有所发展。相传菩提达摩从天竺坐船来到内地,而后进入北方境内,传说达摩曾经见过梁武帝,梁武帝是佛教的忠实信徒,曾为寺院的发展做出不少贡献,于是问达摩自己是否有功德,达摩认为梁武帝问出这句话时,其实并没有理解佛法的真谛。达摩所授的禅法的特色是“渐修”,最重要的两点就是“理入”与“行入”。理入就是以“理”作为具体的对象,从而达到的目的是心灵的不偏不倚,这种方式离不开理论与经教。所以说达摩的说禅并不脱离教的内容,并且以文字的方式传播。行入主要指的是“四行”,“四行”是讲与之相关的实践,比如说苦修,随缘,灭尽执着,灭尽贪欲,自行清静等等。达摩所说的禅法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是印度宗教与哲学的结合,是佛教中国化以前的禅。达摩所提出的众生平等,世人皆具有佛性,不仅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这样的思想并不与本土的儒家思想相冲突,因此也受到了儒家文人的尊敬与接受。

北齐慧可与隋代僧璨。慧可在从师达摩之前就已经有了非常强的领悟能力,在向达摩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接受了达摩禅的思想,而且又结合了自己的一些新的想法,能够融会贯通灵活的运用,但是后来慧可与僧璨在当时的北方受到了北方禅的排挤,又经历了周武帝灭佛,不得不南下来到了安徽,隐居在山林之中。慧可与僧璨的资料至今已经流失了许多。

东山法门。东山法门是由道信与弘忍创建的,是达摩禅宗思想到慧能禅宗思想的一个过渡。道信在十二岁时便跟随着僧璨学习禅法,他的禅法活动在百姓中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当时的统治者也非常重视他。而在道信的五百个弟子中,弘忍为道信的首席弟子,他认为坐禅并不是得道的唯一办法,禅融入在人的身体力行中,这样坐禅的具体活动转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自觉活动,这是思想与行为上的重大转变。道信与弘忍在禅宗思想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与前三代楞伽师的禅宗思想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东山法门的禅宗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表现在沿袭前几位楞伽师,依据《楞伽经》,将“心”作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他们认为诸佛心第一,应该专心向内修行。第二个方面就是“一行三昧”。在《文殊说般若经》中,对“一行三昧”这一概念做出了一个解释,该经说道:“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这样的禅宗思想实际上是消除了佛与念佛者之间的界限,希望消除人们的偶像崇拜,摆脱经教,实行内心真正的自我调节,但这并不是对经教的不重视,相反,道信在他的理论中引入了大量的大乘佛教经典,比如说他列出了五种“方便”,既有大乘佛教中的“空”观。也有如来藏思想中的佛性论,也就是说道信十分重视经教的重要作用,但是不希望人们因此而受到经教的束缚。而说其“东山法门”是达摩到慧能的一个过渡,原因是它继承了达摩的佛性论,从东山法门开始,禅宗思想开始与大乘佛教相结合。慧能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将心与性都放在重要的地位。但是尽管《金刚经》中,强调心的重要作用,而慧能却仍然强调佛性。由此得出慧能的禅宗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理论引导的。

慧能禅宗思想的基本观念

慧能所创立的是我们熟知的南禅宗,他生活的时代,大约在公元638到公元713年。唐代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佛性论的研究主要是连接心与我这样的主观研究,唐代之后将心与我这样的主观研究转向了客观,就是说,佛性是一,是宇宙的根源,可以从万物这个多中显现出来,并且仍然是一种自发的显现,人们可以从自然万物中的一花一树种感受到佛性,这是佛性思想的一个重要变革,这种变革我们可以从一些唐代的文学作品和书画中看到,比如说唐代之前虽然说有山水画的题材,但是数量非常的稀少,而从唐代开始山水画盛行起来,艺术家们从山水画中,不仅描述当时的政治历史现实,而且可以借题发挥,抒发心性。因此慧能的禅宗思想既有心性问题,又有从宇宙万物中顿得真理的实际问题。

慧能大师所讲法的内容都在《坛经》中有所呈现,《坛经》的开篇就对自己的生平有过一段介绍。有一次在卖柴火的过程中听到有人念佛,瞬间顿悟,于是便向念经之人请教,念经的人说他是从弘忍大师那里得到的这一部佛经《金刚经》,念经便可以成佛。于是慧能就下定决心要去找弘忍大师。在求师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小故事,当他找到了弘忍大师,弘忍大师说,你为岭南的砍柴之人,你怎么样才能成佛呢?慧能回答他:“人虽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弘忍听了慧能所说的这番话之后便收他为徒。刚开始并没有人注意到他,慧能命运的转折出现在有一天弘忍突然命弟子每人为他写一个佛谒。弘忍大师的弟子中有一个弟子非常优秀,他就是后来创立北禅宗的神秀,神秀在佛偈中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的渐法是以传统佛教为基础的,他认为心可以分为清净之心和污浊之心。他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佛的潜力,他认为人的本心其实就像“明镜台”一样,只是人世间的许多诱惑,将清净之心暂时的蒙蔽起来,如同窗户上蒙上了一层灰尘,神秀认为在心上有灰尘的时候,只要我们“勤拂拭”,我们就能够时刻保持原本的清净。这就要求人们能够经常进行自我检讨,而自我检讨的前提就是静心,因此神秀提倡坐禅的修行方式,这种修行是长期的,通过修身养性,驱逐杂念,使得离真心更进一步。弘忍看过之后,认为神秀并没有领悟到佛法大义,因为他将身心与物一分为二,还有在第三句“时时勤拂拭”并没有领悟得道之法。慧能在聽到一个小和尚背诵神秀的这幅佛谒的时候,他意识到这幅佛谒本身是有问题的,便请人将自己的话语写在墙面上,之后就出现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这一幅,“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这个是我们在20世纪所发现的敦煌本中看到的,通行本中的第三句是“本来无一物”。惠能的顿悟学说更注重人的解脱,他并不主张长期的修身养性,而是希望人们能够真正放下执念,而达到一念成佛的目的,其“顿”之含义为瞬间性和无目的性,其宗旨仍是众生平等,得道只需要突然一种不受外力控制的灵感。弘忍大师看了慧能所写的佛谒之后,认为慧能的思想是最接近佛法大义的,但是神秀所执着的就是“佛法”,慧能所执着的就是“非佛法”,无论是追求佛法还是追求非佛法,其实在都是没有放弃执着的。而慧能本质上却消除了物我的区别,因此弘忍大师便连夜为慧能讲述了《金刚经》。慧能去世之后,晚唐至北宋分为五家七派,《坛经》中是这样记载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慧能禅宗思想主要有三个观点。其一,明心见性。慧能在《坛经》中记录了他的禅宗思想,将“灭”和“涅槃”作为一个终极的境界。明心见性,也就是说人人皆有佛性,众生平等,这个理论与大乘佛教的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的内心最初就是没有任何杂念的。佛性本自清净,我们其实就是将自己的佛性最原本的样子还原出来,将我们本来就有的东西呈现出来而不是说修佛就是去求得某种境界。“心”与“性”其实是两个方面,慧能的“明心”与“见性”是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受到《金刚经》中强调对“心”的重要作用,一个是受到《楞伽经》中强调对佛性的重要作用。其二,顿悟成佛。《坛经》中主要有三种修行方法,“無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对无念,无相,无住的理解慧能在《坛经》中也有所解释,“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无住”是一个概括与总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字面上看就是不固定的停留的意思,慧能认为人的心应该不在任何一物中停留而有所执着,“无住”就是提醒人们不要停留在任何一种境地里,走上一条探索终极境界的道路。其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慧能强调以心传心,希望人们不要过分执着于文字,不将文字权威化,经典化。如果是执着于某一部佛经,其实已经走向了南辕北辙的不归路。慧能希望人们真正的用心去领悟佛法,观一佛如同观众佛。以心传心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机锋,机锋就是超越对立的思维模式,截断所谓正常的思维模式,我们正常的思维模式应该是所问必所答,而机锋其实就是一种驴头不对马嘴的打破正常思维渠道的一种回答,我们正常所认为的回答要么是正确的回答,要么是错误的回答,而机锋过程中的回答,没有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而是根本毫无连接的两个事物所发生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心中权威神话的东西打破,丢弃权威,避免固步自封,从而达到心灵真正的领悟。

慧能的禅学研究与之前的佛法的路径与过程不太一样,但是所追求的目的和结果都是相同的。

禅宗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慧能的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他的禅宗的诗性智慧,是十分值得我们探讨的。就像慧能在他的《坛经》中说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中国哲学历来就十分重视生命的修养,禅宗在中国能够流行起来,它本身就是适应中国当时的一个社会思潮的,禅宗盛行之初,便直接舍弃繁琐的论证,关注了群众所关心的心性问题,这恰恰也是儒道所关注的,我们所讲的修养,其方式并不需要过于向外探究知识,而是本身就是一个内向的发酵,当这些贤哲之人带领人们观照内心的时候,人性的解放与启蒙便开始了,而慧能作为中国禅宗思想领域的重要人物,为其完善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桂明.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宗派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杜继文.佛教史[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达摩佛法禅宗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灵 山
达摩克利斯之剑
落叶禅
法雨辰??吕逸雪??贾欣悦等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达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