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大勇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已经波及了全球绝大多数主要经济体,对我国的经济也造成一定冲击,且持续时间较长。受封城、隔离等疫情防控措施影响,在一段时期内我国需求端的消费与供给端的生产均受到抑制。受商业活动延后、各类资源要素周转放缓、部分产业复工延期、订单恢复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影响,很多中小微企业生产计划及资金链受到影响,生存面临着考验。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中重要的市场主体,数量庞大、涉及的就业人数较多。作为产业供应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关乎社会的基本民生与基层运转状况,应根据疫情防控要求的变化,针对具体行业及不同类型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分类精准施策,助力中小微企业走出困境。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更是实现“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要求的关键性问题。
一、凝聚起与中小微企业共度难关的社会共识
从全国企业数量总体情况来看,中小微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九成,并且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如果引发中小微企业大规模破产,将会造成企业工人失业、社会需求下滑的严重后果,甚至产生经济危机。因此,全省必須凝聚起全社会与中小微企业共度难关的社会共识。各政府部门可积极制定、推进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应意识到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断裂可能会产生原区域产业被替代等永久性损伤,进而给企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上下游企业必须达成坚决预防行业危机、减少行业与产业负面效应的共识。中小微企业股东、管理层及员工也应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达成共度难关的共识。大型企业往往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采购、结算、信用账期等方面可给予中小微企业支持。银行、担保机构可积极落实相关金融政策,积极有序助推中小微企业恢复活力,与中小微企业共度难关。
二、保障运营现金流是维系中小微企业生存的首要任务
现金流就像企业的“血液”,维持必要的现金流是企业存活的前提。疫情期间,许多企业复工延期、生产和经营暂停、收入和现金流中断,但固定费用支出如员工工资、社保、租金、物业、水电及贷款利息难以压缩,极易导致中小微企业陷入资金周转困难。对餐饮、住宿、旅游、娱乐、线下教育培训等服务行业而言更是如此。
减少现金支出是保障中小微企业运营现金流的重要途径。必须坚决落实政府针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出台的各项减增值税税费政策。可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并及时退税,对企业社保费给予阶段性减免。可适时推出减免收费公路通行费政策,或推出省内交通运输优惠券。特殊时期,可在企业内部达成共识,结合长期激励政策适当降低工资;企业可与租赁方协商,结合政府支持政策适当减免房租;与银行协商,不因疫情提高信贷利率,探讨对有恢复能力的企业实施优惠贷款。在时间维度上,应尽量递延现金支出,如延期企业贷款本息、延长交通运输和餐饮住宿等企业亏损结转年限、缓缴住房公积金等。
增加中小微企业现金流的途径,除增加订单与收入、申请专项补贴之外,获得信贷支持也十分重要。可结合税务与信用记录识别本地区具有较快恢复能力的中小微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规模,善用国家定向降准、降息的政策适当增加信贷,保障中小微企业运营现金流。
三、从需求端发力助推中小微企业复苏
不同行业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必须结合黑龙江省产业发展实际分析研判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加强与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的沟通,动态预测中小微企业需求变化,制定科学的扶持方案。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部分需求旺盛的行业将以较快的速度恢复活力,针对这些行业,可着力缓解企业的短期现金流压力。餐饮堂食、线下百货、电影、旅游等行业的需求受消费习惯及心理因素影响较大,可采取补贴消费券的方式引导消费者恢复消费习惯。部分行业需求恢复时间较长且当期收入严重受损,对这类行业可相应延长现金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适用时间。可增加政府采购、投资新基建项目扩大总需求,间接带动各行业需求的复苏,改善省内中小微企业生存环境,让部分中小微企业走出困境。要着力保粮食生产,保证粮食供应充足,保持相关产业链条畅通,降低通胀预期,保障重大国计民生需求。紧抓需求端,坚决维持中小微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稳定,努力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采购、促进终端消费等方式提升企业订单数量,保证资金链和供应链安全。鼓励中小微企业瞄准新需求,借助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重塑公司、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之间的交易运作方式,特别是发挥出黑龙江省在农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产业优势,调整自身商业模式与渠道,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完成企业自我变革升级。可制定并推出省内各地、各部门疫情恢复阶段的人才培训计划,鼓励企业瞄准未来需求创新发展。准确估算黑龙江省需救助的资金规模以及其他救助政策应有力度,结合中央转移支付与发售地方债券的政策手段,科学确定符合省内各地区的合理支持规模,及时落实相关政策,围绕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需求以及实际困难,针对性开展减、免、延、帮、扶、补等具体措施,坚决以目标清晰、重点突出、公开透明、过程公平、杜绝腐败的原则加以实施,最终完成“六保”任务,实现“六稳”目标。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
责任编辑/杜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