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朗
摘要:县域经济创新机制视角下的黄冈县域人力资本回流包括人才的回流、资金的回流和社会资本的回流,其是延续县域人力资源输出时效,解决县域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不足,培植县域人力资本自我造血功能的必要路径,更是促进县域经济由粗犷、外延式增长向集约型、内核式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黄冈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根本举措。
关键词:黄冈县域;人力资本回流;县域经济创新机制;人力资本
一、黄冈县域经济创新机制的特点
县域经济创新机制是立足于县域资源禀赋,通过优化县域创新环境,改变观念、整合生产要素,以优势资源和产业的发展带动县域全要素的创新发展,从而培育出具有县域特色的经济创新能力,并形成源源不断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的一种县域经济运行机制。
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有2 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全市总人口746.87万是湖北人口最大市,其中农村人口占比80%,农村劳动资源为358.44万人[1],人口总量庞大;并且,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区位优势,使得该地区农业资源丰富,茶叶、药材、板栗、油茶等诸多农产品和林木的产量和品质在全国颇具声望,农业成为支撑各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工业和服务业则起步较晚、发展较缓慢。因而,按照成本—效益原则,要构建具有黄冈县域特色的经济创新机制,丰富的农业资源是其着力点所在。以各县域富产的农业资源为切入点,依托農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投入技术、资金,深耕细作,挖掘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出路,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如罗田县的三宝(茯苓、甜柿、板栗)、英山县的蚕丝绸、蕲春县的医药化工、黄梅县的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等,正是借助各县特色农业资源创新创业的产物。通过县域特色的农产品和农业资源来打造县域经济创新能力、开拓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之路,是耗时最少、成本支出最小,也最能解决黄冈县域城乡经济矛盾、加速农村城镇化的最佳选择。
要开辟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导向的县域经济创新之路,既需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要切切实实地找寻到各县域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农产品推广的新路子,方能推动县域经济创新机制的落实。而要使得拳头落地,将县域经济创新机制落到实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通过人力资本回流解决黄冈各县域经济创新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
二、县域经济创新机制视角下的黄冈县域人力资本回流的内涵
根据黄冈县域经济创新机制的基本要求,农业资源和农业是黄冈县域经济创新的突破口。然而,受黄冈县域原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交通、信息闭塞的影响,各县域农业生产力较为低下,部分农村地区还实行牛耕田、手割麦的原始劳作方式,农业发展缓慢;加上各县域工业、服务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这些客观现状使得黄冈县域要充分挖掘出农业资源的优势,以农村优势产业,实现农业带动三大产业的“一拖三”式的产业创新,势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使得作为黄冈县域人力资源的主要供给渠道——县域人力资本回流,其内涵独具特色,它不仅包括人才的回流,还包括资金和社会资本的回流。
(一)人才的回流
1.黄冈县域回流的人才类型
在县域经济创新机制的作用下,黄冈县域回流的人才结构复杂,富有层次性,既需要熟悉田间农作或产品工序生产的通用型人才,也需要拥有行业专项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更需要一批锐意进取、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管理型人才。这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对应着不同的人力资本特质,通用型人才的人力资本属性主要是体力和经验,其适应性较强,既熟悉农业耕作、也能适应车间产品生产流程操作,是三大产业创新的坚实基础;技能型人才主要体现的是人力资本的技术属性,其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工业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指导,是县域产业创新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创新管理型人才身上最显著的特质是其智力属性,多年的职场“征战”经历练就了他们优秀的知识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使得该部分人才成为县域创新企业、创新产业的带头人和领头羊。正是黄冈县域回流人才结构的多样性和人力资本属性的不同,造就了回流人才在知识结构、知识溢出方式、社会网络关系以及社会活动方式方面各具差异,从而决定了不同特质的人才在回流的路径、方式等方面各具特点。
2.黄冈县域人才回流的方式
结合黄冈县域现有的人才回流的情况分析,黄冈县域人才较常采用以下三种回流方式:一是人才自身的回流,这部分人才在回流至家乡时,未携带项目或企业回县域,仅仅只是人才自身返回家乡,以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技术、经验参与县域经济发展。采用这种形式回流的人才以应届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他们回流后大多会进入县域行政事业单位、或半务农、半零工的形式谋生;二是项目的回流,这种形式的人才回流是指人才未回流但人才所拥有的项目或所管理的企业被引入县域,通过建厂、开办分支公司等形式扎根驻营,为县域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升县域经济的品牌效应、促进就业,采用该方式以及后面第三种方式回流的人才就是通常所说的“能人”,如居然之家董事长在家乡罗田县投资兴建的居然之家购物中心,就是该种回流方式的具体表现;三是人才和项目、企业的回流,这是县域经济创新发展最理想的一种人才回流形式:人才的回流充实了县域人力资本结构,盘活了县域人力资本存量,有助于实现 “人才造人才”,培育县域特色的人力资本;而项目、企业的回流则为锻造县域经济创新能力、开展经济创新活动提供了“主战场”,是培育县域人力资本、激发县域经济创新活力的重要载体。
这些拥有不同特质的人才采用何种方式回流并无明确的界限,是人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家乡经济发展态势所做的选择。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回流,都会在一定程度对黄冈县域人力资本培育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在目前各县域以务工人员、求学人员、离退休人员等身份回流至各县域创业、求职事迹中均有所体现。这些人才的回流不仅极大提高了黄冈县域人力资本的质量,丰富了各县域人力资本的结构,还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增强了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后劲。
(二)资金的回流
依据黄冈县域经济创新机制,要发挥黄冈各县域农业资源的优势,形成农业产业的集群,实质就是谋求如何从现有的传统农业形态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形态的转变,要实现这一华丽转身,需要前期修建公路、整治村容村貌、农田翻新和技术培训,后期要培育新产品、攻坚品牌优势、加强运营管理,要办成这些事情没有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作后盾是办不成的。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奖补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开辟更多的渠道引导资金流向黄冈县域,而縣域人力资本回流正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
回流至黄冈县域的这部分人才在外多年的求学、求职、生活经历,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资金、社会资本。根据生产要素流动理论,在人才回流的过程中,依附于人身而存在的这部分物质财富和社会财富也会随之被带回黄冈各县域。这些通过人才回流带回至县域的资金,作为原始资本投入县域“能人”创业、企业规模扩张中,补充了黄冈县域经济创新的资金需求,为县域经济创新活动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社会资本的回流
黄冈县域人才的回流除了会带动资金的回流以外,还会引导与人身息息相关的社会资本的流入。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结构中,是社会主体(包括个体与组织)拥有的能够为其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网络、互惠、信任、权威、行动的共识等特征,其中社会关系网络是形成并维持社会资本量的核心要素。随着网络关系的形成,参与到网络中的个体和组织通过高频次的信息交流和资源交换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并最大限度地传导至经济活动,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由此可见,社会资本是衡量社会主体对社会关系网络的利用程度,是社会关系网络价值的体现,它是依附于社会主体而存在的,当主体发生变动时,社会资本也将随之变动。这就充分证明了黄冈县域人才的回流必然也伴随着社会资本的流入。并且,随着主体投资时效的增长主体间的社会网络关系愈趋稳定,社会资本价值不断累积,这就使得回流至黄冈各县域的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县域经济增长依然会产生作用。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由于企业规模小、资源不足,人才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便成为企业与外部沟通、获取资源、谋求生存的工具;对于成熟转型期的企业而言,回流的社会资本成为企业探求新的创新机会、扩大竞争优势实现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县域企业通过与不同网络成员的沟通、互动,加速了知识的外溢,增加了企业内部成员学习如何合作和沟通协调的机会,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本质量和管理的效率,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积累企业社会资本提供了保障。回流的社会资本与企业及其内部成员的交融、互动,无形中扩大了企业及其内部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这对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资本量,提高企业对市场反应的敏感度,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热情具有积极作用。
三、黄冈县域人力资本回流的作用机理
(一)依托县域人力资源输出成果,盘活县域人力资本自我造血功能,重构县域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
黄冈各县域就地取材,充分依托县域人力资源输出对于县域人力资本培育的显著成果,将原来输出县域外的、已完成资本价值开发的这部分人力资本引导回县域,并依托县域内不同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回流人力资本的星火燎原之势,以人才的技术合作、经验交流来培育更多的适宜于县域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发展的本地人力资本,并以此为动力激励更多的待开发的劳动力输出县域外进行资本价值开发,从而一方面,弥补了人力资源输出在县域人力资本配置方面的不足,建立了县域人力资源输出与人力资本回流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形成了县域特色的人力资本配置机制;另一方面,利用回流的人力资本来再造本地人力资本,能够源源不断地满足县域产业、经济创新对于人才的急切需求,形成了具有强大自我造血功能的人力资本供给源,解决了县域经济创新持续推进的后顾之忧。
(二)根植产业创新因子,建立内核式县域经济增长方式
如前文所述,黄冈县域经济创新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人才配置要求不同,以工业、服务业占主导的城镇经济需要技能型、创新管理型人才来解决工业产业结构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和环保质量不达标等问题,而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则急需大量人才、资金、技术来挖掘农业资源优势、改善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加速现代农业的创新培育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而黄冈各县域原来推行的人力资源输出,通过劳动力邮寄回县域的资金来刺激当地的消费能力,进而拉动县域GDP增长的做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它无法将创新的因子根植于县域经济内部,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后劲和动力。而黄冈县域人力资本回流则另辟蹊径,将原来通过求学、务工、就业等途径输送出去的这部分人力资源,利用就业机会、地缘、血缘、情感等因素重新引回来,不仅弥补了黄冈县域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不足的缺陷,还引进了黄冈县域经济发展的必备且紧缺的要素资源(资金和社会资本),为黄冈县域产业创新、结构升级排列出了最佳的资源要素组合,这些要素组合的结果即创新因子将渗透到县域经济的内部,构成了黄冈县域经济发展的底蕴和源动力,延长了黄冈县域人力资源输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推动着黄冈各县域的经济增长逐渐从“外部依赖式的”向“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内核式增长方式的转变,它与黄冈县域人力资源输出共同实现了黄冈县域经济向生态式、可持续式的经济形态的转变。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集聚为核心的黄冈县域经济创新机制,拓宽了黄冈县域人力资本回流的内涵,造就了黄冈县域人力资本回流的规律性和科学性。人力资本回流成为黄冈县域集聚外部优势资源的有效渠道,回流的人力资本也成为激发黄冈县域经济创新热情、培育经济创新能力和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干力量。
参考文献:
[1]郝金磊,李方圆.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2(18).
[2]曾一军.新创企业的社会网络嵌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
[3]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林森,许晓菲.大学生结伴旅游行为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6).
[6]吴爱萍.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肇庆乡村旅游业和物流业融合发展探析[J].农业展望,2019(8).
[7]刘帅,杨洋,解政怡.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旅游产业整合[J].科技广场,2014(10).
[8]毛遂,王明宪.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旅游业供应链[J].市场论坛,2006(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黄冈县域人力资源输出与人力资本回流并重规划发展研究”(B2019349)。
作者简介:张 朗,女,湖北黄冈人,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环境成本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