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的美育价值探析

2020-09-02 06:47唐榕汪玲林伟林叶彬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美育课堂教育

唐榕 汪玲 林伟 林叶彬

【摘 要】由于中学教育已经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注重美育的培养。为探究中学地理中的美育价值,本文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为例,梳理美育教育的意义,并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开展美育的途径进行了一定阐述,使“寓美于教”深入地理课堂,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育价值;地理教育;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其具有综合性、区域性、交叉性等特点。美学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奴隶社会时期。18世纪后期,德国美学家席勒首次提出现代美育概念,后由蔡元培先生引入中国,现代人本主义美育以人为本,注重陶冶感情、培养人格,提倡自由、个性和创造[1]。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不同角度思考,将美育教育融入中学地理教育中的思路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广大一线教师对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但从地理教学的现实发展趋势来看,中学地理美育教育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2]。

一、地理教学中美育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思维

在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中,美育也可称为趣味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美的事物会使学生产生特别的兴趣,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各个地理要素中渗透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从整体、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感受地理环境,增强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二)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美学知识,而是在美学与地理之间构建连接点,将两个领域的知识重新构建知识框架。学生可在地理中学习如何欣赏、感受美,在美学中领略自然美、人文美,拓宽知识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促进知识内化,促进高效理解

地理教学内容中具有一部分抽象的地理知识,通过简单枯燥的文字阅读,学生难以快速理解。教师若辅之以生动的图片、视频、示意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快速地把复杂抽象的知识内化,从而促进理解能力的有效提高。

(四)增强理性认知,塑造道德情操

素质教育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智育注重学生理性认知的发展,体育、劳育则是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动手技能等方面的培养,而美育却不同于其他四育,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通过地理教育中的“真”“美”,并依据学生心理审美特点,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行、全面发展的地理人。

二、地理教学中美育的体现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当代教学的发展趋向,美育教育的渗透可通过多种教学媒体来进行,其具有广阔的实现路径。广义的教学媒体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言语符号媒体,如印刷、口语媒体;另一类是非言语符号媒体,包括图画、图表、地图等形状符号媒体以及电视、短视频、纪录片等模拟符号媒体。具体到地理课堂教学媒体可以分为四类:电声类、电光类、影视类、计算机辅助教学类[3]。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对美育的渗透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新教材必修一为例,根据六章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地理教学媒体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并以此来探索地理教学中的美育价值(表1)。

教学内容美育实例美育价值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语言描述:“人类的家园——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太阳的惠泽使它生机盎然。”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吸引学生欣赏地球的美,进一步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准静止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温带大陆性气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快行冷锋)通过优美的诗句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的大气圈层,联系生活实际,拓宽视野,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播放纪录片“一滴水的旅行”;

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通过记录片描述了一滴水的旅行过程和水循环示意图的绘制,让学生感受自然地理要素的微观美,水的动态平衡,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第四章地貌图片:喀斯特地貌(峰林、溶洞)

河流地貌(澜沧江河谷、三角洲)

风沙地貌(风蚀蘑菇、新月形沙丘)

海岸地貌(海蚀崖、海蚀拱桥)通过多媒體展示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使学生欣赏、感受地貌的形态美,促进地貌特点、形成原理等知识的建构。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研学旅行: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外出,计划一条线路,沿路观察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红壤、黄壤、黑钙土。通过研旅,在自然风景中感受地理自然之美,观察植物土壤,识别主要植被,了解土壤成因,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第六章自然灾害遥感展示地震、台风自然灾害的分布 GIS处理获取数据,展示自然灾害分布地图的绘制。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使用,了解地理中的科学美,基础知识和“运用”结合,边学边用,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优美的语言、诗句,具有美学艺术的图片、纪录片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得到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地理研学旅行可以训练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达到巩固提高、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于将美育价值充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地理课堂有着天然的优势。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学科优势,在课堂内外贯穿美育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渴望,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三、地理教学中美育路径探索

(一)融入自然,欣赏美

自然环境中的美育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教学资源宝库。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带领学生深入大自然,欣赏美、感受美,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植被》时,教师可带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家乡的自然之美,寓教于美,在家乡大自然中认识不同的植被,了解不同的植被分布。

(二)利用课堂,阐释美

四大基本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美育皆可贯穿其中。例如,在正式上课之前,给学生机会自选内容进行地理演讲,导入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美育素材,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描述美的能力。

(三)挖掘素材,“存储”美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影响美育价值充分渗透的因素众多,没有合适优质的美育素材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获取美育素材的途径众多,如:深度挖掘地理教材、查询多种地理数据网站、时事热点以及生活中的地理素材等。教师可通过挖掘并集中美育素材,从而建立资源数据库。

(四)拓展课堂,延伸美

地理第二课堂主要是以地理兴趣社团、参观为主要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地理兴趣小组,这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在实验活动中,学生可适应感受地理美,从而拓宽思维想象空间,并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获得地理技能。

四、总结与思考

新时代认识中华美育传统有四个要点:体现家国情怀、倡导“心育”(化育)、重视情感体验、强调潜移默化[4]。伴随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中学各个学科都在逐步将其渗透于教学中,在中学教学中进行美育价值的渗透,就是在“得知”“得技”的基础上的“得道”。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美育與地理教学的紧密结合,通过特殊的地理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美育教育是国家落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渠道。地理学科作为自然人文、文理兼并的综合性科目,应充分发挥优势,培养优秀的地理教师,注重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生动的美学情境,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陈雯.中国近代人本主义美育的发展及现实意义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2]李宏飞.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2).

[3]徐丽琴.地理“三板”艺术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机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

[4]王逸菲.新时代中华美育精神的探索——评《中华美育精神访谈录》[J].美育学刊,2020(01).

通讯作者:林叶彬

作者简介:林叶彬(198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唐榕,女,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美育课堂教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欢乐的课堂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