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强大政权,共存在二百余年,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辽朝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还是医学、建筑、手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通过赤峰博物馆馆藏的几件三彩器精品,来探析辽代陶瓷业的发展。
内蒙古赤峰地区是契丹族的发源地和核心统治地区,这片土地见证了契丹族由弱变强,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全部过程;见证了辽的四邻邦交,草原丝路的繁荣。这里有三座皇陵、众多贵族墓葬,有精美的辽墓壁画,有矗立千年的佛塔,有大量辽代珍贵遗物。
在现有辽代文物中陶瓷器占据重要部分,辽代陶瓷业艺术成就极高,所以留下的遗物也很多。辽代陶瓷大体可分为四类:高温细胎瓷、高温缸胎瓷、低温釉陶器和陶器。目前赤峰博物馆馆藏的辽代陶瓷器数量也很多,器物类型也较齐全,其中不乏精品文物,十分具有观赏性。按照辽代陶瓷器的器物造型可将陶瓷器分为中原类型和契丹类型两大类。中原类型的陶瓷器主要是受汉文化的影响,按照中原地区原有的器物样式烧造而成,如白釉剔花洗、黄釉唾盂、白釉执壶、青白釉瓷炉、青白釉高足瓷盖碗等;契丹类型的陶瓷器是比较具有契丹本民族特色的陶瓷器样式,如龙首绿釉提梁鸡冠壶、刻花绿釉鸡冠壶、黄釉长颈盘口瓶、黄釉凤首瓶、海棠花式长盘、三彩龙纹执壶等,其中赤峰博物馆的三彩器在辽代陶瓷器中数量众多,是辽代陶瓷器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
辽三彩仿照唐三彩烧制,是受中原汉文化影响又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色而创制的陶瓷器品种,属于低温釉陶器,主要由黄、白、绿三种颜色组合而成,釉色素雅、端庄,所以有人称其为“草原色”。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堆塑等,辽三彩属低温釉陶器,彩釉极易脱落,所以实用器不多,多用作随葬品。比较常见的器物造型有壶、盘、盒、砚及一些玩赏器等。赤峰市松山區的缸瓦窑是当时最大的窑场,能生产各类粗、细陶瓷器,有北方“瓷都”之美称,其所烧的三彩器数量较多,胎质细软,釉色娇艳光洁,很是精致。
三彩鸳鸯壶(图1)为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是辽三彩中的代表之作,1977年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村辽墓出土,属低温釉陶器,器通高20、口径8.3、底径9厘米,釉面混凝无光,但色彩鲜艳,纹饰朴实大方,整个壶体造型如同一个浮出水面的鸳鸯。鸳鸯背上有一花形壶口,壶口下部以弧形水波纹柄与尾部相接,鸳鸯的嘴作为壶流,腹部下面有一个假的圈足,底部、器里无釉。整个壶体用范模压印而成,翅膀和羽毛隆起,犹如浮雕,鸳鸯腹下为一莲叶,看似鸳鸯正在水面上静静游动。这件鸳鸯壶是仿照唐三彩鸳鸯壶烧造而成的,但它又进行了创新改造,保留了契丹民族传统扁皮囊的痕迹,改变器物造型为小口扁腹,这样盛奶乳、酒等液体不易倾洒,更适于草原游牧民族使用。此件三彩鸳鸯壶由黄、白、绿三色组成,形象丰满,极富自然情趣,神态非常生动可爱,为辽三彩器中珍品。
卷草纹球形器(图2 ),又称辽三彩刻花卷草纹埙,1972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出土,腹径7.1、高5.4厘米,器身呈扁圆体,平底内凹。顶部有一菱形孔和小圆孔,器身满饰模印的卷草纹,以两组弦纹间隔。上施黄绿两种彩釉,非常小巧精美。埙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吹奏乐器,一般上端有吹口,侧壁开有音孔。埙的样式很多,有梨形、鱼形、球形、十二生肖头形等,制作埙的材质常见的有陶、石、玉、木、象牙等,但陶器的最为常见。此件损器身为扁圆形,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器型,目前赤峰博物馆藏有两件三彩埙,都为陶器,应是随葬冥器。
三彩海棠盘(图3),馆藏精品,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缸瓦窑出土,长26.7、宽15.5、高2.2厘米,盘呈八曲海棠花形,宽平沿,浅腹,平底。器沿印缠枝纹,内印落花流水纹。盘面施黄、白、绿三色釉。盘底用楷体墨书“大同贰年七月初三出市”。“大同”为辽太宗年号,据《辽史》记载,太宗在灭后晋后,建国号大辽,改元大同,当年夏四月丁丑,在征战途中病重,崩于栾城,年仅46岁,由此可知,大同年号仅用一年,辽世宗即位后即改“大同元年”为“天禄元年”,所以此件三彩器底部墨书大同二年,应是误写。这种墨书错误的现象,并不是孤例,与其同时出土的陶瓷器也多墨书大同二年,而在中国古代其他朝代,也常会出现陶瓷器出市时间错误的现象。这从侧面说明,当时人们在生产陶瓷器时,更多的是关注其实用需求,对于制作出厂的一些细节并不十分在意。关于辽三彩的研究,过去一直认为辽三彩出现在辽代的中晚期,此件三彩海棠盘的出现,证明在辽朝初年即已生产三彩器,且器型已较成熟美观,这对于研究辽三彩的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彩圆形砚(图4),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岗子乡辽墓出土,直径18、高7.5厘米,器呈圆形,由砚和洗组合而成。砚面呈“风”字形,砚池斜置,边缘有一研磨处砚面饰牡丹花、菊花纹,砚身以边框分隔模印六组菊花纹。砚身施黄、白、绿三彩;洗内壁施黄釉,外壁不挂釉。目前遗留的辽代陶瓷砚较多,其中以三彩砚最具代表性,造型主要有圆形、簸箕形和八角形等,主要采用高温素烧和低温釉烧两次烧制而成,胎上常施白色的化妆土,制作讲究,色彩艳丽,极具契丹民族风格,为辽代三彩文房用具中的精美之作。
三彩印花盘(图5),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乌兰召出土,口径16.7、高4.2厘米,敞口,浅腹,圈足。盘内壁模印牡丹花纹、如意云纹,盘心模印水波纹和菊花纹。盘面白地,印花点黄、绿彩釉。盘口一圈黄釉,盘外壁施黄色半釉。此件三彩印花盘构思巧妙,造型生动,纹饰精美,釉色鲜亮,古朴高雅,为馆藏精品。
在中国陶瓷史上,辽三彩虽不像唐三彩那样绚丽夺目,为世人所喜爱,但其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人们见证契丹族辉煌成就的重要物证,是了解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契丹族,雄鹰一样的民族;辽三彩,承载契丹人美好愿望的重要器物。
(作者贾秀梅,历史学硕士,工作于赤峰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历史学及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