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巧解《好的故事》

2020-09-02 06:53赵小刚
陕西教育·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底子梦境鲁迅

赵小刚

《好的故事》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诗。朴素洗练的语言,妙手偶得的取材,不着痕迹的笔法,为广大师生勾勒出一幅美丽、幽雅、有趣的农村水映图。这幅图鲁迅先生称之为《好的故事》,对其视之、品之、追之、叹之。但是如此丰盛的营养大餐不是每一个师生能够轻易食用、消化、吸收、转化的。囫囵吞枣的方式不可取,蜻蜓点水的道路行不通,但是知人论世的这双金筷子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文本盛宴的光盘行动。

一、抓住“水中的青天的底子”,知人论世识忧虑

鲁迅先生《好的故事》构建在“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上,展示出一种动态美,忽而拉长,忽而碎散,忽而成锦带,并且让其互相融合交织,组合成万千的神奇。但是这种美是曚昽的,不够真切,学生难以感知透彻。因此教师可以另辟蹊径,将学生的视线吸引到“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上,从容摇起知人论世的摆渡船。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好的故事》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和学生探索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恰好本课的前一篇课文是《少年闰土》,而《好的故事》的写作背景与其是十分相似的,因此可以将其迁移借用。

通过迁移学习,学生认识到作者将《好的故事》构建在“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上,意识到了所有美好的生活随时会“忽而碎散”,化为不可追回和留住的“碎影”。

二、抓住梦境,知人论世识希冀

《好的故事》是在“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开始,在“骤然一惊,睁开眼”时结束。梦境成为了《好的故事》的土壤,《好的故事》在梦境之上铺展演变。虽然很梦幻,很迷人,给人诸多不真实感和距离感。但是这恰恰是一个好的突破口,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好的故事》与山阴道的回忆这两部分进行梳理,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进行相似性的提取。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就会发现文中山阴道的回忆中有“野花”“茅屋”“狗”“塔”“村女”“云”等,而《好的故事》中有“一丈红”“茅屋”“狗”、“塔”“村女”“云”。此时,教师指出“一丈红”的特点是种子落地,生根发芽,不怕干旱和病虫害,花色鲜艳。这时候学生立刻就会明白“一丈红”也就是“野花”。随着关键点的打通,学生便会明白山阴道上“美的人和美的事”与作者梦中“美的人和美的事”是可以画等号的。

在这个时候,学生又会发现新的问题:为什么真实的人和事,却成为了梦境的存在。至此教师就可以拿起知人论世的法宝,和学生一起开始探索之旅。帮助学生检索1925年前后的历史,同学们立刻就会感知到直系、奉系、皖系三方军阀混乱而频繁的征战。凶神恶煞的匪兵横冲直撞,残肢断臂漫天横飞,密集的枪炮声尖锐刺耳,丧失亲人的哀号撕心裂肺。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轻读感知《好的故事》,随后总结:现实的土壤种不出幸福的花朵,因此作者只能转向脆弱缥缈的梦境,来构筑内心的世外桃源。

三、抓住“昏沉的夜”,知人论世识呐喊

鲁迅先生在文末提到“但我总记得见过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夜”本厚重,再加上“昏沉”,更显其沉。读到此处,许多学生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作者要把这些不和谐的东西放在一起呢?在此,教师可以拿起知人论世的“砍刀”,帮助学生披荆斩棘。教师可以从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入手,为学生呈现混乱的时局片段。也可适时引申发问:面对如此的时局,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是生,还是死?是继续由北洋政府如此混乱地把持下去,还是由其他政党来拯救和挽回?其他强有力的政党到底是哪一個?他们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到底能不能胜任?

此时无数的迷茫就会浮现在学生的心头,老师引导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顺势迁移:作为身处其时的鲁迅先生,心中的迷惘之重,更是远超我们每一个同学。美好的故事存在,但也只能存在于这无边的夜幕笼罩之下。至此学生也就能体会到“夜”的昏沉,凸显了美好故事的珍贵迷人。在这样引导探索下,学生的疑虑尽去,品味的深度得到了延伸。

总之,教师可以选取疑难点为突破口,采用知人论世的解析之法,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抽丝剥茧,直捣黄龙,使学生理解到一代文豪内心的惊悚忧虑、希冀自醉、呐喊蜗行的反复交织,使学生内心生出要毁掉“深沉的夜”,实现“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相公镇龙头完全小学

猜你喜欢
底子梦境鲁迅
绝美海滩
6月,鸟语蝉鸣绿树成荫
梦境
孔乙己
白昼之月
要面子,更要底子
底子和面子
阿迅一族
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