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霞 周钥明
摘 要: 志愿服务,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途径,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立德树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其精神与党员宗旨一致。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最先进的积极分子。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一些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意识淡薄。作为学生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志愿服务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加强理论教育、促进实践养成、完善服务监督机制,增强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服务社会能力,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 实践育人;党员;志愿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7月24日致电中国志愿者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精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1]志愿服务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党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2]学生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质量,直接影响高校党组织的建设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高校要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构建实践育人体系[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组织如何从实践育人的角度出发,结合时代的变化和学生党员的特点,增强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意识,使学生党员群体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展现初心使命、责任担当,从而发挥志愿服务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是学生基层党组织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实践育人下增强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意识的重要意义
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通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带动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转化,同时不断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以点带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转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4]这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时代精神的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志愿服务中的服务精神,是与核心价值个人层面相契合的,符合当今学生党员追求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準则。在志愿精神中,“进步”精神充分体现了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发扬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实践转化提供了载体,是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也是通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团员及群众共同践行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实践育人基础下增强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是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社会实践在价值观养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并转化为实践养成,不断培养自身服务社会的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以点带面促进主流价值观的转化,引导其他普通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二)依托志愿服务平台,推进党建工作的创新。
学生基层党组织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建工作作为党基层工作的重要内容,影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志愿服务作为提高党员质量和深化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丰富组织生活和实现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党建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党的理论学习上,而要善于运用新兴技术创新主题党建工作,特别是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特点搭建党建实践平台,依托志愿服务活动,打通学生党员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比如,通过塑造学生基层党组织特色品牌活动,设立”青年红马甲”“校园天使”“社区小红帽”等相关志愿服务队,为校园、社区、社会提供服务,学生党员志愿队服务结合实际,以特色化、长效化为目标,打造一批有生机、有活力、健康向上的系列活动。因此,依托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育人平台,一方面增强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学生党员的群众服务意识和组织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提高学生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水平。
二、一些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意识薄弱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高校学生党员人数多,思想活跃,个性凸显,是学校最先进的积极分子,他们的服务意识直接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影响高校基层服务性政党的建设。由于一些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实践转化不足,部分学生基层党组织管理服务机制滞后,导致一些学生党员服务意识不强。
(一)思想意识欠端正。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织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共设置了教育培养、发展党员、党员管理等几个方面,并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推向了高校基层党组织[5]。在具体落实《标准》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学生党组织重点抓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党员的数量上,严抓发展流程,而忽视党的理论教育,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党的理论知识,对党的认识不足等。在实际工作中,对提交入党申请书3个月的学生进行谈话时,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服务宗旨、性质等相关理解不够。另外,有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党组织生活。学生党员产生的这些思想问题,一方面是一些学生入党目的不明确,匮乏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学生基层党组织没有将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日常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导致学生党员主动服务意识欠缺。
(二)实践转化环节薄弱。
学生党员是学生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纽带,党员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党员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德育为先,强化实践养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党员主体服务大局的能力。但是经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基层组织存在轻视实践养成的情况。党的政策方针文件学习多而实际操作少,教室会议室学习较多,深入社会实践考察少,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导致党的创新理论没有转化为指导实践行动的思想武器。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党员只会抄写和背诵党章党规,关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时,显得无措。在学生支部召开的组织生活会上,部分学生党员反映组织学习理论知识较多,学习形式单调,未将党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学生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服务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让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较少。
(三)服务监督机制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尚未建立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制度体系,未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估、激励机制,学生党员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得不到相应的制度保障,导致服务意识不强。即使部分高校有一套完整的服务监督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落实。在调查中发现,为了改变类似的状况,一些基层组织设定了“党员先锋岗”“模范示范岗”,但是没有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宣传作用,也没有定期对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和反馈,缺失对党员的评估标准,导致党员服务意识模糊不清,妨碍学生党员服务水平的发挥。再加上后续缺乏对典型的宣传报道,不能很好地发挥辐射效应。另外,对于党员服务缺乏监督机制,对学生党员没有很好的约束效果。比如,工作中发现,在大一新生开学或者大四毕业生离校时期,开展一些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但是自愿报名的学生党员很少,只有给出一些实际的奖励,或者计入服务档案,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服务监督滞后也是影响学生党员服务意识的重要原因。
三、实践育人下增强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意识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然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6]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对于创建什么样的校园、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有着决定性因素,其中学生党员是最重要的主体。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6](9)。学生党组织要把志愿服务作为育人实践的重要途径,通过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发挥实践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让学生党员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实现自我,激发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和使命意识,营造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校园环境。
(一)加强理论教育,树立志愿服务理念。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强调了党员教育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合,加强日常教育管理,进一步突出了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的重要性[7]。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树立志愿服务的理念,是学生党组织的一项重大任务。
首先,要坚持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价值引领。此外,多为学生党员解决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凝聚力量,牢固宗旨意识。其次,要坚持日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学生基层党组织除了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以外,还要利用国家重大节点开展日常性教育,通过线上线下开展理论宣讲、在线培训学习等,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推动学生党员学深悟透、入脑入心。最后,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学生支部书记要带头参加各种主题党日线上线下活动,定期开展习近平系列讲话、形势政策、党章党规的学习,强化党员的理论教育。学生党员要利用“学习强国”“学习论坛”等方式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实践转化。
中國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在党员教育培养环节提出了“重视教育培训实践环节,组织大学生党员广泛参与自我管理、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承诺践诺等活动”[5],为学生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新形势下,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实践教育,发挥志愿服务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意识。
发挥党员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班级的学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上、志愿服务上、班级贡献上都要带头示范,敢于在实际行动中为班集体做奉献,促进班风学风的建设。学生党组织定期开展相关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开展辩论赛、知识竞赛、党员讲党课团员讲团课比赛、红色故事分享会等多种方式,重点学习国史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及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等,培养爱国情怀,发挥党建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开展特色品牌的社会公共服务实践活动。要结合学校特色、学生特色、专业特色等,与社会、企业、社区、学校联合,打造品牌服务实践活动,促进实践转化。如利用专业知识在社区开展学习辅导、兴趣拓展、科技创新、公益讲座等。例如,武汉轻工业大学开展大学生党员社区服务基地“四点半学校”,为学生党员服务社会搭建了平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了服务意识,形成了互助互爱的社会氛围。
(三)完善服务机制,提高志愿服务能力。
学生基层党组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党员投身于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宽领域、多形式、高质量的志愿服务活动,从校园眼延伸到社会,把思政小课题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服务监督机制,认真做好党员的管理和考核工作,提高志愿服务能力,增强广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要建立激励机制。多鼓励和引导党员参与志愿活动,对主动服务意识强、服务次数多、服务效果显著的学生党员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增强学生党员服务社会的成就感,从而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其次,加强志愿服务的宣传报道。要运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通过选树身边的榜样人物,比如五星志愿服务者、红旗标兵等,利用新媒体继续报道相关志愿服务事件,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学生,从而引起共鸣和效仿,营造甘于奉献的校园风气。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党员的服务意识,安排党员在院系开展值班制度,加强与部系老师之间的沟通,服务部系广大师生,增强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最后,不断创新实践机制。要与社区、企业共同搭建服务基地,让学生党员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农村,参与社会共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践行党员的宗旨意识,培养“服务群众、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服务理念和奉献精神,提高志愿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志愿服务是学生党员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有效途径,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学生基层党组织要发挥高校实践育人在基层党组织培养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党员增强志愿服务意识,提高志愿服务能力,发扬志愿服务精神,促进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全面发展,从而不断推进学生基层党组织志愿服务常态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强调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N].人民日报,2019-07-25(01).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3-08-01.
[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http://education.news.cn/2017-12/06/c_129758619.htm,2017-12-06.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uecan.net/19/17471.html,2017-10-18.
[5]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moe_1417/201703/t20170310_298978.html,2017-03-0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01).
[7]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工作条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21/content_5393554.htm,2019-05-21.
基金项目:遵义医学院硕士启动科研项目(FS-2018-7);2019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9fdy026);“青年e家”辅导员工作室(2018FDY-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