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莹 杨娟
摘 要: 为了解汉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发展与变化、差异与融合情况,本文通过问卷形式调查美国华语社区词语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及使用情况,通过数据库语料比对的方式研究美国华语社区词语在大陆主流媒体中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些两地有差异的词语已经逐渐融入中国大陆华语社区,随着两地互动交流愈加频繁,词汇融合现象愈加明显,会有更多的美国华语社区词语补充进普通话词库。
关键词: 美国华语社区;普通话;知晓度;词汇差异;词汇融合
一、引言
美国华语社区使用的汉语是汉语的一种社区变体,也称为域外汉语。目前对域外汉语的研究聚焦于传统华人聚居区,如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大多是探究造成词语差异的原因(张维耿,1988;何旭,2003),对融合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刁晏斌,2000;苏金智,王立,储泽祥,2015)。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美国华语社区词语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和使用情况及其在大陆主流媒体中的使用情况(数据表见附录),研究词汇差异与融合的问题。
二、词表的制定
(一)词语类别的定义
美国华语社区词汇特点鲜明,可以标注为形异义同词、形同义异词、缩略词、社区词、特别词、借词、方言词、古文今用词。
形同异义词指与中国大陆词语词形相同、词义不同的美国华语社区词语。美国华语是汉语的变体之一,二者同根同源。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某一部分词的词义出现了扩大、缩小或转移的现象,这部分词语形似大陆词语,实则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形异义同词指与中国大陆词语词形不同、词义相同的美国华语社区词语。美国华裔移居海外,受美国文化的熏陶,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美国华语中的部分词语已经不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构造规律。
缩略词指能够独立自由运用的词语简称。缩略词能简练地指称客观事物,满足语言信息量增大且传达快速的要求。
古文今用词指美国华语社区词语中仍使用而普通话里不再使用的古语词。部分古语词因其可以表达特殊的情感意义、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功能被保留在美国華语社区词语中。
特别词指美国华语社区内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命名的具有特殊性的词,常见于政治制度、时事政策、人物称谓、自然史地等方面。
社区词指美国华语社区特有的,为适应社会发展交际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词语。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不同,美国华人社区中存在的部分事物与概念在中国大陆难以找到,对于此类事物与概念的指称就是社区词。
借词指美国华语社区根据外来词所反映的事物或意义,通过音译、意译、借形等方法创造的符合本社区语言习惯、构词规律的词。这些词语或因为翻译形式与中国大陆不同而产生词语差异,或因为在大陆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事物或概念存在而产生词语差异。
方言词指流行在方言地区而没有在普通话里通行的词。一代移民的母语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等,他们的口语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通过文学、广播、电视等媒介扩大使用范围,因而被收录到美国华语社区词库。
(二)搜集整理
为了解两地词语差异的具体情况,本研究通过对2019年6月28日至7月6日的《星岛日报》《世界日报》近56万字的语料进行了分析标注。调查问卷无法涉及全部的语料,笔者根据使用频率与可理解度筛选出各个词语类别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各10个组成试调查词表。
(三)试调查筛选
为便于被试理解,试调查问卷中所有选词均配备例句,且词与例句均以简体中文形式呈现。考查内容主要为词语的了解程度、使用频率,该题设为分值题,分值比重为0—5分。选择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学生各两位来筛选词语。通过数据统计,删除知晓率低于75%、使用率低于50%的词语48个。为验证选出的调查项的代表性,我们选择中部地区两位同学进行二次调查,最终每个词语类别各保留4个词作为正式调查词项编入调查问卷。
三、美国华语社区词语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及使用情况
(一)问卷的制定
《中国大学生对美国华语社区词语知晓度及其使用情况调查问卷》主要考查内容包括三方面:词语的来源、了解程度和使用频率,调查采取封闭式问答形式。问卷正文前设置了例题与详细的题意解析供调查对象参考,以便理解、提高问卷填写效率与有效率。
(二)样本量
调查问卷基于“问卷网”小程序进行填写,共填写136份,有效问卷为131份,有效率为96.32%。其中无效问卷判定方法如下:筛选出填写时长小于等于五分钟的问卷进行一一排查,连续十题及以上打分完全一致的问卷将被判为无效问卷。
(三)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词语来源知晓度的调查中,调查对象依据自己的认知,通过打分的形式自主判断问卷中词语的来源,其中1分—2分表示来源为大陆华语社区,3分表示不知道来源,4分—5分表示来源为美国华语社区。数据显示,调查问卷所列32个源自美国华语社区的被调查词语中,被试者基本能够准确辨认出特别词、借词、方言词的来源,但是对于古文今用词与形异义同词的来源辨识度不高。其中,巴士、盎司、麻吉、加仑的打分超过4分,辨识度最高,老翁、夫婿、同袍、开炮、万灵丹、休兵、单车的打分低于3分。
关于词语意义的知晓度的调查中,调查对象依据自己的认知,通过打分的形式表示对问卷中词语的了解程度,其中1分—2分表示不明白语料中所给词语的意思,3分表示明白语料中所给词语的意思,但无法给出确切解释,4分—5分表示可以给出语料中所给词语的确切解释。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对于借词、古文今用词、形异义同词、形同异义词更加熟悉,理解程度更高。其中,川普、巴士的打分高于4分,老翁、单车、财务自由高于3.9分,开炮、透过、科系、夫婿、同袍高于3.5分。比较而言,调查对象对于社区词、特别词、缩略词、方言词了解不多,甚至在语境中也无法理解。其中,石墙暴动、麻吉、盎司、咬弦、入禀、更生人士、短观报告的打分低于2分。
关于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中,调查对象依据自己的认知,通过打分的形式表示对问卷中词语的使用频率的回答,其中1分—2分表示从不使用,3分表示偶尔使用,4分—5分表示经常使用。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源自美国华语社区的词语的频率总体偏低,使用率最高的词语川普也仅有3.6分,没有突破4分。但是,由于两地的文化交流频繁,一些借词、形同异义词、形异义同词、古文今用词,由于特有的专业领域属性,也会被调查对象用于专业领域,如纽交所、短观报告等,常被用于经济学专业。
四、美国华语社区词语在中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一)语料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及新华社的新闻报道,数据来源于BCC汉语语料库(报刊类)和CCL汉英双语语料库。
(二)美国华语社区词语在中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的融合运用
在中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美国华语社区词语可以在标题与正文中运用。正文中常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主要出现语境多为对港澳台事件的报道或对港澳台人员的采访,或引用港澳台地位主流媒体的评论,如香港的《明报》。例如“入禀”一词曾于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5日的报道中出现:“《明报》今天的社评说,包括运输业在内的各方业界入禀法院,申请禁制令,要求占领者撤离。”
数据显示,形同异义词一类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方言词一类出现的频率最低。从词义匹配度来看,形异义同词、古文今用词最高,下属词语均得以匹配,缩略词、社区词、借词、方言词、特别词次之,仅有3个词语得以匹配,形同异义词二类最低,仅有2个词语得以匹配。
其中,“智财权、石墙暴动、儿子牌、短观报告、盎司”从未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中出现。“表彰、结业、麻吉”虽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中出现过,但与其在美国华语社区中所担任的语义不同。如人民日报1996年04月29日报道:“今年五一节前夕,全总将表彰1000名先进个人。”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中,“表彰”意为“表扬(伟大功绩、壮烈事迹等)”,美国华语社区形同异义词“表彰”意为“标榜”;如形同异义词“结业”意为“(公司)关门”,但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中意为“结束学业(多指短期训练的)”;如方言词“麻吉”意为“要好、默契、合适”,但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中代表台湾地区嘻哈组合Machi。
其他美国华语社区词语均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中出现,且有与之原意相当的例句存在。
(三)不足
本次调查数据统计时,存在语料重复的现象。如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01月04日报道:“福建宁德‘单车110进村服务(焦点瞬间)福建省宁德市公安边防支队立足群众需求和农村道路特点,成立了‘单车110服务队”中,“单车”一词出现了两次,则计为两条语料。词语出现次数的数据不够精确,但总体上足以看出词语的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数据统计时,无法准确筛选出含有词性一致、词义相同的词的语料。如形异义同词“冰点”意为“冰淇淋”,但在搜索时可能出现与之词性相同但词义为“水凝固时的温度”的名词“冰点”。本次调查的统计数据仅供参考,调查主要查看这些美国华语社区词语是否在中国主流媒体中出现及表达的意义是否有差异。
五、结语
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落户北京,“可乐、炸鸡、KFC”等词逐渐被中国大众接受,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使用词汇。现如今,以普通话为主要交流语言的移民、学生、游客逐年增加,词汇的交融现象更加明显。
美国华语社区使用的汉语与中国大陆普通话同根同源,我们应该吸收其中有生命力、有表现力,符合本民族语言习惯、语言构造,或能适应特殊场合需要的词语。无论这些词语出自何地,都是对汉语词库的补充和发展,都能使汉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附录:美国华语社区词语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及在大陆主流媒体中的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1]单辉.论梅县方言与外区方言共有的古语词现象[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刁晏斌.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M].太原: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3]刁晏斌.从“华语社区”到“全球华语社区”——两岸四地语言差异与融合研究观念的推进[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4]何旭.华语社区汉语共同语的词汇差异及其成因[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4).
[5]彭菲菲.粤语词汇与粤方言区对外汉语教学[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6]乔娜,周怡帆,桥全生.网络新词在平面媒体新闻报道中的运用[J].编辑之友(实务),2015(5).
[7]苏金智,王立,储泽祥.从两岸学生词语知晓度及其使用情况调查看词汇融合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2015(1).
[8]王凤兰,于屏方,许琨.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语块分类研究[J].语言与翻译,2017(3).
[9]王立,储泽祥.海峡两岸汉语词义知晓现状之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6).
[10]徐莉.論海峡两岸词汇差异及融合[J].黄山学院学报,2008(2).
[11]张维耿.不同华语社区词语差异浅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4).
[12]周崴嵬.内地与香港词汇的差异与融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18YYB01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6SJB74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