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背景下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与应对

2020-09-02 06:55高晴叶开
文教资料 2020年17期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高晴 叶开

摘   要: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面临繁芜复杂的信息环境。在接收信息时,容易产生“信息茧房”。在处理信息时,容易被主观情绪裹挟。本文分析讨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传播环境,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增强归属和情感认同、创新思政教育的手段与方法等不同角度,探讨提高大学生思政工作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媒介。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日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每天通过电子通信设备,便可以十分便捷地获知全球新闻和动态。但每天加工的信息太多,导致人们的大脑超载运作,信息加工过程变得更加快速直观,“后真相时代”由此到来。2004年,美国学者拉尔夫·凯伊斯(Ralph Keyes)在《后真相时代:现代生活的虚假和欺骗》一书中提出,“后真相时代是介于谎言和客观事实之间的第三种现实”,他认为人类社会对于真实和谎言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人们可以利用介于真实与谎言间的第三种“模糊的表达”挑战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性。2016年,特朗普大选,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发生后,后真相一词逐渐从新闻衍生到政治及社会各领域。当年,牛津词典宣布“后真相”(post-truth)当选为年度词汇,并将其定义为: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要比客观事实对塑造公众舆论的作用更大。“后真相”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热议的一个名词。

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是各类电子信息产品的主要用户,他们熟悉并善于运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同时依赖于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新媒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改变了他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及日常生活行为方式。网络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熟知天下事。然而因为传播信息繁芜复杂,获取真相的成本变得更高。后真相时代的我们,仿佛离事实很近,却离事实后面的真相更远。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能否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保持理性思考,自觉抵制一些情绪煽动大于理性分析的内容,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种挑战。研究后真相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政工作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后真相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信息传播现状

(一)信息传播时的“众说纷纭”

信息时代,自媒体不断兴起,主流媒体已不再是人们获知信息的单一渠道。信息传播不再只是主流媒体的官方声音,而是呈现繁芜现象。相比传统主流媒体陈述事件时的理性谨慎,自媒体平台则是“众说纷纭”,各类自媒体大V的公众号,常常以鲜明的个性和情绪表达而受到受众欢迎。通过在朋友圈转发和传播,一些大V公众号的文章常常能获得非常可观的阅读量。而其表达的观点,常常被人津津乐道。流量,成了自媒体平台追求的首要目标。很多时候,自媒体为了获得更高的阅读量,常采取所谓“标题党”式的故弄玄虚,或者片面极端,过于放大个人情感的方式吸粉,导致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乱象丛生。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曾提出元叙事的概念。他指出在一切观点后面,存在一个总的时代思潮。这个元叙事主宰着我们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意识,也是我们逻辑判断的起点。无论怎么辩论,都不可能绕开这一基本判断。马立明在澎湃新闻上发表的《“后真相时代”与新的鱼缸》一文中指出:“如果说元叙事是我们今天的鱼缸,那么这个鱼缸恐怕是到了要更改的时候。”但是,在这个传统的元叙事被打破的后现代,新的秩序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相对主义的所作所为是不断挑战元叙事,但十分遗憾的是,他们对于建立新的元叙事毫无兴趣。在这个元叙事的鱼缸被不断挑战,众说纷纭、乱象丛生的时代里,如何去伪存真、理性判断,选择和接受合理的信息和信念,成了逐渐走向成年、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的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难题。

(二)信息接收时的“茧房自缚”

心理學家凯斯·桑斯坦(Cass R.Sustein)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回声室(Echo Chamber)效应”,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以夸张或扭曲的形式不断重复,会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多数人认为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全部。当今我国的网络媒体时代已经从各抒己见的微博广场时代转到“窃窃私语”的微信朋友圈时代。信息化时代搜索引擎基于大数据算法的自动推荐,导致人们获取信息时容易形成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因为高度同质化的信息流构成的过滤气泡,将相异的观点排斥在外,阻碍人们认识真实世界。由于“回声室效应”和“过滤气泡效应”叠加的网络社交媒体,逐渐形成一个个小的交流圈,圈子内部的“内壁加厚”,由于圈子内成员大抵拥有相似价值观,致使他们得到的信息经过“立场过滤”,与之相左的信息逐渐消弭,圈子和圈子之间沟通难度加大,圈子内部的人常常抱怨其他人不理解自己的圈子,“意见茧房”因此形成[1](28-34)。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理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大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形成亲密感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有着更加明显的寻求认同感、归属感的诉求。相比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更加急切地需要寻求一个归依团体,找到自己的归属。而在当今年轻人,尤其是“00后”学生群体中,比较典型的是所谓“饭圈”文化,不同群体因为喜欢不同的偶像而拥有属于自己的“饭圈”,“饭圈”内部有自己的独特用语,譬如特定的语言缩写,用以区分身份,加强身份认同。这种独特的语言习惯,既能让圈内人有归属感,又能将圈内人和圈外人区分开来,因此形成了特定的“茧房”。由于长期身处特定的“信息茧房”,容易导致群体成员在接受信息时出现“茧房自缚”,对群体内的观点偏听偏信,而对于与群体不同的观点则持拒绝或怀疑的态度。当代大学生在积极寻找群体归属的同时,需要跳出群体偏见的束缚,保持理性审慎的态度,透过现象看到问题后面的本质。

猜你喜欢
后真相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新媒体时代受众视域中“后真相”时代成因浅析
大学生之歌
后真相时代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研究
2017,国妆产业在“后真相时代”的三个真相
默克尔面临的“后真相时代”(观察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