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万安公墓,地处香山脚下,远望山如龙腾,逶迤而来;近拥西山晴雪、玉泉塔影。在这座公墓里,安葬着众多名人,其间尤以文化名人为多。这些曾经才情满天下的人虽已逝去,但他们的文字、思想却仍在世间流传……
启功墓:
自撰《墓志铭》打动人心
启功,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职务,因病于2005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早在1978年,66岁的启功就自撰《墓志铭》,其诙谐幽默充满字里行间:“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在1975年,启功的妻子章宝琛因病去世。妻子走后两个多月,启功怕妻子“找不到”回家的路,便来到妻子坟头,喃喃地说:“宝琛,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你跟我回家吧……”启功一生无儿无女,妻子去世后,他一直过着孤独而清苦的生活。每年的清明节,他都坚持去墓地“带”妻子回家,他对身边的亲属说:“要是我走了,就把我与宝琛合葬在一起。我们来生还要做夫妻。”
启功先生逝世一周年后骨灰从八宝山请来,下葬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启功先生的墓地占地3平方米。墓茔东向,前望玉泉,后倚西山;苍松侍于左,坦途通于右。启功先生的墓碑、碑座和墓志独具风采:墓碑是一方放大的石硯,由浓黑而光可照人的大理石制作,正中直排镌刻着启功标准的签名,姓名下横排生卒年,再下一行横排镌刻启功法书“夫人章宝琛”,同样,姓名下也是章的生卒年。墓碑没有上下款,简洁大方,朴素端庄。
曹禺墓:
墓碑由巴金题写 朴实简洁
曹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被人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10年9月24日他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的父亲一直不得志,母亲又早逝,从小生活的环境比较压抑,1922年他就读于南开中学,参加了南开新剧团。他的处女作《雷雨》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曹禺的代表作是《雷雨》,此外还有《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几部剧作,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写出来的基本上是大作品,当年,中国人还不知道话剧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完全处于探索、迷茫之中,很多人照搬西方的,众多的观众也是不能接受的,而《雷雨》的横空出世震慑了中国的话剧界,让中国人明白了中国的话剧应当是个什么样子,《雷雨》是中西结合而又符合中国人的观念的话剧。
1996年12月13日,曹禺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6岁,葬于万安公墓。曹禺的墓地非常简单,没有浮夸的装饰和精美的石刻,规模也非常小,占地不足5平方米,墓碑上曹禺的名字由巴金题写。这样朴素的墓地才真正彰显了对曹禺的尊重,它简单而不失庄严。
朱自清墓:
祭拜者络绎不绝
提起朱自清,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都学过不少朱自清的课文,比如《背影》《匆匆》和《荷塘月色》。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生于1898年11月,出生地是今天的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之后跟着祖父、父亲在扬州定居,所以,我们在一些资料上经常能看见朱自称“我是扬州人”。1928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48年8月朱自清在北平因病去世,葬于万安公墓。朱自清墓地简洁朴素,占地不足6平方米,位置偏僻,但祭拜者络绎不绝。
朱自清墓分两部分,其一是墓碑,花岗岩墓碑是在1990年的时候立的,上面用楷书写着“一八九八——一九四八;一九0四——一九九0,朱自清先生、陈竹隐夫人之墓,一九九0年立”,这是在他的夫人陈竹隐去世之后立的。其二是墓盖,墓盖年代比较久远,所以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一些模糊,但还是能够清晰地识读,上面用隶书刻写“民国前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生于东海,故国立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民国三十七年八月十二”。
冯友兰墓:
墓碑造型独特
冯友兰出生于1895年12月,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之后,担任过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被誉为“现代新儒家”,1990年11月病逝于北京,终年95岁。
冯友兰墓地比较朴素和简洁,虽然他生前的成就很大,但是墓地的规制并不浮夸,面积也非常小,占地不足5平方米,冯友兰墓地墓碑非常有“个性”,墓碑的这种造型可谓独特。墓碑的下面有一块方方正正的石板,上面对冯友兰一生进行了简要的叙述。
戴望舒墓:
如《雨巷》一样寂寞
喜欢现代诗的朋友们对于戴望舒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他的一首《雨巷》意境优美而朦胧,几乎无人不晓。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出生于美丽的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同时也是一名翻译家,除了以诗歌著称之外,他也写过小说,比如曾经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讨债》《卖艺童子》和《母爱》三篇小说,1950年2月28日,戴望舒病逝于北京,终年45岁。戴望舒的墓碑由茅盾题写:如《雨巷》一样寂寞。
戴望舒的墓地很寻常,并不显眼,“文革”其间,戴望舒的墓地被破坏了,1980年,中国作家协会拨款对戴望舒的墓地进行了修复。
虽然有很多人喜欢戴望舒的诗歌,但是他去世之后,墓地还是比较冷清的,有时,有人为了祭奠戴望舒,会特意在戴望舒的墓地周围摆一圈鲜花,再加上周围环境的烘托,真是如《雨巷》一样寂寞啊!
惆怅之际,人们不由得再一次吟起了《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
季羡林墓:
荷花伴他安息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27秒,季羡林辞世。
位于万安公墓的季羡林墓地不大但清洁,青铜色的墓碑上刻着他褐色的头像。墓碑下方刻着荷花,象征他高洁的人品。周围柏树郁郁,映衬着墓地,安静且祥和。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