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执政时期明朝官员裁减改革的结局浅析

2020-09-02 06:49袁存亮
西部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张居正

摘要:以“铁腕首辅”著称的张居正,在其执政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官员裁减改革。在他死后,该政策全部被推倒。“复官”政令开始于张居正去世后的第八个月,集中在万历十一年。凡是裁减官员及减改革涉及的部门都有官员复职,具有官职种类多、品级多的特点。“复官”政令的颁布,与万历皇帝抵触、清算张居正,张居正当政时傲慢树敌太多及官员结党斗争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官员裁减;人亡政息;张居正;复官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1-0130-03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农历六月二十日,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五十八岁的张居正舍弃十六年始终不放的执政权,死在北京的寓所。去世前的张居正,作为明朝唯一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入阁满六年的时候,他被授予“中极殿大学士”;满九年的时候,他被赐予“蟒衣”,进左柱国;万历皇帝大婚的时候,他被加禄百石;入阁满十二年的时候,他被授予“太傅”;辽东大捷之后,他被授予“太师”,加岁禄二百石。在张居正病重期间,二十岁的万历皇帝数次慰问,关怀无微不至。在他去世后,对于这样一位股肱之臣,“上震悼辍朝,赐祭十六坛,赠上柱国,赐谥文忠。”

于私,张居正可以说是万历的“老师”“先生”;于公,他可以说是开启“万历新政”的不二之臣。在担任内阁首辅的十年里,他在经济上大力推行“一条鞭法”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在文化教育上“清庠序”并整顿天下书院,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来加强对官员的考评,在驿站方面“覆驿递”来节约开支,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来缓和边疆形势。可以说,在张居正执政的时期,“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在他执政的十年里,万历“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相望风采。”在张居正执政的十年里,针对官员的吏治改革是最难执行的政策。从万历元年开始实施的“考成法”到万历八年开始的大规模裁撤官员,其政策时间跨度广,涉及地域多,裁减的官员类别广泛,涉及的官员品级多,正是在张居正的辛苦努力下,在他去世时,明王朝文武官员总数从十二万余人降到九点八万人以下。

“人亡政息”是改革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随着张居正去世,他推行的各项政策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其中,“官员裁减”政策与官员个人的生计息息相关,因为每一个被裁减的官员背后都牵扯到一个或多个家庭,都牵涉到一个或多个利益群体。“复官”政令的颁布可以说是张居正改革彻底失败的标志。

一、“复官”政令的时间起点早、时间段集中

“复官”政令开始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也集中在这一年。这一年闰二月,即张居正去世后的第八个月,复南京兵部右侍郎。由此,“复官”的大幕正式拉开。此时,对于张居正个人与家庭及其他政策的否定還没有彻底开展。到了三月才有山西道御史魏允贞对张居正用人制度的弹劾,开始追夺张居正的赠官。接着,三月复南京各部右侍郎、太常寺卿、怀隆兵备道,四月复利民堡、偏头关守备各一。六月,“复京省裁减官”,达到了“复官”的高潮。后半年中,除了十月份以外,虽然密度不如六月,但是每个月都有“复官”政令发布。其中,八月复福建督粮右参政一、山西大同兵备副使一,九月复陕西督粮右参政一、平凉监守通判同州判官各一、南京中左二都督府佥书、巡阅御史一、淮安府治河同知、宁夏屯田都司一,十一月复大同威远参将,十二月复宛平大兴县丞各一。

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复官”政令继续进行,但是规模已经变小。这一年正月,复湖广总兵官,五月复湖广屯盐道副使,六月复广东粮储道参议及广州府清军同知,九月复浙江布政司都事、都指挥使副断事、温州盐捕通判。此后,没有再发布类似的“复官”政令,“复官”政策暂告一段落。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张居正官员裁减政策的否定,用“雷厉风行”四个字来形容是非常合适的。裁减官员的政策推行贯穿在张居正执政的十年中,可以说是一直让他念念不忘的政策。在他心里,“国强民富”的保障就是官员的选择与设置,官员裁减政策推行的时候缓慢,但是推倒它一切重来却只集中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甚至可以说是集中在几个月的时间里。

二、“复官”政令涉及官职种类多、品级多

针对张居正的官员裁减政策,“复官”政令很快就开始了全面推广,凡是官员裁减涉及的部门,“复官”政令基本都有所碰触。

第一类是军职。万历十一年二月,复南京兵部右侍郎,三月复怀隆道兵备道,四月复利民堡、偏头关守备各一,六月复武选职方等司、添车驾司主事一、给事中一,八月复大同兵备副使,十一月复大同威远参将,十二月复临沅参将。万历十二年正月复湖广总兵官,六月复广州府清军同知。

第二类是驿站官。万历三年,张居正提出整顿驿递的计划,就驿站通行证进行整理。万历十一年五月,巡抚顺天御史李植上奏说,“今日驿传裁革过苛,应放松,兵部从之。”由此,驿站官员又逐渐臃肿起来,直到崇祯登基后,为了减少开支才彻底对驿站官职进行清理整顿。

第三类是粮食管理官员。万历十一年六月,复山东督粮道参政一、山西粮屯道右参政一、徐州管粮通判一,八月复福建督粮右参政一、陕西督粮左参政一。万历十二年六月复广州粮储道参议。

第四类是盐务、屯田、水利、税务官员。万历十一年六月复屯田司台基厂主事一、太原府盐收同知一、代州盐收同知一,九月复淮安府治河同知一、宁夏屯田都司一,万历十二年五月复湖广屯盐道副使。

第五类是南京与北京的六部、六科相关官员。

户部复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山东、四川、山西、陕西、云南、贵州等司各主事一。

礼部复仪制、祠祭、主客等司。

兵部复武选职方等司,车驾司添主事一。

刑部复浙江、江西、两广、河南、山西、四川、云南、贵州各司主事一。

工部复营缮司管重城员外郎一、屯田司管台基厂主事、虞衡司主事一。

户、礼、兵、刑科各复给事中一。

南京复各部右侍郎,复南京户部湖广和江西员外郎一,复刑部浙江湖广广西司主事各一,复山西、云南司礼部仪制祠祭司,复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和虞衡司主事各一。

第六类是五寺官员。万历十一年六月复太常寺博士、典簿一、协律郎一、赞礼郎一、司乐七,复光禄寺典簿一、大官署丞一、监事一,复太仆寺西路少卿一、寺丞一。南京复太常寺卿、大理寺右寺丞和左评事各一、太常寺赞礼郎和山川埴祠祭署奉祀一、鸿胪寺鸣赞一和序班二。

第七类是督察院官员。在张居正的官员裁减大潮中,督察院并没有受到很大的波及。万历十一年六月复大理司左评事一,南京方面复大理寺右丞和左评事各一。

第八类是其他中央机构官员。万历十一年六月,复通政司裁左通政、尚宝司裁司丞一、蕃育署和良牧署录事各一、右司副一、行人五、中书舍人二、詹事府录事一、通政司右参议一。

在张居正的官员裁减政策执行过程中,除了一、二品官员外,其他基本都进入了裁减范围。“复官”政令涉及到的官员品级也是如此。其中,万历六年二月复设的南京兵部右侍郎为正三品官,接下来涉及到的有从三品如福建督粮右参政和参将,正四品如通政司左通政和太仆寺西路少卿,正五品如通政司右参议,正六品如重城员外郎,正七品如六科给事中和巡阅御史,从七品如中书舍人和行人,正八品如太常博士和协律郎,从八品如光禄寺监事,正九品如太常寺赞礼郎,从九品如太常寺司乐。此外,还有未人流的官员如南京中左都督府佥书也得到了恢复。

三、“复官”政令出台的原因

张居正的从政经历了三位皇帝,即嘉靖、隆庆和万历。在他的身边,更是有过严嵩、夏言、高拱、徐阶等被皇帝信任的首辅重臣。在那样的政治环境里,他怀抱一腔抱负蛰伏了数十年。在坐上首辅位置后,张居正利用辅佐幼主的十年,大刀阔斧地实施自己的执政理念。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在有条不紊中进行的。在上,他得到皇帝和太后的信任;在下,他得到群臣的拥护。即便有不和谐的声音,也被他和皇帝屏蔽在外。就是这样一位对社稷有重大贡献的权相,在尸骨未寒的时候就被反攻倒算,张居正颁布的政策一个个被推翻。与其他政令相比,“复官”政令可以说是在没有大臣弹劾的情况下开始执行的,而且没有任何大臣提出反对意见。毕竟,针对他提出的“考成法”、整理驛站以及自己家人的问题等等,都有大臣提出弹劾或为他进行辩护。唯独对“复官”政令,史料中没留存对它的提议与辩驳。因此,“复官”可以说是一场没人反对的运动。在大臣和万历皇帝都清楚“复官”浪费资源且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的情况下,为何会出现这个现象?原因不外于以下三条。

第一,“复官”政令的执行源于万历的“私”。万历与张居正的关系,可以说是不是父子但又类似父子的关系。在张居正眼里,万历是皇帝,但也是一个孩子。因此,他在辅佐万历的时候,不仅仅是出于帝师的角色来教育他,也夹杂着父亲对孩子的那种期待和严厉。这种严厉,在万历没有自己思想的时候或许可以相安无事。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无论万历内心多么不情愿,但是碍于太后和张居正的威严,他无法宣泄出来。长大成人后,尤其是大婚后,他的反抗意识逐渐强烈起来,“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碍于周围环境的压力,他在张居正在世的时候不好发作。“帝迫于太后,不得已,皆报可,而心颇嗛保、居正矣。”因此,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终于可以找到机会来进行彻底清算。在他眼里,只要是张居正做过的,他都反对。要想清算张居正,他就必须得到官员的拥护。所以他就此发布“复官”政令,让因为张居正而失去“饭碗”的官员感激涕零,觉得他是“明主”。至于由此带来的财政浪费和效率低下,则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至万历十二年,净增一百三十九个职位,不仅将隆庆、万历之交所削减的职位全部恢复,还有所增加。”所以说,“复官”就是对张居正“裁官”的彻底否定,向大臣宣告现在风向已经改变,而且是不容置疑的改变。因此,如果说张居正裁减官员是为了“公”,那么万历“复官”就是为了“私”。

第二,“复官”政令的发布源于张居正的“傲”。张居正一心为国的抱负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在此过程中他也逐渐“傲”起来。“功高震主”可怕,但“功高震主又不懂主”更可怕。从史料看,张居正也意识到了自己“功高震主”,但是却并没有“懂主”,没有学会收敛。“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无论是处理少年万历偶尔犯的过错,还是处理自己的门生刘台对他的弹劾或其他官员对他的非议,他基本上是不留情面。在他看来,教育皇帝他最有经验,处理朝政他最有发言权。对他进行的任何攻击,他都可以完全应付自如。事实上,若是处理得当,他完全可以一直为朝臣所敬仰,一直为皇帝所挂念,使他们与自己站在一边。恰恰相反,正是源于他的“傲”,自己把那些人推向了对立面。

因此,张居正去世后不久,弹劾他的奏章就纷沓而来。他临死前所举荐的大臣,在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就致仕或被撤职;因此,在万历宣布“复官”政令的时候,没有人替他辩护,造成了“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第三,“复官”政令的发布源于官员的“党”。有明一代,言官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不偏不倚的情况下,他们发挥的职能可以让政府运转得更加完善,保障政令的畅通。但是,在不能保持中立的情况下,他们会严重干扰政令的执行或者改革政策的落实与持续。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他奉行的是“威权”,也就是“强权政治”,所以,他的执政理念中有“省议论”这一条。在他看来,“议论”多了反而不利于政府的运作。由于他的强力手腕,在他活着的时候,言官虽然有“党”而不敢发,那些人知道,即便他们发声也会被张居正禁掉。但是,在张居正去世后,压抑已久的言官终于爆发出了自己的力量,形成了“倒张”一派。

万历十二年四月,礼科给事中王士幸及御史江东之、李植、杨四知弹劾当任首辅“申实行实党张居正”,希望把“倒张”运动扩大化。此时,“上不听”。但是,“倒张”一派没有就此收手,而是继续清算张居正。以至于到万历十三年四月,万历亲自下诏,“冯保、张居正事出朕独断,谁敢怀私报复,白干宪典,以后不许借言奸党攻讦争辩。”此时,虽然没有明确的“党派”,但是已有“党争”的苗头。“万历后期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官僚队伍中眼花缭乱的朋党之争,其源盖出于此,并不算过分的夸张。”在此情况下,“复官”政令畅行无阻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结论

吏治整顿与机构改革是每一个政府都会面对的问题,不针对冗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肯定会给政府的运作带来极其严重的副作用。但是,仅仅靠着“强人政治”进行一阵风式的改革,不仅不会有正面作用,反而会加剧资源内耗,导致政府的运作受到影响。

张居正时代的裁减官员政策效果明显,万历皇帝“复官”的效果也非常明显。二者之所以有相同的效果,都是源于“强人政治”。在没有一种制度的保证下,“一个人说了算”的确可以带来雷厉风行的效果,但也往往会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而让改革中断。“唯上而不唯下,唯虚而不唯实”的改革可以风光一时,但是不能长久。要想保证吏治改革有成效,必须要有顶层的设计、制度的保证和主要领导身体力行的执行力,以及政策的持续性。否则,这样的改革终究是昙花一现,逃不出人亡政息的规律。

作者简介:袁存亮(1979-),男,汉族,山东定陶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和中西历史文化对比。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张居正
廉正•敢为•负重:改革家张璁的政治素养
耐烦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能力
张居正《论语集注直解》中的察人用人之道探析
张居正感激考官让自己落榜
磨砺是一笔财富
张居正的误会
张居正的职场成功三要素
从张居正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