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 史娌娇 朱宇迪
摘要:“行知精神”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凝练,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对现当代中国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有指导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行知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得以充分体现。合肥师范学院行知学堂在践行行知精神的基础上,创办的初心和形式体现了小先生实践为先的创造精神,创办的过程和内容是志愿为先的奉献精神、知行合一的行知精神和教书育人的师范精神的综合,更加丰富和发展行知精神的内涵。
关键词:陶行知;行知精神;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行知学堂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是近代师范教育的垂范,宋庆龄先生称他是“万世师表”。“‘行知精神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它蕴含的思想内涵,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对当代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合肥师范学院作为师范类本科院校,坚持走“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的特色办学之路,“行知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融入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等方面。2013年以来,合肥师范学院秉承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教育理念,创辦“行知学堂”,组织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践行“行知精神”。
一、行知精神的内涵
行知,意思是在实践中得到认识。“陶行知为祖国、为人民奋斗了一生,他的理想、思想、实践以及高尚的品德形成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行知精神。”[2]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认为“‘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和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3]陶行知明确了“行知”的含义,也提出了“行知精神”的内涵所在。行知精神内涵丰富,并不是一朝即成的,它是陶行知一生思想的凝练。
二、行知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和体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提高能力、接触社会、增长知识,用大学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有效途径。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的互动关系中得以提高能力,加以完善知识体系。现阶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涵盖了很多方面,有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预就业实习、科技发明等多种类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行知精神”在其中得以彰显。
(一)志愿服务活动类
志愿服务活动类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彰显了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志愿精神与以“爱满天下”为核心的行知精神有着异曲同工的内涵。现阶段的志愿服务类活动种类丰富,像进社区、进敬老院、义务支教等。其中,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是志愿服务中的典型活动,从1997年实施至今,大学生们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牺牲时间、奉献知识和爱心,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乡村文化精神的进步。“行知精神”和现代的志愿精神都有着奉献、牺牲、友爱的内涵,方式不同,但是目的一致,促进不同时代社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类
大学生社会调查研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是引导大学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贴近生活,接近社会,大学生在设计调查内容、实施调查过程、研究调查结果的各个阶段,都能从中获得信息,增长认知,完善理论架构的认知过程。在这个完善和重塑的认知过程中,体现着知行合一的求真精神。陶行知在改造全国乡村教育的宣言书中提到:要想这种教育普遍实现,必须有试验,研究,调查,推广,指导之人才,组织,计划,经费及百折不回的精神,[4]之后他们求真、将活的教育理论付诸行动,明确师范学院办学的方向和目的,进行乡村师范学院的调查和研究,并选择南京晓庄开办晓庄师范学校,在这个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知行合一,与当代大学生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有着相似的目标和内容。
(三)预就业实习类
大学生预就业实习,深入企业、学校等岗位,进行实践学习。预就业实习体现了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互动关系,从而在预就业实习过程中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在校园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或者说完善校园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脱节性问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让大学生们在社会里锻炼,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印证了行知精神中“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5]从以上三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结构的完善,并且在实践中具有主动性和行动力,诠释了知行合一的涵义。
三、合肥师范学院“行知学堂”践行行知精神
1926年,陶行知先生发起了“乡村教育”运动,他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提到“我们的使命,是要筹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创办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6]并以此来改造教育、改造乡村、改造社会、改造中国。合肥师范学院从2013年以来,大力开展行知学堂实践活动,行知学堂将陶行知的思想继续延续和发展,特别是“小先生制”的思想,不仅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还为社会提供助力和帮扶。
合肥师范学院行知学堂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社会性、时代性、理论性等特点。行知学堂每一年的实践主题和内容都是紧跟时代脚步、与时俱进。2019年的主题是“辉煌七十载,爱满行知路”,结合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每一年参加实践的学生涉及全校各个师范专业,也吸引非师范专业的学生的加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理论性;行知小先生的足迹遍布社区、学校、乡村等地,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是有社会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一)实践为先的创造精神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知精神则认为“小孩子她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因此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更加强调“行”的重要性,“行”即是实践为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创造”的内涵,发表《創造宣言》。行知学堂遵循实践为先的创造精神,大学生在行知学堂的平台上进行创造实践。实践前,学生设计实践方案,主动联系社区、学校是创造,根据教授学生年龄设置课程内容是创造;实践中,他们独立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开发和设计特色课程也是创造,行知学堂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教育,将所学理论知识创造性的用于实践中,体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在之人”。学生在行知学堂实践中,不仅锻炼自身社会生活的技能,社会和生活教会他们学习方法的同时,也为行知学堂中的小学员们带去了新知识。
(二)知行合一的行知精神
行知精神强调“行”为先,同时强调“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行知精神的核心理念,教学做合一更是知行合一精神的集中体现,晓庄师范的校训就是教学做合一,在晓庄师范学校里,“学堂是有的,不过和别的学堂不同。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室,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7]陶行知强调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反对做与学、做与教的分离,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行知学堂实践活动是“小先生制”的继承和发展,大学生是“小先生”,在行知学堂实践过程中,教学做的主体统一都是“小先生”,小先生在行知学堂教授所学的知识,在社会和生活里学习技能,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去做,小先生作为中间的纽带,既是教师也是学生,将教学做合一。另外在2019年行知学堂的问卷调查中,有318名同学参与问卷,其中74.21%的同学认为在行知学堂的教授过程中运用到了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有86.16%的同学认为行知学堂做到知行合一,贯彻了行知精神的理念。
(三)志愿吃苦的奉献精神
陶行知为徽州人,自幼受徽州文化的影响,他的父母以商为业,“徽骆驼”吃苦耐劳、坚毅进取的精神,给予他深厚的影响。[8]在开创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行知先生一行人斩荆棘,耕田地,解决各种衣食住行问题,尝试“野人生活”。“行知学堂”的学生们克服衣、食、住、行各种问题,318名学生中,有69.5%的同学是自行解决,只有25.79%的同学有社区和其他的帮助。行知学堂通常开办在暑假,其中68.55%的同学认为天气炎热是最大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经费不足、条件艰苦、沟通不足等其它问题,同学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陶行知坚信“若为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的奉献精神,行知学堂以“行知精神”为引领,服务留守儿童、特殊儿童成为行知堂办学的主要目的,据统计,行知学堂50.31%是服务城市留守儿童,42.14%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另外还有2.52%服务于特殊儿童,而且78.93%的小学员们处于7到15岁,正是需要家人陪伴的时段,“小先生”利用假期时间为留守儿童带去知识和陪伴,在行知学堂的实践中奉献自己,锻炼自己。
(四)教书育人的师范精神
陶行知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教育奉献的一生,1923年,从他放弃高官厚禄,推行“平民教育”,创建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始,到1926年创办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晓庄学院”,发扬开辟精神和创造精神,师生同劳动,推行乡村教育运动,再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教育的主题增加了“救亡”的意义,创办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的理念萌发并得以实践,1936年开始推行“国难教育”,最后到抗战胜利后推行“民主教育”,他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爱满天下”教书育人精神以及“教学做合一”的创造精神。
“行知学堂”的小先生多数为师范生,在志愿活动中将师范和应用相结合。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在学堂上加以应用,加以实践,也诠释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行知学堂最突出的教书育人精神体现在“小先生”对“小学员”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小先生的认知是学校和社会思想的结合,他们即是学生,又是老师,思想更加贴合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鸣。同时,行知学堂的课程也具有多样性特点,涉及思想教育、兴趣爱好、科学普及、心理辅导、劳动教育、情感教育、安全教育、公益实践以及课业辅导等多方面,小先生们在课程设计方面也会结合很多因素,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学生的兴趣、核心价值观内容、安全因素、家长的期许都占据着较大比重,结合学生特点设计课程,这是技能上作为一名小先生所具备的师范育人素质之一。
合肥师范学院是陶行知“小先生制”的继承和发展,在实践中体现行知精神,并在社会中影响日益扩大。行知学堂创办的初心和形式体现了小先生实践为先的创造精神,创办的过程和内容是志愿为先的奉献精神、知行合一的行知精神和教书育人的师范精神的综合。“行知学堂”在继承的基础上,内涵得以发展,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在山海工学团中实践,在特殊的时代是为了加强“民众教育”,目的是为了通过“小先生”将教育变成空气一样,希望人人受教育。合肥师范学院的行知学堂中,农村和城市的留守儿童是服务的重点对象,为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缺少家庭关爱的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帮扶。不仅如此,“小先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社会服务是实践活动的目的,行知学堂在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建设的同时,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在实践中进一步践行行知精神。
参考文献:
[1]邱克,何光辉.”行知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求索,2014(12).
[2]庄晓华,章洁.行知精神与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7(4).
[3]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合编.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182—183.
[4]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合编.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142.
[5]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合编.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170.
[6]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合编.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156.
[7]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合编.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253.
[8]储朝晖.徽州文化与陶行知的精神成长[J].黄山学院学报,2008(4).
作者简介:李舒(1991.7-)女,安徽省舒城县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单位:合肥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