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表情达意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修辞。在一篇文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以促使学生提升语言表达的技能。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对修辞手法的名称不要系统地灌输,而应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大量的修辞现象进行研究。自然,学生倘若对课文中的这些修辞手法弄不清楚,就会严重影响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吸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修辞手法的教学设计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对修辞的效果进行体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能够有长足的进步。
一、从构词形式中培育语言技能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固然重要,但语言修辞方面的教学也不能忽视。教学修辞时,教师可以将一些构词方法介绍给学生,通过构词法的学习体会修辞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的无穷魅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得到提升。
在学习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时,教师可给学生简单介绍偏正词组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课文中选取一些词汇展示给学生,如“红色、鲜艳、疾飞”等词语,并让学生就这几个词体会一下使用的特点。学生调动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不一会就思索并说出上面几个词的特点是前一词担负形容后一词的角色,前一词好像是打比方那样。如:“‘红色,就是说红红的颜色,‘鲜艳是形容美丽的程度,而‘疾飞就是快速地飞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探讨这种构词方法的好处,学生在讨论后觉得,这样构词的好处是能够使“红色、鲜艳、疾飞”的状态表现得更好,生动的句子会呈现在我们面前。学生认识到这里,教师又可进一步追问,这样的表达手法在句子上使用,对整篇文章的影响会怎样?学生在探讨后,深刻认识到用了这些手法,文章会更加鲜活生动。教师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出比喻的句子,学生不负所望,找出了类似的句子:“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同样的手法用在句子中,对于整篇文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又初步认知体会了比喻方法的运用。
构词法和修辞手法的教学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将同义、近义和反义词与对偶、排比修辞方法相结合,使学生不仅学习词汇,也学习句子,在较大程度上增强语言理解技能。
二、从语境结合中培育语言技能
在小学学段,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很明显,是服务于更高学段的教学,教师要对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在文本中,其表达的中心思想一般会明确或者暗含在词句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探讨语句的意思时,结合语境进行,要求学生对语句中表达的情感能够了解,从而清楚文本的主题。如此这般,学生不仅可以把握文本词句的表达效果,也能深刻理解其表现的主题。
在教学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语境体会诗歌中的句子,抓住文本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如“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这一句子就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对这句子使用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和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思考探索后发言:“作者写了一声欢叫就能将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足以表明这欢叫声的响亮和欢快。”说到诗歌中的语境,学生进一步说:“诗歌中的孩子看到了山间的彩虹桥,在想象有人摇动大树掉落树叶的情境,在想象他们正准备采摘新发现的蘑菇的情境。文中语境的场景是闹中取静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句话和诗歌的主题的呼应效果。学生探究后回答:“我以为这首诗歌展现的主题是我们童年的美好,而这句话也写出场景的美好,因而和诗歌的语境是吻合的。”进行这样分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运用修辞手法要和文本的主题和语境相贴近的道理。
在语境与文章核心相聚集的进程中,学生觉察要确切领会一句话,就不能与文章的实际内容和文本自身分隔,而应将对句子的剖释与文章的核心领会相联结。这样的剖释可以使句子剖析和文章核心的探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可以在语境寻觅和核心领会进程中澄清词和短语的表达成效,并对其精妙处进行领悟。
三、从对照比较中培育语言技能
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使用诸多的修辞手法,以便使作品在表达上显得更加准确和生动。在学习中,比较对照这一方法可拿来鼓励学生使用,具体是比较含有修辞法的句子和经改写后不含修辞法的句子,经过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其间的差异,并能感受到使用修辞法句子的美妙和感人之处。经过这样的分析,文本语言的表达效果就会跃然纸上了。
在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最美的句子,试着能否用意思相近的句子进行替换,替换后还需进行分析对比,比较读句子后的感觉有哪些不同。学生在思索后回答:“我认为文章中最美的句子是‘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这一句还用了修辭中比喻的修辞方法,极尽荷花的美。”这时,教师可对学生寻找相似句子替换这一句进行鼓励。有学生提出来,可以将“翩翩起舞后面改一下进行替换,写成:我就随风摇曳,雪白的衣裳像藏民们献来的哈达。修改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看修改后和原句比哪个好。学生思考后回答,翩翩起舞比随风摇曳好。因为翩翩起舞说的是人,很形象生动,动作感极强,而随风摇曳仅指静止的事物,形象化不强,且藏民们献出的哈达见过的人很少,比喻起来能引起的共鸣较少。如此这般进行分析比较,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就会更加深入了。
在对学生的推敲过程进行指导时,教师可敦促他们努力选择更准确和更生动的语句,在比较对照中进行鉴别。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作品表达所达到的效果,了解作者的创作能力。
四、从形象思维补充中培育语言技能
在对学生体会文本的表达效果进行指导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思维想象,继而将二者的思维相融合,尝试分析运用这些修辞表达手法的好处,以及作者想要传递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此这般,就能在文本的语言描写中融合进自身的情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而对作品的感受达到最深。
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牛郎织女》的学习中,学生知道拟人手法的运用在这篇文章中是最典型的。文本中“牛”的拟人化最多,牛不仅仅能像人那样说话,且还和牛郎的私交很深,给牛郎出主意,想办法,充当牛郎找到自己妻子织女的红娘,并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教师应对学生思考牛的形象进行鼓励,要求他们从课文中找出牛和牛郎关系好的佐证。在阅读文本后,学生弄清:“牛郎对牛就非常好,带牛去吃最肥美的草,喝最甘甜的水。牛对牛郎的举动十分感激,经常用舌头舔牛郎。”“那老牛对牛郎如此深厚的感情出自哪里呢?”学生稍加思索:“牛懂得了别人的关爱,这种关爱是从牛郎身上体会出的。牛也有和人一样的情感,也懂得知恩图报,因而帮助牛郎就不奇怪了。”在这样的形象思维活动中,学生不仅感悟到老牛这一形象之美,且对牛郎的善良和淳朴也感受颇深。
许多卓越的作品都可以在读者的思想中引起共鸣。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踊跃地寻觅文章的文字和短句予以鼓励,并明了作者使用修辞手法的妙处,在展现这些形象中,作者又包孕了那些情感因素。这样分析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他们的情感在阅读时会呈现出更加缜密的一面。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进行研究,可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表现手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和语言表达技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