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生
凉台汉画像石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山东诸城凉台村被发现的,这是一座东汉晚期的画像石墓,墓主叫孙琮,亦称此墓为“孙琮画像石墓”。在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地“凉台”村所收集到的汉画像石有十三方,今存诸城市博物馆。这批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刻工精良。有七方是浮雕,六方为阴刻。在这产方画像石上刻有乐舞百戏、庄园庭院、庖厨、拜谒、宴饮、讲学和髡苔图。其中乐舞百戏和髡苔图同刻在一方石上,上下名半,蔚为大观。值得注意的是,在乐舞百戏图中除鼓吹乐、杂技、绸舞以外,还发现有“七盘舞”的形象,这是继沂南汉画像石之后,又一次新的发现。
关于“七盘舞”的形象资料,在山东汉画像石中仅见一例,即沂南汉画像石墓中所保留的“七盘舞”资料。《词海》(艺术分册)“七盘舞”条,亦引用此例。在这之前,属罕见。然而无独有偶,近来经过对凉台汉口画像石的乐舞百戏反复考据和印证,以一次发现了“七盘舞”的形象,这真是一件令人快慰的事,无疑这对于研究汉代的舞蹈与音乐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根据。
凉台汉画像石中“七盘舞”的特点为盘鼓并列,男女同舞。鼓安放于中间,七盘分左三右四排列,一女伎束腰长袖,手舞彩绸,左脚踏鼓,右脚腾起,作向盘中翩翩舞去之势,大有回风流雪、飘飘欲仙之姿。真可谓“盘鼓焕发骈罗”、“历七盘而屐蹑”(张衡句),又见左侧一男伎身披彩绸,腾空而起,应节合度,与女伎暗相响应,作踞盘上迅舞之状。
与“七盘舞”相配合的还有吹打、杂技、绸舞、说唱等形式,使之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画面,堪称妙观。作者以平面构图,细线阴刻,线条流畅飞动,人家物形象逼真。全图共描绘三十二人:乐队二十一人,说唱一人,另有两名站立者,一人招手,一人执长带,疑为乐舞指挥者的形象。图的上端有十二人席地而坐,平列两排,似在演奏“鼓吹曲”,所奏的乐器有竽、笙、鼓、萧等。第一排第三人在击铙,第二排第三人在吹箫,第四人在敲击建鼓,建鼓又名足鼓,“以木贯其中而树之,柱上施华盖,柱下接十字形尺,附刻四狮形。”(见《音乐辞典》),还有两个演奏者边吹排箫边击鼓。另外尚有九名击鼓者穿插于舞蹈、杂技场面之中,或两个合击一鼓,或一人双手击一鼓。图的左边是一组杂技,有翻身倒立者,有抛刀舞丸者,千姿百态,曲尽其妙,其技艺之高超,堪称一绝。图中间有一舞伎双手披绸,在表演绸舞。这是汉代颇为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今在乡村仍可以见到。在绸舞的右下角有一舞者,赤脚袒胸,手执荷花,似在鼓上旋转。尚不知他在这组乐舞百戏中是个什么角色。
面对古人遗留下来的这一精美画卷,我们不得不惊叹这个时期的文化之发达、乐舞之繁荣、艺术之高超,已经达到了十分可观的程度,这幅乐舞百戏图恰恰正是极好的写照。当然,在惊叹其美仑美奂的同时,作为一名舞蹈专业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不禁感慨万千。我在想,千年云烟过往,为什么会有如此完美的乐舞艺术,为什么会使人感觉到所有在场者会忘情投入其中?笔者愚见,结合时代背景,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点,那就是音乐与舞蹈的相融相谐,艺术与生活的不离不弃。不妨分而述之。
作为“七盘舞”,它是所有艺人的共同表演的画面,不论演奏乐器者与敲击建鼓者的自然配合,还是杂技与舞蹈相互揉合,还是绸舞者的目在投入。他们都是共时而不独立的统一体,这里看似有主角,而又都不是配角,他们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即一人即全局,全局成一体,不可分割,而综合成为乐舞相谐之艺,尽管我们可认为以舞为主,然而舞以乐为支撑,也离不开其他表演与在场者的搭配,所谓共生共存。反观当下舞蹈艺术的发展,在各种艺术门类分工愈来愈细的今天,舞者只是闭门练舞,一到演出,则唯有依靠现成音乐,或者基本是一种克隆式的模仿,对于音乐艺术不欲问津,由此也导致了对舞蹈艺术真缔的隔阂,这确实令人疑惑。试看当今许多舞蹈大家如杨丽萍等,他们都是对于音乐等相关艺术的极其精深且能打通的高人,也只有博学并通于众艺,才能真正走进舞蹈艺术的世界。古人如此,今人更应如此。
从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出发,“七盘舞”本身就是一组典型的生活画面,生活气息浓厚。从画像石中,我们仿佛体会到了汉人的喜乐心怀,可以说,正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能够做到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激发出舞者、鼓者、吹者、歌者的豁然胸懷,由此也带来了那丝毫不拘谨,自然质朴而又震撼心灵的艺术之美。艺术从来不拒绝生活,反而却排斥那种躲在殿堂里的研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多少年来,艾青诗人的肺腑之声,仿佛依然在耳边回荡。舞蹈艺术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它本身就是生活的缩影与升华,且不说“小苹果”广场舞一时跳遍大江南北,它的节奏韵律以及舞蹈迎合时下风俗,肯定与当下有一定相融之处;单就是那唯美的“千手观音”,已是一段时期以来的舞蹈艺术典范之作,让人过目不忘。她不仅诉说了特殊人群的细致心声,也更是因为来自于生活中那细致入微的体验,才产生了永恒,这也是与“七盘舞”等历代经典的相通之处,融入生活的艺术定格在时代中,也必将会进入艺术史。
当然,面对“乐舞百戏”这一历史印记,还有很多生发之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在经典犹在,而艺术探寻之路永远向前。对于舞蹈艺术如何更好地融汇其它艺术,如何挖掘并弘扬深厚的传统文化,如何从生活中出发,讴歌生活,引领生活,必定是摆在每一位舞蹈家以及舞蹈艺术工作者面前的深刻而永久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