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探析

2020-09-02 06:24韩雪君
青年时代 2020年17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贫困生优化措施

韩雪君

摘 要:高校应当大力做好贫困生帮扶与思想教育工作,建立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机制。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还有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贫困生资助力度大于贫困生的教育力度。很多高校未能围绕着提高贫困生综合素养开展感恩教育,导致贫困生不具备回馈国家、社会与高校的意识。本文主要分析造成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提出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优化措施

强化贫困生资助体系不仅有助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合格的人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应当大力的开展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促进贫困大学生珍惜各种资助,同时提升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整体上看,高校贫困生普遍有较为明确的感恩意识,但是部分贫困生不知道感恩。很多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与实践不统一,往往认知水平高于实践水平。重体验与轻行为的情况普遍的存在。目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整体上取得进步,但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更新,还要建立长效化的感恩教育机制。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问题

(一)感恩教育工作不系统

目前高校还缺乏对贫困生的持续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感恩教育体系,有些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较大,对感恩教育实施的不足,没能充分的重视开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的系统性不足,感恩教育的力度与效果持续减弱,最终导致贫困生知恩不报。一方面,高校还缺乏具体的贫困生感恩教育引导文件,贫困生感恩教育缺乏理论支撑,高校未能制定针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计划。当前高校实施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主体责任落在辅导员身上,辅助员仅能凭借个体的经验与认知开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的系统性不强,这对于形成学生感恩意识有一定的影响。高校对于贫困生感恩教育缺乏系统的要求,高校实施感恩教育没能加深学生对感恩的理性认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与感恩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贫困生只知恩却不感恩的问题。

(二)感恩教育方法较陈旧

当代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也应当具有创新性的特征,强调在互联网、智能化的平台开展全方位的感恩教育引导。有些高校未能形成长期的感恩教育机制,感恩教育没能与资助工作深刻的结合,未能形成感恩教育的监督反馈机制,影响了感恩教育的整体实效性。当前高校针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仅采用理论说教的方式进行,高校未能组织贫困生开展大量的感恩回报的主题实践活动,感恩教育常常流于形式,感恩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部分高校贫困生想感恩而无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也不符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影响了贫困生感恩教育的质量。

(三)感恩教育缺少针对性

有些高校实施的感恩教育没能从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针对不同学年、贫困情况、性别等开展具体的感恩教育引导活动。高校很少有时间进行专门的感恩教育,更多的将贫困生与其他学生放在一起开展感恩教育。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往往由辅导员进行,思政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师未能发挥感恩教育的作用,很少组织开展专门针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在内的思想教育活动。高校贫困生未能产生强烈的感恩心理,不利于贫困生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

二、强化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贫困生正确价值观

高校为了促进贫困生实现全面成长,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同时实现对贫困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目标,还要重点优化贫困生的价值观和,强调形成贫困生正确的感恩意识。首先,高校应当倡导贫困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理念,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生价值,倡导向学生宣传正确生活方式与行为准则。其次,重点让贫困生深切认识到一切帮助都不是理所当然,推动学生把感恩内化在思想深处,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行为意识引导和榜样示范引导贫困生。高校辅导员应当积极给予贫困生学习生活的关怀,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贫困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们的关爱,这样才能真正的激发贫困生的感恩心理,同时加强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与自立自强教育,帮助贫困生形成健全人格。

(二)发挥政策的感恩教育价值

高校实施感恩教育应当与贫困生资助政策相结合,强调加强学生对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理性认识。例如,可以根据贫困生资助的项目植入感恩教育的内容,按照资助项目的条件和对象适当的开展针对性的感恩教育;在学生申请资助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填写申请理由进行前期的感恩引导。在評审学生是否具备资助条件时,结合学生的感恩情况评审,并且宣传感恩典型,对学生适当开展知恩图报的教育。还要在资助管理中渗透感恩教育,将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渗透始终,抓住感恩教育的每个细节,形成制度化、程序化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良好的感恩教育体系。高校还要对感恩典型的事迹予以宣传,并且对一些资助过程中出现的忘恩负义、不守诚信现象进行揭露,从而最终实现资助育人的双目标,促进感恩教育的深度实施。

(三)构建长效感恩教育体系

高校应当实现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常态化,感恩教育应当与资助体系结合,做到感恩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形成长期不间断开展感恩教育的机制。把资助制度与感恩教育充分的结合起来,建立感恩教育的实施、评价与奖惩制度,对感恩教育进行量化,逐步推动感恩教育规范化,实现感恩教育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强调贫困生认证与资助的公平公正,并且对贫困生资助情况进行建档,从而保证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延续性与针对性。积极增强贫困生的报恩能力,建立合约型的资助机制,要求受资助的贫困生履行相应的义务。建立贫困生的就业援助制度,重点提高贫困生的专业技能,给贫困生搭建综合实践与锻炼的机会,实现贫困生教育与就业的有效对接,促进高校贫困生可以在就业后充分的履行还贷义务。

(四)建立回馈性资助制度

先上学后付费已经成为社会力量帮扶贫困生的重要理念,助学贷款制度为支持贫困生读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高校应当在助学贷款理念的影响下建立回馈资助制度。首先,允许所有学生贷款上学,待学生毕业工作后再偿还助学贷款。我国高校应当大幅度增强有偿资助的比重,减少无偿资助的项目。只有增加有偿资助的,才能有效的消除贫困生存在的等靠要思想,消除贫困生把“贫困”当作资本的意识,促进学生正确的认识资助与回馈之间的关系,达到有效培养贫困生感恩意识的效果。高校应当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灵活的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鼓励贫困生在校期间多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强调贫困生用自己的劳动回馈社会的帮助,高校还要加大对贫困生帮助的宣传力度,鼓励贫困生多争取有偿的资助,从而弱化学生理所当然的思想,这样有助于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资助,还可以增强贫困生通过劳动回报他人的意识。

(五)提高贫困生自助能力

高校应当建立貧困生自助的教育与帮扶机制,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下开展贫困生的帮扶工作。高校一方面可以筹措资金帮助贫困生渡过暂时的经济困难,更多的还要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高校贫困生的自助与互助团体。自助团队也可以称为支持性团队,强调境遇相同学生形成自由联合体,这些贫困生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成员之间交往更加自如顺畅,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在集体活动中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不断增强社会适应力。高校可以通过这一团队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大力针对贫困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开展专项培训,积极强化和纠正贫困生的心理偏差问题,鼓励贫困生积极的参与社会竞争,增加贫困生耐受力,提高贫困生的自信心,促进贫困生积极的获得全面成长,最终达到促进贫困生思想、能力、情感同步优化成长的效果。只有促进贫困生自助,才能让贫困生认识他助的价值,从而形成贫困生对他助的正确认识和感恩心理。

(六)建立贫困生互助平台

高校应当建立贫困生的互助平台,倡导在高校帮扶贫困生的基础上,号召毕业的贫困生投入到帮助在校贫困生的活动当中。绝大多数受到帮助的毕业生对母校怀有感恩意识,高校可以倡导建立贫困生的互帮互助机制,以高校为载体发挥已经毕业贫困生对在校学生的资助作用。重点基于微信群、微信公众号、QQ群等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拓展帮助贫困生的资金筹措渠道,而且对于培养在校贫困生的感知意识有重要推动作用,发挥了已经毕业贫困生对在校贫困生的精神引导作用。已经毕业贫困生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帮助在校贫困生渡过生活、学习与工作方面困惑,已经毕业大学生还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为在校贫困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从而让在校贫困生接受帮助的同时形成报恩意识,也通过贫困生自身言传身教形成良好的贫困生的帮助与情感关怀氛围,促进贫困生更好的懂得感恩,树立贫困生自强意识,实现了感恩教育的良性循环,有助于贫困生积极的投入到自强自立的学习生活实践当中。

三、结语

提高高校贫困生工作的质量,不能仅仅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关注贫困生的思想状况与心理状况,强调转变对贫困生的资助方式,建立贫困生的有效约束机制,形成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让贫困生轻松自由的接受资助,这样更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贫困生更好的回报学校和社会家庭。

参考文献:

[1]杜虹.我国高校家庭贫困生感恩意识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8.

[2]胡虹.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路径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8):159.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贫困生优化措施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