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而高校作为人才输出平台,针对这一要求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跨学科课程体系就是实现这一点的重要策略。但跨学科课程体系作为现代教育新概念,很多高校对其建设方法、运作机制还不了解,因此本文将展开相关分析,针对新时期高校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与运作机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跨学科课程体系 建设与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TP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8-0033-02
引言
跨学科课程体系是指在专业学科以外,依照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建设其他学科的教育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应用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在其他学科中的知识应用能力等,相应满足新时期行业要求。但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可盲目,要考虑到教育正确性及长效性,因此必须重点探讨其建设方法与运作机制。
1.跨学科的特征
跨学科的定义较为广泛,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高校甚至同一个高校的不同校区都有不同定义,对此,笔者在研究学习国内外诸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跨学科主要有以下四点特征。
1.1整合性
国际上对跨学科研究较为通用的认知是:跨学科本身就是回答、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更宽领域,更复杂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观点和知识进而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知。从科学的本质来讲,科学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之所以划分为不同学科主要是因为个人学习能力有限,难以兼顾所有内容。而跨学科的出现则是因为伴随着单一学科研究的逐步深化,各学科知识的关联越发明显,进而引发人们重视。从一定程度上讲,跨学科就是由于知识关联性而形成的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因而“整合性”是跨学科的首要因素。
1.2 问题导向性
因为复杂的问题难以通过单一学科知识得到有效解决,因而不得不联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可以说问题的复杂化是导致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原因,进而也就是说跨学科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真正迅速发展是在上世纪二战时期,当时的各国政府为了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不得不寻求高校帮助,联合多学科专家开展大规模跨学科研究合作。此次跨学科研究合作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此后社会各界终于意识到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开始逐渐增强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支持。
1.3 开放性
开放对于任何组织、系统来说都是其发展进步的重要特性。不开放就难以同外界友好互通,最终只能走向灭亡。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当时的世界强国走向衰落就是证明。对于跨学科来说,开放性是重要特征。没有开放性,就不会从单一学科逐步发展为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高校要推动跨学科发展必须注意建立开放性的教学培养环境,保持高度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态度积极推动学科发展向着跨学科发展。
1.4目的性
跨学科的发展往往都有明显的目标,所有的跨学科工作开展都是围绕这个目标组织开展的,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有些是为了解决能源困境,有些是为了解决生物技术难题等,几乎所有的跨学科都有很强的目的性。
2.新时期高校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为了满足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需求,各大高校积极探索跨学科教育实施方式。而课程体系建设则是高校推动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培养跨学科交叉型人才的必然路径,需要推动全方位改革建设。
2.1加强对发展跨学科课程体系的重视
21世纪是个高度融合的时代,跨学科发展有助于解决很多高难度问题,为此很多高校都将跨学科发展引入了学校战略规划中,如此不仅能够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且有助于吸引外来资金支持。并且,随着高校管理层面的重视,有助于提升高校师生对于跨学科课程的理解和接纳程度,有助于加快跨学科课程在高校的快速推广。对此,高校管理层要积极鼓励师生创建或者引进跨学科交流项目,侧面推动跨学科课程体系尽快建立并完善,另外也要为高校跨学科课程体系建立制定相关的辅助政策和措施,比如实行教师双聘制,跨学科课程的有效开展创建专业师资队伍;建立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机构,合理安排跨学科组织、资源;制定跨学科评价制度,确保跨学科课程的有序开展等等。
2.2各学科逻辑关系分析
高校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学科逻辑关系分析,即以专业学科为基础,分析专业学科在其他科学中的应用方式,例如电力专业在施工专业当中的应用、计算机专业在财务专业当中的应用等。这一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可以确认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可使学生在今后发展中,即使进入了非专业领域也可以充分调用专业知识来进行应用,代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这一人才对于新时期社会行业而言具有更高的價值。
2.3课程开设
2.3.1增加通识教育相关课程
同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积极乐观生活,培养其责任感和社会意识的知识和技能。通识教育并非是组织开设大量的选修学科,而是要建立明确的培养计划,帮助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引导学生发现人类共同的经验,逐步掌握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为未来建设发展做好准备,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周围事物,更好地理解工作生活中的知识和技能。
2.3.2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课程
高校跨学科课程体系的课程开设必须遵守一大原则,即以专业课程为主、跨学科课程为辅。跨学科课程虽然强调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但目的在于让学生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知识来使用专业学科,可见专业学科依旧是教学主导,如果单纯为了提升学生能力而大肆开展跨学科课程,则会影响到学生专业学科学习水平,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因此课程开设无论在频次还是主体等方面,都必须以专业课程为主。
2.4公共课堂
在教育体系整体视角上,每个学科都同时具备成为主导课程、辅助课程的能力,说明高校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交互性,这一条件下建议高校在建设当中,采用公共课堂来体现跨学科课程的交互性,即公共课堂可以同时对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科的学生将相互交流,以自身专业学科为主,通过交流来讨论专业学科于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方式,当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教师来进行解答,由此体现交互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课堂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学术话题生成,具有促进学生交流欲望的作用,这一条件下课堂氛围会倾向于学习,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专注度[1]。
2.5交互实践课堂
交互实践课堂是高校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当中,对学生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公共课堂基础上,除了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通过活动中一些不完全属于专业学科的问题,锻炼学生在其他领域中实际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例如某高校组织计算机专业学生前往施工现场,向学生提出了“如何通过计算机逻辑来计算施工设计方案力学合理性”的问题,此时学生将结合跨学科课堂知识,思考施工设计方案力学合理性计算方法,同时发挥专业知识,将计算方法转化为计算机计算逻辑,最终学生设计出了可用于施工设计方案力学合理性计算的软件。
3.新时期高校跨学科课程体系运作机制
3.1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更新
针对高校跨学科课程体系,因为其涉及学科数量较多,所以不能再使用传统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来进行管理,需要结合此类课程的特征与需求来创立新的质量管理机制。一般来说,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教学质量要求、学习水平评估,下文将对这两个部分的机制更新内容进行阐述。
3.1.1教学质量要求机制更新
传统教学质量要求因为只涉及到专业学科,所以与跨学科课程不匹配,这一条件下,针对跨学科课程应当提出综合性的要求。例如某高校开展了“水电-施工”跨学科课程,相应在教学质量上除了要求教师提升学生专业学科水平,保障专业成绩达标以外,还要提升其跨学科学习成绩达标,两者将作为教师跨学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如教师在跨学科课程中不能使学生跨学科学习成绩达标,则说明跨学科教学水平较弱,需要得到改善。
3.1.2学习水平评估机制更新
学习水平评估机制是判断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机制,在跨学科课程体系下,单纯从专业学科成绩上,是无法判断学生综合水平的,因此需要加入跨学科评估机制。该机制当中,要针对跨学科课程具体内容来提出评估指标,通过学生以往考试测验成绩来进行判断,这即为学习水平评估机制更新策略。
3.2教育机制更新
传统教育机制具有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的特征,这一机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且容易产生负面心理,如果此时开展跨学科课程,受传统教育机制影响,将限制课程能效发挥,因此为了保障跨学科课程体系有效性、长效性,需要针对传统教育机制进行更新,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思维、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具体更新策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扩展教育内容、教育以学生为主、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
3.2.1扩展教育内容
为了提升学生兴趣应当扩展教育内容,即丰富的教育内容可以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使其始终对知识有新鲜感及强烈的求知欲,这两点就代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这一条件下,跨学科课程因为涉及到的学科专业较多,所以在内容展示形式、内容涉及范围上十分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多采用其他学科专业的案例来展示专业学科内容的应用方式,实现教学内容扩展,且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3.2.2教育以学生为主
传统教育机制当中,因为教师为主导会迫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机械化”问题,相应其思维将会变得被动,这一点显然不利于新时期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为了保障跨学科课程的有效性,且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在课程开展中要以学生为主进行教育,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而教师主要作为引导者向学生提供帮助,只有在必要时才主动干预,例如学生思维方向脱离实际或进入了错误方向时,教师应通过干预使其回到正轨。
3.2.3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
考虑到学生在其他专业学科中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跨学科课程开展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以保障课程体系的长效性,即如果课程过于重视理论或者实践,将导致学生学习脱离实际或者缺乏理论支撑,这两种问题表现应当得到重视。而在“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条件下,跨学科课程教育需要保障学生理论知识充足,再以理论知识为方向来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3.3“校企合作”模式应用
除以上两项在传统机制基础上进行更新的策略以外,为了提高跨学科课程运作顺利,建议高校采用“校企合作”模式作为此类课程的开展支撑。“校企合作”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共同肩负人才培养责任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当中,院校一般负责理论教学及简单的實践教学,企业主要负责深入的实践教学,相应通过高校跨学科课程教育,可使学生具有充足的理论以及一定的知识应用能力,再通过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行业与专业之间的异构性,可进一步锻炼学生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2]。
结语
通过分析得到结论:提出了新时期高校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方法,阐述了各建设方法的目的及作用,证实此课程体系可使学生满足新时期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分析了新时期高校跨学科课程体系运作机制,通过机制可保障跨学科课程体系有效性、长效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姚春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跨学科平台运行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2019(6):180-181.
[2]李慧娜.高校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以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J].文教资料,2016(33):150-151.
作者简介:
杨易(1989.5-),男,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研究实习员,教务秘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