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凤玲
摘 要: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程的必学内容,是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选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化难释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乡土地理;“生活化”地理教学;运用;兴趣;实践能力;爱国;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5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8-0044-02
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程的必学内容,是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选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贴近学生生活的优势,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对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巧用乡土地理,激发学习兴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它会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收获丰收的喜悦。而从学生最熟悉、最喜爱,内容鲜活的乡土地理出发,对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有重要意义。
例如,导入新课“农业”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交谈,让他们说说每天吃的包子、米饭、苹果、鱼,喝的牛奶,穿的棉麻衣服,使用的课本、作业本,以及家中的木制家具等产品的原料都来自哪些产业。接着,再让学生给这些产品分类。衣食住行对学生而言非常熟悉,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兴致高昂地参与讨论。联系日常生活引入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再如,教学“工业及其重要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每天看得见、用得着的教室陈设入手:同学们,工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看看我们的教室中有哪些工业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由哪些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学生们回答后,教师可以以学生使用的地理书为例,采用“追根溯源”的方法,让学生分析参与其生产的工业部门。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工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将学生身边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自主探索,做到爱学地理,会学地理。
二、巧用乡土地理,化难释疑
理解教材是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而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内容抽象,教学的直观性差、感受性弱,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可以巧用乡土地理阐述说明,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例如,“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兴修水库”是“水资源”中的重难点之一,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出示小区停水通知,并问学生:“要停水了,你该怎么办?”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停水前用水桶储备一些水。教师继续提问:假如家中无人,等回来后已停水,该怎么办?对于生活中停水这样的小事学生已有经验,自然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从储存和调运两个方面来解决。教师追问:如果一个城市或地区缺水,能否用这样的办法来解决?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兴修水库”这一知识点。接着,教师让学生观赏“家乡的红崖山水库”实录。这样由小见大、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使重难点得以轻松突破,也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将知识融会贯通,意识到地理就在身边,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巧用乡土地理,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乡土地理要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对于初中生来说,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关键是联系实际,尤其要联系家乡实际状况和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例如,学习“水资源”时,学生了解到我国许多地方严重缺水,特别是自己的家乡民勤地处西北干旱的荒漠地区,缺水尤为严重。教师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是否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接着,教师展示校园花池的喷灌滴管,以及民勤人在农田种植棉花、茴香,栽种梭梭、沙枣树等耐旱作物的照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文明用水的生活方式。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说说“如何从自身出发,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们宣誓:“绝不让我们的眼泪变成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巧用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生活化地理教学的显著特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乡土地理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乡土地理教学能够打破“封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校外、去野外考察,走进社会展开调查和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例如,教学“长江三角洲——鱼米之乡”中的“认识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时,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参观了民勤县博物馆,并到民勤文化馆、旅游局进行调查,了解民勤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现状。接着,教师设计探究性问题:假如你是民勤县的县长,将怎样开发民勤的旅游资源,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学生受“长江三角洲地区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的启发,发现家乡民勤虽然缺水,但拥有美丽的塞外大漠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别具一格的旅游资源。于是,学生们通过合作交流,提出许多好建议:其一,保护好圣容寺、瑞安堡、东镇木楼等一些有价值的古建筑。其二,加强对青土湖湿地、红崖山水库、沙生植物园、连古城保护区等旅游资源的保护。其三,开发古老的沙井文化(如沙雕、沙画)等。
五、巧用乡土地理,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是农村学生自幼生活并成长的地方,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还能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进而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例如,教学“自然灾害”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家乡民勤常见的自然灾害。学生们通过讨论发现,民勤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干旱和沙尘暴。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民勤沙尘暴频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通过交流和阅读老师提供的资料,认识到极端干旱的气候使民勤地区的蒸发量(年平均约2644毫米)远远大于降水量(年平均约113毫米),而且民勤是我国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34%,土地沙漠化十分严重。接着,教师继续问道:“减轻沙尘暴危害的措施有哪些?”学生们通过讨论认识到,要改善民勤的生态坏境,减轻沙尘暴的危害,目前首要任务是植树造林,控制沙漠化的速度。最后,教师展示民勤人在肆虐的沙尘暴中艰难种植梭梭,在沙漠上用秸秆、麦草、尼龙网做“草方格”“双眉式”沙障压沙的举措,使学生充分感受家乡人民与风沙顽强拼搏的精神。
总之,在生活化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的优势,将“田野”与“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学以致用,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学生学习的就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黄园,刘金星.探析乡土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0).
[3]潘晓峰.联系实际实施“生活化”的地理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1(10).
[4]王瑶.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