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亚娟
摘 要: 良好的品德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习惯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成长为品德优良的高素质人才。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教师与家长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素质;生活习惯;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8-0022-02
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能够对其日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习惯也能让学生受益终身。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教师要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成长为品德优良的高素质人才。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且思想比较活跃,可塑性极强,因此青少年阶段可以说是培养良好品德与习惯的关键阶段。家长、教师、学校应该耐心培养青少年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青少年学生品德与习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青少年学生良好品德与习惯的养成策略,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品德优良的高素质人才。
一、青少年学生品德与习惯现状简析
当前,部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不佳,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育不够。一些家长忙于生计,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若孩子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奖励,若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的教育会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思想认识,认为学习成绩好才是硬道理,其他方面都可以不重视。因此,也就出现了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好但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现象,他们不具备良好的习惯,不懂礼貌、说粗话、不尊重长辈,等等。同时,还有部分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会给孩子渗透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使得学生不重视学习,也不认真听讲,写作业时照抄别人的作业或者不完成作业,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部分学生在家受到长辈的溺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是由家长代劳,不劳动,不讲究卫生,所有的事情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现象都是德育受到忽视的结果。
二、青少年学生良好品德与习惯的养成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陶行知先生认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该在生活中进行,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也应如此。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将伴随人的一生,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对一个人的生活品质产生积极影响,生活习惯还会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关调查结果表明,通常品德高尚的人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就算没有外界的监督也能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可见,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平时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学生每天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应该在固定的时间内入睡。如果睡不着,可以通过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来放松神经。睡觉之前,不可进行剧烈的运动,以避免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无法入眠。第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生每天要定时、定量饮食,不挑剔食物,尽量荤素搭配,不吃垃圾食品以及对身体有害的食品,不能吃过多的零食,更要避免只吃零食不吃正餐。第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要勤洗澡、勤换衣服,每天起床后主动刷牙洗脸,饭前便后洗手,等等。第四,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学生在家里及学校都应该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避免养成懒惰的不良习惯。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仅能锻炼身体,增长技能,还能逐渐形成责任感及集体荣誉感。第五,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生应该多参加体育锻炼活动,通过长期锻炼形成健康的体魄。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及标准,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行为。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提高是非分辨能力,知道如何做一名好学生。同时,教师要强化学生对学生守则、学校及班级规章制度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规则意识。第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拥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时要将时间观念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第二,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理意识。教师与家长要改变替学生包办一切的做法,扭转孩子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心理。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第三,要培养学生科学制订计划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制订日计划、周计划,并根据计划安排好自己每天、每周的任务与活动,比如让学生每天按照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进行活动,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就会培养学生做事情的计划性和执行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心目中的太阳。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将教师视作自己的模仿对象,因此,他们极易将体现在教师身上的思想道德修养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可见,教师要重视自身对学生的影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一,教师要给学生做榜样。教师要重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言谈举止的文明程度,为学生做出榜样和表率。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也同样不能做。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表率,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第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教师要认识到,想让学生成才,首先要让学生成人,成人与成才是相辅相成的,不仅应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对于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因素,能够为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与理想,让学生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将来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和热情投入到祖国建设事业中。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第三,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离不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为此,教师应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狀况,不断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结束语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期,良好的品德与习惯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也是每个公民素质的核心。为此,教师要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将品德培养与习惯培养结合在一起,将生活实践与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汪剑.品德课程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系刍论[J].成才之路,2018(24).
[2]任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J].北京教育,2018(07).
[3]陈凯泉.基于实践活动及习惯培养过程的自我体悟与品德养成[J].新课程研究,2017(01).
[4]潘秋英.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调查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6.
[5]贾海丽.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
[6]郭萌萌.青少年品德养成与家庭教育关系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