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语迪
(澳门城市大学,中国 澳门)
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适合发展服务贸易。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一些学者就对服务贸易进行了研究。 国内学者,如李小平和朱钟棣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存在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 刘慧选取1985—2005年的相关数据对服务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陈文玲分析研究了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李伍荣对服务贸易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了服务贸易对外贸增长的作用机理。 但是,关于我国各省份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则比较少,尤其像长三角城市群这样的典型区域研究更是少见。 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服务贸易的分布特征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从全国、省际和长三角城市群服务贸易(即所指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来看,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由图1所示,长三角城市群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且较为平稳,占全国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特别是2010年接近45%。而且沿海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之高,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可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区域。
从表1可以看出, 上海市和苏州市一直居于长三角城市群服务贸易的冠亚军,也是唯一贸易总量突破万亿大关的城市,分别增速7倍和13倍。 特别注意的是,金华市的服务贸易额在26个城市中发展最为迅速, 从2000年的59.78亿元到2017年的3390.55亿元, 增长了57倍; 从2000年排名第15位提升到2017年的第7位。 还有池州2000年才2亿多元,到2017年接近52亿元,翻了近22倍。 综上所述,从区域对比来看,位于沿海地区的上海、杭州、宁波和沿江地区的苏州、无锡、南京的贸易发展较好;但位于内陆地区的安庆、池州、宣城贸易总量较小。
图1 2000—2017 年长三角城市群与全国服务贸易发展对比图
在本文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状况。 本文构建了贸易区位熵的计算公式:
这里LQi为某年度地区i的服务贸易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区位熵,Ti代表某年度地区i的服务贸易总额,而T代表是某年度所有地区的服务贸易总额,Qi代表了某年度地区i的国内生产总值,Q是指所有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 区位熵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 长三角城市群的服务贸易集聚程度和区位状况,苏州、上海、宁波和金华的服务贸易集聚程度较高,区位优势比较明显;而安庆、池州和宣城的集聚化程度很低,区位优势较差。
表1 2000—2017 年长三角城市群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单位:亿元)
前面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特别是对服务贸易的集聚化程度进行了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服务贸易发展已取得很大的进步。 但尽管如此,长三角城市群的服务贸易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通过长三角城市群对比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26个城市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从图2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和其他地区差异明显,表现较为突出, 为长三角服务贸易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而从表3可以看出, 长三角城市群中沿海和沿江城市贸易较为明显,但也有部分地区如盐城、安庆、滁州、池州和宣城市的差距较大,导致了区域内贸易分布极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能很好地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协同发展。 通过对2000—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服务贸易发展的区位熵计算得出各市的服务贸易集聚水平,如图2所示。 图2反映出长三角城市群服务贸易集聚水平的差异程度较大。 从2000年到2017年上海、苏州处于高集聚水平状态;而盐城、安庆、滁州、池州和宣城市的贸易集聚化水平较低。 从地理位置来看,盐城处于苏北地区,安庆、滁州、池州和宣城市处于安徽西南部,这种集聚程度将不利于区域贸易的均衡发展。
外资水平的高低直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指标。 表3反映了长三角城市群实际利用外资水平(FDI)。 从数据可以看出,除上海市一直处于利用外资高水平状态外,其他地区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实际利用外资水平的高低影响服务贸易的分布是否均衡。 从利用外资总量水平看,2017年上海市为2714.02亿元, 是同期安庆市的200多倍。
表2 2000—2017 年长三角城市群服务贸易区位熵
图2 2000—2017 年长三角城市群服务贸易集聚柱状图
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而人力资本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上, 也就是说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可看作人力资本的重要储备。 在人力资本方面,南京、上海、 杭州和合肥是人力资本的主要聚集地, 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的省会城市。此外,苏州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聚集区,而安徽的一些城市在人力资本聚集上极其不平衡, 像宣城市2000年还没有高等院校, 直到2002年才有高等院校的成立,因此一直于长三角的末位。 人力资本差异较大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阻力, 因此近年来一直提倡人才发展战略。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科技创新,而衡量科技创新的主要指标是专利数量。 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特别是上海市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2000年的4050项到2017年的72806项,增长了近18倍。 各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上海和苏州在科技创新方面较强,总量基本居于长三角地区的前两位。 而滁州2000年科技创新只有18项,但到了2017年增加到3131项,增长速度最快。 其次是池州,2000年科技创新也只有10项,而2017年增加到了1562项,翻了150多倍。 这说明了安徽的大部分城市在科技创新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截至2019年8月,我国目前已经成立了18个自由贸易区,长三角城市群中只有上海、舟山、苏州、南京建有自贸区, 且只有上海和舟山分别成立于2013和2018年, 而苏州和南京是刚刚成立的自由贸易示范区,可见自由贸易区发展较慢,且覆盖范围小。
关于服务贸易发展各地方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8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 201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实施意见》。2015年浙江省商务厅印发《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基地创建办法》。 2018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若干政策》。 由此看出,政策影响力时间较短,扶持力度还不够。
表3 2000—2017 年长三角城市群实际利用外资状况 (单位:亿元)
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加快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为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和贸易国际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结合前文分析,提出加快推进长三角城市群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长三角城市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长三角三省一市建立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办公室, 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层次合作,合理流动,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城市群南北地区间的互动,促进城市服务贸易快速健康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上海市、浙江省和安徽省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较平衡,但安徽省的城市服务贸易发展相对较弱;而江苏省的服务贸易发展则极不平衡,大都集中在沿江地区,特别是苏南城市。上海、江苏的南京、苏州和杭州以及浙江的宁波,是极具影响力的大城市。 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盐城和南通服务贸易发展相对较弱,作为沿海城市的南通和盐城,经济发展一直和苏南地区及一些其他沿海城市有很大的差距。 江苏中北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交通设施建设一直比较落后,特别是高铁建设发展滞后。 而安徽省的沿江经济带并没有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虽然合肥近些年发展较快,但经济实力还未达到辐射周边经济的水平,所以安徽沿江地市要把自身做大做强。 在努力增加安庆、滁州、池州和宣城地区服务贸易总量的同时, 要大力提高合肥、芜湖、铜陵和马鞍山市的服务贸易质量,为全面发展安徽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对外贸易提供更大的空间。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阵地, 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布局,构建高效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好上海、江苏和浙江自贸示范区,引导制造业朝着服务融合、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 长三角西部城市(特别是宣城、安庆等)和北部城市(扬州、盐城等)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薄弱,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加工贸易快速发展。长三角中东部城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以高新技术产品,如电子通信产品、计算机硬件、软件等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水平的加工贸易。 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进口贸易量最多的地区,对周边地区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高起点、 高水平和高质量地提升长三角东部加工贸易和服务的总量与质量, 要优化长三角西部和北部地区的产业布局,实现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推动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促进地区服务业集聚发展。 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创新的领头羊,在产学研合作上做出了典范,通过与一些高校的合作,成为高科技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地。 近年来,苏州依靠区域优势吸引了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苏创办研究院,如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和中科院苏州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等一些知名的高校研究院。 苏州构筑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和“苏州科技城”两个科教高地,以此推进产学研高质量发展。
表4 2000—2017 年长三角城市群人力资本状况
在上海、 江苏和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和合肥要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勇当创新改革的“排头兵”和“先锋队”, 要做好周边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协助者和领头者。 要建立健全一些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要扶持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或个人团体。同时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不断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突出地位和优势。 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努力把长三角建设成全国高质量服务贸易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