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成芳 王统才 王三祥
(江苏连云港222000)
老龙潭
高山流水下的渔湾,是《西游记》中描写的闻名中外的连云港市花果山东南侧的一处山水胜境。因古居海中,“渔人缆舟之所,故以名。”5.5公里的龙潭涧深长的峡谷,贯穿渔湾,绵延逶迤,空旷幽邃,天然秀丽,古意隐约。深深的涧沟,山谷傍岩,奇花异草,嘉树青藤。无数贤达、名士、文人墨客在此流连,为渔湾留下了不少美丽传说和故事。清代乾嘉时期戏曲家吴恒宣(安徽歙县人)有诗:“至今千载下,空谷流其音”,以此追念涉足渔湾、逝去久远的历史上的贤达名士。
最早侨寓渔湾的是东汉末年名士邴原。邴原﹙生卒年不详﹚,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他曾应曹操征召先后担任东阁祭酒、司空掾、丞相征事、五官将长史。邴原年轻时就以节操高尚著称于世。
据《三国志·魏志·邴原传》载:“黄巾起,原将家属入海,住郁洲山中。”历史上的郁洲,或称苍梧,也称云台,实为一山,就是今天的云台山。清初以前,云台山一直在海中。道光十七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长白麟庆在《云台新志》叙中称:“逮清康熙四十年﹙1701﹚海涨沙淤,渐成平陆,无复有涉险之忧。”文献中最早称“郁洲”的是邴原同时代人崔琰(名季珪,清河郡东武城县,即今山东德州武城县人)。《三国志·崔琰传》载:东汉中平五年(188),崔琰到经学大师郑玄处求学,一年后因避战乱,南下郁洲山岛,写下了文采斐然的《述初赋》云:“吾夕济于郁洲者也”“郁洲者故苍梧之山”。《三国志·魏书·邴原传》记载,时任北海相的孔融对邴原极为赞赏,得知邴原避乱郁洲山岛,遂致信邴原:“是时,汉朝陵迟,政以贿成。原乃将家人入郁洲山中……国之将陨,嫠不恤纬,家之将亡……实望根矩,仁为己任,授手援溺,振民于难……根矩,根矩,可以来矣。”邴原接信后离开郁洲。
后人对邴原的为人无不称颂,更加眷恋逝去久远的那段美好的记忆。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清《云台新志》均专门记录了邴原。乾嘉时方湄(安徽新安人),少富才华而屡试不中,遂经营盐业为布政司理问,淮北盐业倚以为重。他在《渔湾赋》中专门写邴原隐居渔湾:“灵面缥缈,结茅谁复,邴原采药,空思坡老”。陈文述(1771—1843),浙江杭州人,官江都、全椒等县知县,他在《郁洲旅逸诗抄》中有一首《郁洲山访邴根矩故居》:“当年邴根矩,操尚世称难。所至居人聚,其名学者叹。多事孔文举,迟归管幼安。郁洲山色好,何不久盘桓。”陈文述见证了邴原故居。
渔湾
在今天的渔湾景区,有座海拔240米的小磨垛顶山,山因山顶有三块圆形巨石重叠如磨盘状而名。崖下有一片约二三亩的平缓台地,据传这里就是史书记载中的邴原栖身之处。其地山如围屏,回环连接,傍临深涧,瀑布飞流,悬泉滴石,水声锵然,深泓清碧,绿树满山,静谧宜人,古朴纯情,让人心醉。此地坐北朝南,面东背西,紫气东来,冬暖夏凉,正是千年前邴原要寻找的理想中的风水宝地。史载,邴原在此日出采药,日没读书。
今天,这片台地上长满约百年树龄的黄檀木、黄连树。地面上碎石满立,杂乱散落,在这罕有人居的地方,这些碎石像是人为收集而来,用作砌茅庐之用。在一条小径中有一块1.5米长的青石板,中间有五六十厘米圆形痕迹,有两个人工榫眼,像是古人的石磨。此石材与本地山石不一样,是什么时代何人从外地弄来的,有待专家考证。
渔湾的天然胜境构成了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卷,这里因有龙潭而早已驰名。四百多年前,海州名儒顾乾将“三潭汲浪”纳入“云台山三十六景”之一,从此无数世人为之神往。根据地方史志记载,文人墨客中最早看中渔湾的是明末新安(徽州古称)人方景濂,其时他任职训导(辅佐地方知府,负责教育方面事务),见这里“峰徙苍梧,波连蓬岛,地轴孤悬,天池浩淼”,又据传说千古名士邴原曾在渔湾上隐居,遂不惜重金买下一块地段。
方氏庄园建设布局、规模也十分壮观。方景濓的后人方湄、方洲分别有《渔湾赋》《渔湾山庄记》,均提到这里的别墅,称其祖先在此“除榛莽,葺庐舍,安排泉石”,建有“月到山房”“学稼轩”“十梅书屋”等,“山之生面一开”。山庄从此兴盛起来,人气颇旺。昔日,这里春来山岚如黛,涧水粼粼,山桃吐艳,莺歌细啭;夏日绿树荫浓,翠竹风细,珠樱红绽,万树悬珠;秋来枫红艳装,满山流丹,树根篱下,寒蛩偏吟,塞雁飞空,阵阵长鸣;冬至后,雪花六出,玉山银岭,别有一番情趣。闲暇时来到这里,看看清新的山景,瀑布悬泉,飞流喷射的壮观,享受着宁静且深邃的山水诱惑。天然、野趣、古朴,这位老学究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今日的渔湾,人们除了欣赏那些历史遗迹外,还能看到山上山下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一道道美景。“神仙崖”,一个小山头裂开约2 米,崖壁如刀削斧劈,两厢墙立,绝壁数十仞,不可攀越,仰而望之,令人目眩心悸。穿越“神仙崖”,远见一处半圆状,环绕回合,史称此山为“凤凰岭”,相传因远古时代无数凤凰集于此而得名。山顶中间凹下,一道清泉下泻,这里是渔湾龙潭涧的支涧源头之处。崖顶从上向下绝壁悬崖十多米,悬泉为练,挂于云际,垂于贯珠,悬泉下方有一方形二三十平方米的天然水池,深约三米多,清碧见底,砂石清晰可视。池水涓涓溢出,泉水滴于石上锵锵有声。山涧走势弯曲,逶迤蛇行,奔流乱注,变化莫测。
渔湾景区开发后,在龙潭涧出口相连的支涧上游近千米处,发现涧西坡自然山体上阴刻隶体“曲水”,字宽约30 厘米,高约20 厘米,章法考究,笔力遒劲,圆浑有力,犹见古意,是云台山上少见的石刻,底注(东篱幔亭流觞处,幔亭是指用帐幕围成的亭子)。这里应该是方氏祖先遗存下的遗迹。明末方景濂开发庄园时,云台山尚在海中,清顺治十八年(1661)裁海时云台山禁为外,方氏庄园已废。清康熙十六年(1677)复海后,庄园转卖给南城武家。方景濂置业后,邀约达官贵人、桓商、文人墨客在此游玩,每年夏历三月上巳,人们坐在涧水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顺流而下,行“曲水流觞”诗酒唱酬之雅事。此处山涧逶迤弯曲,陡折蛇行,溪流回环,契合流觞取饮、相与为乐之意,“曲水”镌刻于此,可谓十分恰当。方湄《渔湾赋》中有:“渔湾者,郁洲之一曲也”“湾湾曲水,觞可同流。”赋末曰:“子久遗韵,宛在目前,感先人之泽非遐。”意为后辈子孙受其润泽,借居异地,倾吐自抒胸臆之心中想法。可见“曲水”是祖先留下的含义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