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逦之焰精微之焰隐蔚之焰

2020-09-01 19:45杨雨
散文诗世界 2020年8期
关键词:现象学诗集火焰

任何一个试图进入朵而诗集《黑火焰》所建构的诗意世界的读者,首先都会被这个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诗集名所击中。黑火焰,仿佛黑暗空茫中闪烁的火苗,又似一团黑色火焰在寂静中燃烧,跃动与沉静、光明与灰暗、冰冷与炙热、轻盈与滞重……在我看来,作为矛盾统一体的“黑火焰”,这三个字所具有的独特气质和所呈现的复调语境,既恰如其分地浓缩了这本诗集的诗意指向,也十分精准地概括了朵而当前诗歌创作的独特性。

历时性地看朵而的诗歌创作,无论是《黑琴键》中的散文诗,还是《黑火焰》中的自由体,将朵而的文字放置在任何语词环境中,她的作品都呈现出强烈的辨识度,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用“朵风扑面”来形容这种接受美学角度的独特感觉。就《黑火焰》而言,这种辨识度无疑得到了新的拓展,这种拓展得益于诗人丰富独特的生活阅历、日益成熟的诗歌技艺、不断丰满的思想体系,藉以思想上所开掘的深度和表现上自发的张力,她让每一首都抵达“行云流水、游刃有余”的境界,让目睹这团“火焰”的人都能感受到它潜在的燎原之势。

迤逦之焰:广阔生活经验折射出的丰富心理层次

迤逦,释义为曲折连绵,一般意义上我们常讲“山川迤逦”,形容山川连绵不断、富有层次的广阔之意。在我看来,用迤逦二字来形容《黑火焰》最突出的特点,最为恰切。

单是从《黑火焰》收录的116首作品的名字看,既有《绿》《黑火焰》《青湖》《雪白》等斑斓色彩,又有《清明草》《野百合》《紫藤花開》《繁花》《松针》《残荷》等花草树木,还有《搭车人》《树下的人》《牧马人》《打电话的女人》《哭灵人》等人间烟火,尤其是《断面》《虚构》《存在》《活着》等作品,直接指向形而上的“存在之思”,这些连缀而成的“万花筒”,展现了诗人对丰富生活世界的深刻体察。

在与诗集同名的《黑火焰》一诗里,诗人将人在生活中的多元困境抽象地表达出来,引人深思。站着时,“寂静就会趁机嵌入/像具备某种幸或不幸”;坐下来,则“更多事物聚集/停留”,又“瞬间失去重要的那部分记忆”;躺着时,“感受到一片燃烧的海”,“那些暗物质被重新点燃”,欲安宁而不得安宁,欲清净而不得清净,人始终处于不安的状态中,恰似火焰跳动。《填充题》则更为直接地将人生大事作为主题进行演绎,“细细辨别/没有一个框架是固定的/无法让人轻易读到属于特性的部分,比如年龄/婚姻、模样,埋葬渐渐成为重点”,这些句子富含哲理,深刻地寓意了人生的不确定性。《祭》《哭灵人》《所谓爱》《活着》则直接指向生死命题,“我看见黑暗中越发清晰的事物长满记忆/忧伤,缓慢/我看见跟你告别的人/又将你拉进一种新的骨骼”(《所谓爱》),在冷光中透露着暖意,在逝去中孕育着新生,这不正是人在时间的线性流转中经常生发的内在直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黑火焰》最为宝贵的特质,就在于日常的物象,经过诗人的收视反听、耽思傍讯,进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独特意蕴,建构起一方别致的迤逦世界。

精微之焰:依托细腻的“现象学还原”

抵近事物的本真

作为现象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阐述他的哲学理念时,反复强调他所坚持的现象学就是“回到事实本身”。这一哲学思维、态度与方法,就是要剔除概念化的因循,通过现象还原、本质还原、先验还原三个步骤将事物被遮蔽的部分呈现出来。在我看来,朵而的作品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风格,正在于她有自己的“现象学之眼”,能够深入事物的内部,去感受最精微的肌理,进而以诗意的方式抵近属于自己的本真世界。

《绿》是《黑火焰》的开篇之作,在这首诗里,全部的物象、事件、时间都在“绿”的背景和氛围中展开,“竹笋冒尖时/石碑下有人小声说话”,在最细微处将“春来了”展现出来,而“当时/风夺走了我眼睛”一句中的一个“夺”字仿佛夺走了读者的眼睛,颇见功力。《曲直度》里,“余光里,玛莎拉蒂/像一张被撕裂的纸片”,用“纸片”的撕裂状态将车辆的速度感、抽象感、变形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下月光》里,“月亮游出她身体/清凌凌的/还需要一点灰蒙,慢慢养着/远看,她更像一株枯芙”,这样的意境营造,仿佛月亮真的从“她”的身体里游出来一样,凉意沁人肺腑,将女性独特的“身体哲学”刻画得入木三分。《在荒芜里游弋》里,在“夜又深了些”的背景下,“他清瘦的身体便缓缓转过来,说/那是斑鸠”,一瞬间让读者和“他”的眼睛对视,斑鸠的出现则带着悬疑的质感。

从《黑琴键》到《黑火焰》,朵而精微细致的风格是一贯的。仿佛任何事物在她的精雕细琢下,都具有了不一样的品质,呈现出不一样的光亮,尤其是那些司空见惯的寻常事物,都在朵而诗意降临的瞬间具备了不寻常的意味。这种深入事物内核的精细化处理,在朵而这里往往又呈现曲径通幽之感,她常将电影镜头的叙事手法引入近来,从词的最细微处设置梦境般、呓语般、默片般的意识流情景,让人在不经意间与潜意识和前意识中的自己相遇。

隐蔚之焰:开放式结尾创设的余音绕梁之感

《文心雕龙·隐秀》篇将文章进行了隐与秀的区分,指出“文之英蕤,有秀有隐。……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并赞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大意是说“隐”的文章主要特点在于文外之义,像神秘的音响从旁边传出,像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耀,好比爻象的变化含蕴在互体中,好比河川的水流蕴藏着珠玉,深厚的作品通常含蓄多彩,包含的言外的余味婉转曲折。这种言近旨远、清水芙蓉式的审美定位,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旨趣。朵而诗集《黑火焰》的众多作品,都在修辞层面上,有意无意地设置象外之象、弦外之音,达到了“深文隐蔚”的艺术效果。

《越过你》这首诗,从“经历一些人事,每场变故/总有一些蛛丝可循”的沉重开始,到“等待风干的人/他现在/什么都不剩了”的缥缈结尾,看似云淡风轻,事实上却暗含着“越过”的艰难。《午夜休止符》的结尾“情节中最隐忍的部分站出来/又一次收紧了一个人的长度”,让向死而生的命题显得紧迫而现实。《悲伤的事,一件也没拉下》的结尾处一句“九号线,蓝得令人哭泣”,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人对“地铁口,一名类似于瘾君子的男人”这底层生存者的代表生出无限的悲悯,读来颇有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小说集给出的情景和意味。《阿海郭》里的“那个成天喊着说错话让雷劈的阿海郭/听说年前/剃度去了”和《杀胚》里的“至今,我不知道羊肉是啥味”则直接写下了两个开放式的结尾,余音绕梁,引人深思。

理解朵而诗歌作品的方式还有很多,尤其对《黑火焰》而言,它所呈现的独特艺术特色、审美特质、话语特点言之不尽,如同火焰本身一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或许会在诗人自身的创作史和当代诗歌的发展史中,呈现它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杨雨,河南人,现居广东。从事文学创作、翻译、评论。作品在《散文诗世界》等刊物发表,曾获《诗刊》诗歌创作活动优秀奖。

猜你喜欢
现象学诗集火焰
音乐审美:基于“现象学”立场的思考与实践
缤纷的火焰
教育学研究的新方法
截句选
现象学究竟是不是一种方法?
火焰
池莉出版首部诗集《池莉诗集·69》
君儿的诗
鸬鹚与鸭子
诗人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