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2020-09-01 10:29叶平芳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本文为2016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级社会统计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6XJJG-08)

【摘 要】 本文在阐述SPSS课程对社会学专业学生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该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进而从加强社会统计学理论的教学;在实验环节加入项目研究的内容,以增强数据分析的实战性两个方面来提出改进教学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 SPSS;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近年来,教育部狠抓大学本科教育,力推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政策导向。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双重背景下,探索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成,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就迫在眉睫。

本文探讨SPSS课程的教学问题。SPSS是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的英文简称,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专业统计软件之一。SPSS 不仅统计功能强大,而且具有界面友好、操作便捷的特征,非常适合非专业统计人员的学习。因为这个原因,SPSS成为很多高校社会学专业统计软件类课程的主要教授软件。通过学习SPSS,学生能够掌握各种社会统计分析方法在SPSS软件中的操作过程,既快速方便,又高效准确。在很大程度上说,掌握好SPSS等统计软件,学生才能够真正从事实际的数据分析工作。

笔者为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教授SPSS课程多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效果总是不够理想。表现为:虽然学习过社会统计学,学生运用SPSS分析数据的能力依然薄弱,会做课后习题,但自主分析问卷数据就不知所措,不会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即使考试分数比较高的学生也是如此。为了搞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笔者对SPSS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反思。本文就是反思的总结。

一、SPSS课程的重要意义

学好SPSS等统计软件,掌握数据分析技能,对社会学专业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事量化研究工作。近几十年来,社会研究手段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定量方法——如抽样方法、统计方法、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问卷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1]。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学好社会统计学以及SPSS等统计软件,就变得越发重要。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就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经济、社会的领域中,管理者决策不再是依靠经验和直觉,而是更多地依赖数据分析。正所谓“得数据者得天下”。在这一背景驱动下,数据分析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缺口却相当大。据不完全统计,未来3-5年我国需要大数据人才180万,但目前只有30万此类人才,缺口达150万,而到2025年这一缺口将达到200万[2]。可见,学好SPSS等统计软件,掌握较高的数据分析技能,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SPSS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SPSS入门知识,数据管理,统计描述,均值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等中低级统计分析方法。

2.课时安排:总课时为72个学时,理论18个学时,实验54学时。所谓理论学时,指的是老师讲授统计学理论和演示操作过程的部分。所谓实验学时,指的是学生上机操作的部分,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会进行指导。

3.教学过程:笔者认为,学生学习SPSS要掌握的知识基本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方法。即针对具体问题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二是操作。即操作SPSS实现这种统计分析方法。三是报告。即对SPSS操作结果进行正确的解读和报告[3]。根据这个逻辑,上课过程如下:第一步,教师先简单讲解某种统计方法,再演示该方法在SPSS中的实现过程。第二步,参考教材案例,学生上机操作练习。第三步,给学生布置实验作业,作业基本上是教材后面的习题或者教师搜集到的一些数据分析题目。要求将实验过程和结果写在实验报告上。第四步,教师批阅实验报告,在课堂上反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再次演示正确的操作过程。

4.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开卷的上机操作,老师出一些数据分析题,学生可以参阅教材和实验报告,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数据分析任务。

5.教学效果:从近几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实践能力来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期末考试分数来看,每届学生中都有挂科的,如果只算卷面分,挂科人数会更多。期末考试考查的主要是各种推断统计方法,可见很多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仍然无法较好掌握。从实践能力来看,学生学习过SPSS,但是问卷数据分析能力仍然是短板。无论是在毕业论文还是科研项目的数据分析中,大部分学生主动和正确运用统计分析技术的意识和能力都相当薄弱。即使是SPSS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数据分析实操方面也只是稍微好一点点。

三、SPSS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效果的不如人意让我们不得不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只有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我们才能对症下药,采取精准措施提高SPSS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的主动反思,以及与学生进行广泛交流,笔者认为,当前SPSS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一)重视教授统计软件的操作,轻视统计原理的讲解

笔者教学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做课后习题和实验报告时能够选用正确的方法做出正确的结果。但在开卷考试时,使用SPSS操作就非常吃力,鼠标移来移去,点来点去,不知所措,很多题目都不会做,甚至考试题目是章后习题稍做改变而来也依然不会做。询问学生后,才明白其中的症结。学生不是不会操作某种统计分析方法和报告其结果,而是不会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原来,学生在做章后习题时,自然知道解题的方法是习题所在章节的相应知识,这时候查阅教材章节内容,题目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在考试中,只有题目,没有所考知识和章节的“提示”,学生就不知道解題的方法在哪里,只能胡乱翻书,不断尝试各种统计方法,当然也就不会做题了。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学生解题时错在选错了统计分析方法,但对错误方法输出结果的解读却是规范的。

当学生不会选取适合的统计方法,自然就不会有正确的操作和解读。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的统计学基础比较差,前期社会统计学学习效果不理想[4]。二是我们在SPSS教学中过分强调操作过程,轻视讲解操作过程背后的统计原理。这一点在课时安排就能看出来,学生操练SPSS的实验课时是教师讲授操作原理的理论课时的三倍。由于在教学中忽视了统计原理的讲授,造成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SPSS,只会被动的做章后习题,而不能自主的做数据分析。

(二)实验环节多是做孤立的习题,缺乏数据分析的“真实感”和“实战感”

前文提到,实验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做教材章后的习题,现在反思会发现这种实验安排存在与实际数据分析工作相脱离的问题。表现之一,是平时练习所接触的数据数据分析模式与实际数据分析工作不一样。比如说,在卡方检验章节,章后习题往往是列出一个列联表,在均值检验章节,章后习题往往是列出两行数据表格,让学生分析表中两个变量的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呈现在数据分析人员面前的往往是一份SPSS中的原始问卷数据,所以,学生平时做的习题和实际工作面对的情境是完全不相同的。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练习的效果,数据分析工作的真实感大打折扣。

第二个表现是,习题的孤立性与实际数据分析工作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实际的数据数据分析工作具有整体性特点:数据分析人员面对的是一份完整的问卷数据,需要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分析若干个有内在逻辑关联变量之间的关系。这需要数据分析人员对问卷的主题、设计、变量等有深刻地理解,對数据分析任务有明确的认知。但是在SPSS教学中,每章习题都是单独设计的,彼此之间关联度比较低,学生在练习时,面对的是若干个毫无联系的习题和分析结果,这样练习的结果,是学生心中只有孤立的习题概念,没有数据分析工作的整体性感受,与真实的数据分析工作相差甚远。

四、改进SPSS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一)加强社会统计学理论的教学

前文提到,很多学生虽然能比较快的学会SPSS的统计分析操作,但对于统计分析方法背后的原理性内容,掌握得很不够,导致分析数据时不能正确选择分析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加强社会统计学理论的教学问题,其实就是社会统计学和SPSS两门课程的知识之间如何衔接的问题。在具体层面,首先要改变课时安排,提高理论课时,建议理论和实验学时各占一半,以保证理论课教学的时间。其次,在理论课讲授中加强社会统计学理论的教学,当然,不能全面深入地讲,否则就变成了社会统计学的理论课。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所侧重。笔者认为,应该着重讲解每种统计技术的适用情境和结果解读。在讲解统计理论知识时,尤其要注意,因为社会学学生数理基础比较薄弱,讲的过于专业容易枯燥,提不起兴趣。老师要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充分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使枯燥、艰深的统计学知识变得“接地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可以尝试将社会统计学和社会统计软件融合为同一门课程,可命名为“社会统计学与统计软件”。这种方案的出发点是将社会统计学课程和社会统计软件课程更好的衔接起来,使学生能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学习操作技术。这不仅同时增强了社会统计学和社会统计软两种知识的学习效果,也使学生真正能够运用社会统计知识解决现实的数据分析问题。当然,这种设想同时要融合两门课程的内容和更改课程培养方案,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5]。

(二)在实验环节加入项目研究的内容,增强数据分析的实战性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SPSS和社会统计学都非常强调实战能力。一个优秀的数据分析人员,需要经过各种实战分析项目来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持续成长[6]。因此,我们必须把实战摆在SPSS学习中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社会学专业而言,SPSS的实战自然是指社会学的研究项目和市场研究项目。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中改变以往的习题练习的方式,变为项目研究的内容,并贯穿课程教学始终。

具体做法设想如下:第一,将学生分组,要求各组确定一个适合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的课题。第二,要求各组学生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第三,要求各组完成抽样调查,数据收集工作。第四,后续的实验环节就以这些问卷数据为基础来开展。每次实验都要求学生针对各组问卷数据自主进行相应方法的练习。第五,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期末考试不再以做习题的方式进行,而是让学生根据问卷数据,独立的完成一份研究报告。显然,在这种实验模式下,每次实验的情境和真实的数据分析工作基本是一样的,相信通过一个课题从选题到论文写作的完整训练,学生自主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注 释】

[1] 袁方.2016.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5.

[2] 搜狐网.大数据催生新职业,数据分析师为何如此“抢手”?https://www.sohu.com/a/339288259_178408

[3] 叶平芳.关于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J].文教资料,2019(34)205-206.

[4] 叶平芳.社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0(2)198-199.

[5] 叶平芳.关于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J].文教资料,2019(34)205-206.

[6] 张文彤,钟云飞.2013.IBM SPSS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案例精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前言.

【作者简介】

叶平芳(1987—)男,汉族,安徽太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